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95213 上传时间:2023-03-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6.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2019年12月目录一、基本概况1(一)资源现状1(二)工作情况2二、总体要求2(一)指导思想2(二)基本原则3(三)主要目标4三、主要任务4(一)保障地下水型饮用水源环境安全4(二)建立健全地下水污染防治管控框架体系6(三)建立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7(四)加强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8(五)以落实水十条任务及试点为抓手推进重点污染源风险防控10四、保障措施12(一)加强组织领导12(二)加大资金投入13(三)强化科技支撑13(四)加大科普宣传13(五)落实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管管理责任14附表11520192025年某某市地下水考核点位质量目标15附表216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

2、地考核目标16附表317某某市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任务表17某某市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提出的“深化地下水污染防治”要求,根据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的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结合某某市地下水环境实际情况,为切实保障地下水安全,加快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制定本实施方案。一、基本概况(一)资源现状某某市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地下水分布不均衡,长江干流区、乌江水系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量丰富,西部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少。地下水主要分为碳酸

3、盐岩类岩溶水、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三大类。2018年地下水资源量为103. 95亿能碳酸盐岩岩溶水量约占全市地下水总量的80%,主要分布于北部大巴山地和东南部武陵山地;松散岩类孔隙水量约占全市地下水总量的16队主要分布西部红层丘陵及中部平行岭谷丘陵地区;基岩裂隙水量约占全市地下水总量的4双(二)工作情况某某市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基础整体比较薄弱,存在污染现状不清、污染风险不明、系统防控措施缺乏、技术支撑体系不够等问题。2011年以来,按照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 -2020年)关于开展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的通知相关要求,全市开展了 20122018年度某某市地下水基础

4、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初步调查了 28个不同污染源对地下水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贯彻落实某某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某某市土雄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相关要求,明确提出严控超采地下水、推进土培及地下水协同防控等相关措施,总体上,某某市地下水水质保持稳定,近三年内未发生较大、重大、特大突发地下水环境事件。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某某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和发挥“三个作用”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以保护和改善地下水

5、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强化制度制定、监测评估、监督执法、督察问责,逐步建立市负总责、区县抓落实工作机制,形成“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完善科学管理体系,推动并选择典型区域先行先试,按照“分区管理、分类防控”工作思路,从“强基础、建体系、控风险、保安全”四方面,加快监管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加强污染源源头防治和风险管控,保障水安全,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基本原则1 .预防为主,综合施策。加强地下水环境监管,持续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制定并实施地下水污染防治政策及技术工程措施,推进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娘污染

6、协同控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工作,以预防为主,坚持防治结合,推动某某市地下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 .突出重点,分类指导。以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源和地下水污染源(“双源”)为重点,保障地下水型饮用水源环境安全,严控地下水污染源。综合分析全市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污染特征,实施分类管控,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切实提升地下水污染防治水平O3 .问题导向,风险防控。聚焦地下水型饮用水源安全保障薄弱、污染源多且环境风险大、法规标准体系不健全、环境监测体系不完善、保障不足等问题,结合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特点,加强地下水污染风险防控体系建设。4 .明确责任,循序

7、渐进。完善地下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制,逐步建立水质变化趋势和污染防治措施双重评估考核制、“谁污染谁修复、谁损害谁赔偿”责任追究制。统筹考虑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轻重缓急,分期分批开展试点,有序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工作。(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初步搭建全市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纳入考核的9个地下水监测点水质保持稳定;2个备用地下水型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I类比例为100%;乡镇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持续改善;典型地下水污染源得到初步监控。到2025年,建立完善地下水污染防治管控体系、全市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典型地下水污染源得到有效监控。到2035年,力争全市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8、,生态系统功能基本恢复。三、主要任务主要围绕实现近期目标“一保、二建、三协同、四落实”:“一保”,即确保地下水型饮用水源环境安全;“二建”,即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管控框架体系、全市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三协同”,即协同地表水与地下水、土康与地下水、区域与场地污染防治;“四落实“,即落实国家水十条、某某市水污染防治行动实施方案确定的四项重点任务,即开展调查评估、防渗改造、修复试点、封井回填工作。(一)保障地下水型饮用水源环境安全1 .加强乡镇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源规范化建设。各区县(自治县)(以下称各区县)应于2020年年底前,完成乡镇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源类型的甄别工作,核实确定地下水型饮用水源

