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研学心得之课堂教学中的“比较学习活动”.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946588 上传时间:2024-08-0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教师研学心得之课堂教学中的“比较学习活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3年教师研学心得之课堂教学中的“比较学习活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3年教师研学心得之课堂教学中的“比较学习活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3年教师研学心得之课堂教学中的“比较学习活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3年教师研学心得之课堂教学中的“比较学习活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3年教师研学心得之课堂教学中的“比较学习活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教师研学心得之课堂教学中的“比较学习活动”.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教师研学心得之课堂教学中的比较学习活动比较,是课堂教学艺术形式中的重要形式。从比较对象的信息容量和比较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及时间占比角度,我们可以将课堂教学中的“比较学习活动”分成“微观比较”“中观比较”和“宏观比较”。“微观比较”聚焦文本细节,是课堂教学中的插曲。“中观比较”用来赏读篇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或主体。“宏观比较“整合多篇文章或片段,专注于某个话题的比较研讨,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甚至全部。【关键词】比较学习活动微观中观宏观霍军在听讲经典名篇一书序言中说是“课堂艺术家霍军之所以这样评价,有很多理由。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点是,是课堂教学形式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我想,霍军所说的“教学形式”外延

2、是极其丰富和广博的。这里,我们选取其一,就课堂教学形式中的“比较学习活动”,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做一些赏读和分析。一、聚焦细节,微观比较老师设计的“微观比较”,常着眼于文章的“语言”,通过不同形式的比较,引导学生赏读语言形式之美,语言表达之美。我们看两个例子。例一是老师执教的老王。老师改动了原文中的一句话,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原文是:“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改文是:“有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出息的侄儿,此外就没什么亲人J那么,我们该怎样评价老师这个“比较学习活动”设计?第一,比较聚焦于语言细节。这里的比较,是老师众多比较学习活动中的一类,是“微观聚焦

3、”,关注的是文章细部,是语言细节,是一句话的表达究竟好在哪里。第二,比较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语言表达形式之美。这里的比较,老师通过改动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变式句”在表达上的特殊意义,认识“变式句”相对于“常式句”的优势所在,是语言表现形式的教学。从目的上看,也是聚焦微观。第三,比较是一种好的教学手段和凭借。黄厚江老师认为,好的教学活动设计,需要好的教学凭借,以这个凭借为抓手,设计活动,才能将学生抓住,才能让学生聚焦到某个点上。这里,老师以“比较”为抓手,以此为凭借,有效引导学生聚焦到这一语言细节上。第四,这个比较学习的环节,是课堂学习中的一个微小局部,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插曲,不是课堂的主体部分

4、。例二是老师执教狼的一个片段。老师删除了“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一句中的“矣、哉、耳”三个字,引导学生朗读“有语气助词”和“没语气助词”两句话,比较表达效果的不同。我们又该怎样认识老师的这一次比较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这依然是一次着眼微观的比较学习活动。老师引导学生聚焦三个虚词的表达作用。这是语言细部的赏读,是微观比较。第二,老师用“删除法”创设比较对象。比较学习活动设计,比较对象的设置,有两种思路。一种是选择、拿来,用现成的相近、相反的语言材料进行比较。另一种是创设、创造,也就是编造一个比较对象。老师常用“改写”“删除”“增添”等方法,创编比较对象。这一例,老师采用

5、“删除法”创设比较对象。第三,老师用“朗读法”进行表达效果的比较。有了比较的对象,如何比较也是一个问题。这里,老师采用的比较方法是“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有语气助词“矣、哉、耳”的句子和没有语气助词的句子,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对屠户的胜利拍手叫好,对狼的自以为聪明拍手喝倒彩”的情感。第四,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微小片段,并不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或主体部分。以上两例,是老师课例中最常见的“比较学习活动:从比较对象看,聚焦语言细节。从比较目的看,为了引导学生认知语言表达之美。从在整节课的地位上看,是课堂的一个微小局部,是课堂的一个插曲。因此,我们说,老师课堂教学中的“微观比较学习活动,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

6、。第一,内容和目的上,聚焦语言细节和文章细部。第二,时长和地位上,是课堂教学的微观片段,是推进特定教学目标的插曲,时间较短,不构成课堂教学的主体。二、赏读一篇,中观比较老师课例中的第二类比较学习活动,是着眼于“篇章”的,是就一篇文章的比较学习,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读懂一篇课文。这一类比较学习活动设计,我们可以看成是“中观比较例一是老师执教的乡愁。这一节课,老师带领学生进行了五次比较学习活动。一是新与旧的比较。着眼于意象的替换比较,邮票是传统的,换成“电话”等新的意象,比较优劣。二是重与轻的比较。着眼于“这头”“那头”,外头,里头,中的,头,改成“边”,朗读比较,体会“头”所表达的“厚重感二三是有与

7、无的比较。删除诗歌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修饰语,与原句比较,赏读修饰语的表达作用。四是奇与平的比较。将诗歌中的修饰语“矮矮的”换成“高大的”、“浅浅的”换成“深深的”比较,感受不同修饰语的表达意义。五是直与曲的比较。将“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改成“小时候”“长大后”“中年后”“老年后”,感受时间线中隐藏的情感线索、复杂思绪。老师这次比较学习活动设计有如下鲜明特点:第一,着眼于“篇章”的学习,是“中观比较二和之前聚焦某个语言细节相比,这里,老师设计的比较学习活动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整首诗歌,是以学习整首诗歌为目的。第二,比较学习活动不是课堂教学的片段,而是课堂

