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八 学案71 修辞手法构成和表达效果——修辞立诚行“文”致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板块八 学案71 修辞手法构成和表达效果——修辞立诚行“文”致远.docx(1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学案71修辞手法构成和表达效果修辞立诚,行“文”致远【复习任务】能够辨识常见的修辞手法,并能够在运用中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考情微观】年份卷别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3新高考I卷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设问、排比修辞手法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考查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设题,如近三年全国卷题;二是间接考查,放在仿写、句式效果比较,以及古诗鉴赏和文学阅读中,这类题也很多。不过,近几年高考单独设题直接考查,凸显了其重要性。就修辞手法本身考查而言,重点是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重点中的重点是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考查题型有选择题,更多的是主观题。
2、2023年主观题只考了一种修辞手法,2023年变为把两种修辞手法结合在一起考查。新高考卷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比拟以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比拟、排比全国甲卷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槐蝉”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借代、比喻2023新高考I卷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对偶全国甲卷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拟人2023新高考I卷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比喻新高考卷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
3、分析。(4分)比喻【知识图要】种类分析构成表达效果比喻把比作,二者在相似;哪类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比拟把人格化,将物写成人;把人拟作物,写出了人的(物性)生动形象,印象鲜明,表意丰富借代用代指,属于借代突出特征,语言简练,引人联想夸张词把扩大/缩小/超前突出特征,烘托气氛,增强联想对偶上句(词)与下句(词)相对,两词在什么词性或什么内容相对;属于种对节奏鲜明,语言简练,抒情酣畅排比连续使用词语/句子,构成排比增强气势,结构紧凑,抒情强烈反复词语、句子,连续/间隔反复强调内容,加强语气,强化感情设问提出问题,做出(回答)强调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某句)使用了反问手
4、法,强烈地表达了(意愿)加强语气,激发感情,加深印象前备知识九种修辞手法及其他修辞手法修辞,就是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而对语言进行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和手段,包括锤炼词语、选择句式、考虑语音搭配、选用修辞手法等。修辞手法,是在长期的语言表达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特定模式,往往有意识地偏离语言常规,甚至违反语用准则。如夸张,夸大或者缩小事物的本来面目,看似违背质量准则;反复,提供多余信息,违背数量准则。其目的在于优化语言的表达效果,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一、九种常用修辞手法(一)比喻:打比方概念比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构成必需条件甲和乙必须是两种
5、不同类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种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指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如“瞧,那一群髓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等。(二)比拟:变个脸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手法。种类(1)拟人:它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使物具有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的一种比拟。拟人,是人格化的手法,可以把无生命的物写得栩栩如生,也可以把有生命的物写得可爱可憎。可分为动物拟人、植物拟人、具体事物拟人、抽象事物拟人几种。例如: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
6、子咏梅)(2)拟物:它是赋予人以物的特性,把人当作物来描述,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述的一种比拟。根据本体的属性,拟物又可分为人物拟物和事物拟物两小类。例如: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人物拟物)布鲁诺的思想在自由的人民当中翱翔。(事物拟物)作用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注意问题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绘的环境氛围。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儿天,真闷死人”。秋雨连绵,使人烦闷,这里却赋予“秋雨”以欢快的动作和感情,与人物的心情相悖。用以比拟的本体与拟体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使比拟生动自然,
7、收到良好的效果。如“空中稀疏的星星眨着眼,发出低低的私语,相互打着招呼:再见!”说它们互相说“再见”,显然与星星的特征不符。比拟不当常常表现为拟体和本体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不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环境氛围。【微积累比拟与比喻的区别比拟是仿照拟体(用来比拟的事物)的特征“攀”写本体(被比拟的事物),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谕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谕体必须出现。(三)借代:做代表概念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种类特征代本体。例如:材料代本体。例如:标
8、志代本体。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专名代泛称。例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作用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注意问题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能突出地代表本体,有鲜明的代表性,让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有时需要在上下文中对借体有所交代,使读者明白本体是什么。如“我家兄妹很多
9、,己有两个五角星,两枚大学校徽”,由于“五角星”既可指解放军,也可指铁路工人,“校徽”可代学生,也可代教师甚至校长,因此,不具有“鲜明的代表性”,会造成歧义。借体往往带有褒贬色彩,反映人的思想感情,用人物特征作借体时,要注意褒贬色彩。代表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的称号,反之,则用人皆厌恶的事物来代表反面人物。如“诸葛亮”作借体,常用来代指正面人物;而“三只手”作借体,常用来代指反面人物。微积累借代与借喻的区别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且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
10、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之处。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四)夸张:说大话概念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故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加以扩大、缩小或超前描述的一种修辞手法。种类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作用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11、;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以创造意境;表明态度,语言生动。夸而有据,夸而有节。夸张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合乎情理,把握分寸,否则就很难给人真实感。如“她讲到她受到的痛苦时,眼泪就像自来水管似的喷射出来”,此句的夸张有失真实。注意夸张要明确、显豁,突出夸张的特点,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在事实与夸张问题之间模棱两可。如“屋里静极了,就连掉下一枚小钉子也听得见”,此句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要注意夸张的具体表现。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修辞格来表现。要注意夸张运用的场合。在科学性文章中不适合运用夸张。(五)对偶:比翼齐飞,共结连理概念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
12、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种类(1)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反对。上下句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串对。上下句在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也叫“流水对”。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2)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所谓宽对,就是
13、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例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3)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句子对偶。例如: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作用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注意问题现代人写的对偶句有时上下联对得并不是很工整,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只是
14、基本相同,字面还可以重复,在词性、平仄上也不讲究。(六)排比: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概念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一种修辞手法。种类从结构上,排比可分为四类: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构成排比。例如:他们不会高声朗笑,不会拼死搏击,不会孤身野旅,不会背水一战。(余秋雨上海人)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单句排比。例如:我梦着楼前的白杨重新长出了浓密的绿叶,我梦着池塘里的荷花重新冒出了淡绿的大叶子,我梦着春天又回到了大地上。(季羡林八十述怀)复句排比。例如:戴镇长喜欢发表演讲,怀宝就暗示镇上的中学校长多请戴镇长去给学生们讲话;戴镇长喜欢读史书,怀宝就去镇上早先的几个富户家搜罗古书;戴镇长喜欢让自己的讲话家喻户晓,怀宝就常用粉笔把自己记录下的镇长讲话抄在镇政府门前的黑板上。(周大新向上的台阶)作用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微积累对偶与排比的区别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词语的重字与避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