9、清单。在建立信息调查基础上,完善乡镇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采取勘界立碑、绘制保护区矢量边界、设立隔离围网、警示标志或宣传牌等措施,优先完成10000人或日供水1000吨以上的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任务。针对人为污染造成水质超标的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源,各区县组织制定、实施地下水修复(防控)方案,开展等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程试点;因水质本底超标能够通过制水工艺去除的,应在水厂环节予以处理,确保水质达标。对难以恢复饮用水源功能且经水厂处理水质无法满足标准要求的水源,应按程序撤销、更换水源地。(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农业农村委等

10、部门按各自职责分工负责,各区县(自治县)政府具体实施。以下均需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落实,不再列出)2 .开展农村地下水饮用水源环境风险排查整治工作。落实某某市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相关任务,以供水人口在10000人或日供水1000吨以上的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源为重点,对可能影响农村地下水型饮用水源环境安全的风险源进行排查,依法清理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对水质不达标的水源,采取水源更换、集中供水、污染治理等措施,确保农村饮水安全,2020年年底前,完成10000人或日供水1000吨以上的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环境问题整治。加强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宣传教育,引导村民参与

11、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将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要求和村民应承担的保护责任纳入村规民约。(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委按职责分工负责)3 .强化农村地下水型饮用水源监测。各区县应对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水型饮用水安全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并向社会公开饮用水安全状况信息。加强农村地下水型饮用水取水、制水、供水水质全过程监管,落实水源保护、工程建设、水质监测检测“三同时”制度,实施从源头到水龙头的全过程控制。加强农村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监测,供水人口在10000人或日供水1000吨以上的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每季度监测一次,供水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农村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每年监测一次。提升农村地下水型

12、饮用水水源信息化监管水平。(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城管局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二)建立健全地下水污染防治管控框架体系1 .完善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体系。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制定某某市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或方案(2021 -2025年)。细化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的要求,以保护和改善地下水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原则,鼓励符合条件的区县制定并印发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或方案。落实地下水污染防治主体责任,包括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监测、评估、风险防控、修复等,实现地下水污染防治全面监管,地下水水质有所改善。(市生态环境局牵头

13、,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委等参与)。2 .建立健全标准规范体系。落实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划分工作指南地下水污染模拟预测评估工作指南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工作指南等技术规范及指南要求。根据我市实际,研究制修订与地方水文地质条件相匹配的地方标准、规范、指南等。积极开展页岩气勘探开发地下水环境保护领域技术研究。2020年,启动页岩气压裂返排液排放标准制定相关工作。(市生态环境局、市科技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委等参与)(三)建立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1 .完善地下水环境监测网。2020年年底前,衔接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通过与自然资源、水利等相关

14、部门沟通协调,逐步整合我市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利等部门现有监测点位,评估其合理性及适宜性,确保点位的代表性。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由生态环境部门统筹协调,自然资源、水利等相关部门在各自职责内建立监测井,开展监测,共享监测数据的工作推进机制,避免重复工作。加强现有地下水环境监测井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完善地下水监测数据报送制度。2025年年底前,基本构建某某市地下水环境监测网,按照国家和行业相关监测、评价技术规范,开展地下水环境监测。(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水利局按职责分工负责)2 .构建全市地下水环境监测信息平台。按照“大网络、大系统、大数据”的建设思路,整合各部门相关数据资源,实现地下水监

15、测井信息和监测原始数据部门共享共用,2020年年底前,基本构建全市地下水环境监测信息平台框架。2025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地下水环境监测信息平台建设。(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水利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四)加强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1 .重视地表水、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加快城镇污水管网更新改造,完善管网收集系统,减少管网渗漏;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统筹规划农业灌溉取水水源,使用污水处理厂再生水的,应当严格执行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农田灌溉用水水质(GB 20922),且不低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一级A排放标准要求;避免在土壤渗透性强、地下水位高、地下水露头区进行再生水灌溉。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对地下水水质影响,在大足、巫溪等地下水“三氮”超标地区,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