8、教学的主体。整篇课文的核心学习,均是以比较方式推进。第三,五次比较学习活动,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意象的比较,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意象选择的优劣。二是修饰语和描述语的比较,引导学生从对意象的修饰和描述上,感受诗意和诗歌的意蕴美。三是时间词的比较,引导学生从用词上感受诗歌线索中所表达的情绪内涵。这样的比较学习活动,抓的是语言细节,但着眼的是篇章立意、思路和情感。第四,所有的比较活动,都源自学生课堂的提问,是现场生成的比较,而非刻意设计的比较。这足见“比较学习活动”的运用,已经成为老师的“无形之剑”,是一种无为而为。例二是老师执教的晏子使楚。这节课,只有一次比较活动。老师将文章删改成:“晏子至,楚王赐晏

9、子酒。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对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乃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也。王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然后,引导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的差异,研讨是否可以删除。我们赏读一下老师的这次比较学习活动。第一,着眼的是全篇,通过比较“改文”与“原文”的差异,理解楚王和晏子两个人物形象。设计的出发点在篇,在篇章中的人物形象,属于着眼篇章的“中观比较”。第二,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环节,不是课堂学习中的边鼓。是整体性比较学习活动,没有零碎的比较提问。比较学习活动占用时间长,是课堂

10、教学的主体环节。从这个角度看,也是“中观比较第三,比较着眼的是篇章,是理解人物形象,但着手的是文章语言细部,包括关键短语和句子。这从老师对文章改动的两种形式可以看出。一是删除了“酒酣”“视晏子”“避席”“婴闻之”“所以然者何”“笑”等关键性词语或语句。二是将反问句“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焉”改成了陈述句“乃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也从“语言细部”着手,为了“篇章整体”,为了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是这个比较学习活动的显著特征。以上两例,是老师课堂教学中的“中观比较二说是中观比较,是因为它们具有两个鲜明特征。一是比较着眼于篇章教学,比较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读懂一篇文章,理解一篇文章的内容、主旨和艺术特点。

11、二是比较学习活动在整节课中占有主导地位,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占用时间长,消耗精力多,教学作用大,而不是课堂教学中的边鼓。三、整合话题,宏观比较老师课例中第三类“比较学习活动”,是着眼于“话题”的“多篇整合比较二这一类比较学习活动,老师着眼于某个特定话题,整合多篇文章,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习。我们看两个课例。课例一是老师执教的问君能有几多愁。老师整合了望江南、武陵春、渔家傲、江城子和破阵子五首词,从多个侧面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习。第一,以愁为标准,将五首词分类。第二,细读望江南和武陵春,比较两位女子的愁,谁更愁。第三,细读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比较三位词人的愁,谁的愁更重,谁的愁稍轻。第四,比

12、较两位女子的愁和三位男儿的愁有何不同。那么,王老师的这个“比较学习活动又有什么特征?第一,着眼于一个话题,整合了多篇文章,为的是引导学生从宏观上理解“不同人有不同的愁”“不同人的愁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样的比较学习,不着眼于词句,不限于一篇,也不是为了几篇,而是着眼于一个“话题”,这样的比较学习,在于从宏观上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打开思路,是典型的“宏观比较二第二,从教法上看,课堂定位于比较学习,整个学习活动的推进,直至学习目标的达成,都在比较。整个比较过程,从整体分类,到局部比较,最后回到整体比较,都以“比较”为基本教学手段。这里,比较是课堂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全部,而不是局部,不是片段。从这个角度

13、看,这样的比较学习活动,也是“宏观比较第三,从时间上看,老师这里的比较教学,不是一个片段,也不是一节课,而是连续的两节课。这种比较教学,在时间投入上,也是宏观的。第四,这五首词源自一篇课文,在教材的处理上,老师避开了“单篇教学”的固有思维,用“宏观视野”去看待教学资源,才有了“话题”的洞察和巧妙的处理。课例二,我们来看老师的一节作文课在写作中成为你自己。课的教学程序如下:第一,阅读“小学生给老师撑伞事件”的四篇评论,即李镇西学生为老师打伞何错之有、王开东大棒为什么朝老师头上砸去、肖培东孩子,请为世界撑一把伞和周冲被撑伞老师错在哪里。第二,“识文断人”,根据文章,你最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第三,

14、阅读四个写小动物的片段,猜猜是什么人写的。第四,比较阅读李同学三篇文章的片段。老师这节课,特点也是非常鲜明的。第一,从教学目的上看,老师着眼于一个非常宏观的话题,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老师试图通过几次比较,让学生认识到“每一篇文章的背后,都站着一个个性鲜明的人”“任何一种个性,都可以诞生出好文字而这宏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学习活动中实现的。这样的比较,是着眼于宏观目标的比较。第二,从比较素材的选择看,老师整节课,选择了三类十余篇文章片段,涉猎范围广,容量大,信息量大,比较着眼的是这些文章的整体风格。从课堂容量和比较着眼点看,比较学习活动是宏观的。第三,比较,也是这节课的主要手段和教学

15、方式,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而不是局部。以上两个课例,也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比较对象的容量大,信息量大,是一组群文,而非一篇课文或一个片段。比较聚焦在某个话题上或某个点上,这个话题或这个点,通常也具有宏观的意义和价值。二是比较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始终,而不只是课堂教学的某个环节,更不是课堂的一个片段或插曲。纵览的课堂教学,有着大大小小多种形式的比较学习活动。我们从比较对象的容量、比较目的、比较用时长短或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看,有聚焦文本细节,作为课堂教学插曲的微观比较。有赏读篇章,作为课堂教学主体或主要环节的中观比较。有整合多篇资源,专注某个话题的宏观比较。微观、中观和宏观,老师这三种不同层次的比较学习活动设计,为我们设计课堂教学比较学习活动,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