《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型教学的意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型教学的意蕴.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型教学的意蕴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与传统的知识本位的教学究竟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我们知道,知识是教学的载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有教学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学校教育的“阿基米德支点”。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同样也是通过知识教学来实现的。不同之处在于,知识本位的教学以知识作为教学的起点,也作为教学的终点,正所谓“基于知识、通过知识、为了知识”。知识在教学之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空间位置和物质形状大小的变化),而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正如一个工厂,进来的原材料是知识,出去的产品也是知识,这是一个没有深加工自然也就没有增值的生产。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虽然也是从知识入手,通过知识进行,
2、但却不以知识为终点,而是以素养作为教学的目的和归宿,也就是说,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本质上是把知识加工成素养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学生身上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过程,这是个化学反应的过程,是个深加工的过程,是个增值的过程。其中,前者被称为“为了知识的教育。后者被称为“通过知识的教育”,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观。我们的教师习惯并擅长“为了知识的教育”,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所涉及的解题训练烂熟于心,却对学生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要形成和发展什么样的素养无动于衷、不甚了了。“教师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往往是对掌握相应知识的种种要求,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活动主要指向知识的传授、讲
3、解、记忆与理解;教学结果的测评多侧重在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考查。一句话,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师生参与教学的动力、从事教学的目的、教学价值大小的标志J这样的教学只能在知识的圈子里打转,无法超越知识,难于进入人的精神世界。我们把这样的教学称之为传统的教学、旧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显然不能适应义务教育新课标,是我们要改革的对象。把知识转化为素养是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的最高命题。知识能够转化为素养,是因为知识内含素养的成分和要素,犹如食物内含人的营养素一样,知识具有育人价值是教育学的一条基本原理。现代知识论告诉我们,所有知识都具有符号、逻辑和意义三重结构和属性。具体而言,知识首先是有内容指向的,它是对事物及其
4、发展变化规律的反映和揭示,文字符号是其外在的表征,知识学习绝不能“买梗还珠”,只记下符号而不理解其中的内容,内容才是有营养价值的。知识的内容维度回答的是“知识是什么”,知识的逻辑维度回答的是“知识怎么来”,也就是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它是知识产生和获得的方法、策略、路径、过程,从学科的角度说,就是学科思维、学科观念、学科思想、学科方法。我们经常说的知识是有智慧含金量的,道理就在于此。因此,学习知识不能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符号内容,还要挖掘和领悟其内在的思维方式。不仅如此,“所有的知识,不管是自然科学的还是社会科学的,都是包含有道德意义的知识,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成性因素。道德是蕴
5、含在知识中的一种价值倾向,是与知识相伴随的内在特性。这是道德教育所以存在的知识论原因这就是知识的意义向度,它往往是以隐性和潜在的形态存在于知识的内容和方法之中,如果说知识内容是人的“机体”,那么知识方法就是人的“血液”,而知识意义则是人的“灵魂”。没有血液有机体无法存活,没有灵魂有机体则会变为“行尸走肉二所以知识学习不能仅停留在“认知”的维度,还要深入“精神”的层面。这样的知识学习才会成为人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形成过程。这里面实际上包含两个相关的问题。一方面,从客观上说,知识具有育人价值,或者说知识的育人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各学科知识转化为人的素养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从主观上说
6、,知识育人价值的实现是个“人为”的过程,也就是说,知识育人价值的实现并不是自然或自动实现的。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传授了多少知识学生就获得了多少价值,而不去深究这些知识是否真正地转化为学生的素养,是否真实地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实践中,有些知识具有教育性,有些知识缺少教育性,而事实上知识能否产生教育性,除了知识本身的属性外还取决于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即便是那些具有丰富的教育性的知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变得索然无味,毫无教育价值和意义。”传统教学存在的最根本问题就是没有挖掘、落实和实现知识的育人价值。从这个角度说,新型教学就是实现知识育人价值的教学,把知识潜在的、隐性的育人价值变成显在的、显性的育人价值;
7、把知识零散的育人价值变成系统的育人价值,全面提升知识育人价值的自觉性、目的性和整体性,最终把知识(各门学科的知识)变成人的智慧和道德、能力和品格。总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要引起学生对为什么要学习那些内容,学习那些内容有何价值,以及怎样学习那些内容等问题形成正确的意义理解和价值确认”。实际上各门课程核心素养的凝练本身就是对学科知识育人价值的提炼和归纳,这是实现学科教育由知识转向育人的关键。总之,基于核心素养研制课程标准,“并不仅是在原有文本基础上做些文字上的改动,而是需要基于素养教育背后的知识观和学习范式,系统反思我国原有教育教学观念和体系的弊端和不足,重新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我国基础教
8、育理论框架和课程体系J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就是要确立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和统帅地位,使教学的一切要素、资源、环节、流程、活动都围绕核心素养组织和展开,并最终指向核心素养的生成和发展,具体而言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核心素养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学的首要问题是为什么而教的问题。为知识而教与为素养而教是新旧教育教学的根本分水岭。为素养而教意味着要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选择和组织学科知识,并根据核心素养形成的规律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核心素养是教学的方向、教学的目的,是确立具体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实施方案的“根据”“理由”,聚焦核心素养确立教学目标和任务,使教学有清晰的核心素养指向。核心素养是教学实施的“
9、GPS”,引导我们对教学进行全要素全过程的全方位检视,“课程发展的起点或终点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把持知识与技能能否进入课程现场的入口关,监控知识与技能的作用方向,确保其育人功能的实现即核心素养的养成”。其次,核心素养是教学的落脚点。核心素养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落脚点。教学成果最终要落在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上,不能仅满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满足于过程和方法的落实,满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教学要借助和通过这些活动及其整合去落实核心素养的生成,核心素养才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根本标准。当然,我们要辩证看待核心素养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核心素养的形成并不排斥知识技能的掌握,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10、关系。在教学中,“知识与技能发挥着核心素养培育的载体功能;而核心素养的养成又促进知识与技能的落实,在很大程度上特定的知识与技能的习得也代表着核心素养在某种程度或水平上的具体体现。可以说,核心素养与学科知识与技能既各自扮演不同角色,又形成互为手段一目的的复杂关系。”再次,核心素养是教学的着力点。传统教学把教学的力量都用在知识点的掌握和解题技能的训练上,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一个被边缘化的任务,最多只是被“顺带”完成的额外任务,因此,传统教学在核心素养的培育以及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上往往没有作为甚至“劳而无功”。既然核心素养是教学的中心和目的,那教学就必须在核心素养的形成上发力,要把教学的宝贵时间和精力投放在核心素养的培育上,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形成,品格也只有在需要品格的情境中才能养成,这个过程可能是曲折且费力的,但却绕不过去,是核心素养形成的不二法门,自然是教学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