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区域好教育的五个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判断区域好教育的五个标准.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判断区域好教育的五个标准什么样的义务教育才是好的义务教育?这估计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的问题。当前,国家正致力于推动的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创建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创建,无疑是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质均衡发展乃至实现现代化发展的一剂良方,其中的标准也为区域义务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根本遵循和指导。但是,达到这个标准的区域教育就是实现了好教育吗?恐怕这还是有待商榷的,毕竟这个标准只是从一些基本的软硬件条件方面入手的,还不够全面。我认为,要想判断一个区域教育是不是好教育,至少要考虑以下五个维度。第一,学校“好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也是区域教育的具体载体和根本呈现。
2、区域教育要想被人肯定、说好、点赞,首先学校要好,要能满足学生上学的最基本需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需求。当然,这里所说“好”,没有固定标准和模式,既可以是“高大上”“大而优”,也可以是“小而美”“微而精”,不仅仅要有好的校舍、好的设备、好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理念、好的文化、好的制度、好的课程、好的课堂、好的关系。如此,学校才能真正成为师生喜欢、向往并乐在其中的地方。第二,教师“好”。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一个区域立德树人、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主力军。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不只适用于大学教育,
3、对基础教育、区域教育也同样适用。所以,判断一个区域教育的优劣,绝对不能只去看有没有漂亮的校舍和现代化的装备,更重要的是要看有没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的好的教师队伍,这是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硬核条件,也应该是地方党委、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努力方向。当然,好的教师队伍的形成可以是多方位的,要“输血”和“造血”并举,既要注重招聘、引进,更要注重培养,培养也要坚持外塑与内生并重。第三,学生“好”。学生是教育的培养对象,是教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教育成就的最直接体现。这里所说的好学生,不是单纯的指考上名校的学校,而是泛指虽然家庭背景、资质条件、爱好特长不尽相同,但
4、都能够找到适合自身发展方向和路径并得到自由的、充分的、契合的生长的学生。一个区域这样的学生越多,就越能反映这个区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因为,因材施教,为每个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奠定基础,让每个孩子都能成长成才,才是教育的根本要义所在,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终极追求。第四,服务“好”。教育的根本属性就是提供教育服务。狭义的教育服务就是单指学校对学生的服务,广义的服务则宽泛的多,凡是社会有所需且教育能够提供的,大都包含在内。在当代互联网条件下,群众对教育服务的需求更具有延展性,既有从课上到课后的时间延展,也有从物理到网络的空间延展,还有学生到家长、社区群众的服务对象延展,更有学生课程到家庭教育等的内容
5、延展,无所不有,保罗万象,群众衡量和评判教育的标尺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所以,教育也应该顺势而为,在做好主业的同时,力所能及的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供群众所需,而不是默守陈规,一成不变。如此,群众才能满意、认可,才能成之为老百姓心目中的好教育。第五,生态“好”。教育要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有一个适合教育发展的好的生态环境。教育生态,既包括教育系统外生态,也包括教育系统内生态,教育生态治理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软环境,在基础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好的教育外生态,能够聚合全社会量关心、支持教育,甚至是共同办教育,形成推动区域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好的教育内生态,能够让校长、教师、学生都会感到幸福,教师幸福工作,学生幸福学习,教育才能充满活力。能不能坚持协调各方关系,持续推进教育生态治理,营造良好的区域教育发展生态环境,是衡量区域教育优劣的另外一个重要标准。当前,区域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最根本、最迫切的任务就是不断推进和深化“放管服”改革,把该放的权力放下去,把该管的管起来,千方百计为教育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切实为教育、学校、教师减轻负担,构建起完善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唤起校长办学动力,激发区域教育发展活力,教育也才能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