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研究现状及展望.doc

上传人:w** 文档编号:96105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研究现状及展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研究现状及展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研究现状及展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研究现状及展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研究现状及展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研究现状及展望.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研究现状及展望.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研究现状及展望.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研究现状及展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研究现状及展望.doc(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研究现状及展望2018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等进行了顶层设计。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也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态福祉。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的目标。农村人居环境不仅是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也必将是后小康时代实现乡村振兴的重点内容。因此,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于法稳曾对农村人居环境现状、时代价值、存在的问题等相关问题进行过一些探讨,并指出农村

2、人居环境整治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本文重点对农村人居环境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梳理,探讨农村人居环境研究领域应关注的重要问题,并对农村人居环境研究趋势进行展望,以期能为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助力乡村生态振兴提供科学依据。一、文献梳理及其评述近年来,学术界对农村人居环境的相关问题开展了相关研究,对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践发挥了一定作用,特别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更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围绕着下列几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以期能为判断本领域未来研究趋势提

3、供基础。1.有关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影响效应方面的研究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如何,是影响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于法稳认为,从大健康的视角来看,农村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环境以及农村人居环境三大系统自身也存在一个健康问题,只有在三大系统健康的前提下,才能为农村居民身体健康提供保障;王晓宇等通过分析中国农村人居环境对农民健康的影响发现,人居环境和收入对农民健康都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人居环境问题对健康影响更大;马婧婧、曾菊新以客观存在的乡村长寿现象作为切入点,对乡村长寿现象与人居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长寿与人居环境之间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2.有关影响农

4、村人居环境质量因素方面的研究在绿色发展成为新时代主旋律的背景下,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成为新时尚、新潮流。理论上来讲,影响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因素具有多源性特点,涵盖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杨兴柱、王群的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经济状况、旅游产业水平、地域文化等因素有助于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而气候条件、贫困程度及空间距离等因素则对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产生负向影响。在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外出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具有一定的影响。李伯华、曾菊新认为,农户空间行为变迁是乡村人居环境演化的主要驱动力;杨锦秀、赵小鸽的研究结果则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山区人居环境改善的影响最大,丘陵次之,平原最小。这些

5、研究结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践的精准施策提供了依据。3.有关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方面的研究当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状况究竟如何,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价。因此,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自然成为学术界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这既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也有评价方法的探索,更有在不同尺度上开展的案例评价。孙勤芳等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了涵盖环境要素、生态要素、人居环境建设和公众满意度4个方面的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体系;郜彗等基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在省级层面上对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进行了评价,并根据评价指数将全国各省域划分为优、良、一般和差4个类型区;侯敬、王慧运用

6、主成分分析法对山东省17个地市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的结果表明,山东省农村人居环境表现出东部和中部地区相对较好,西部和南部地区较差的空间分异特征;朱彬等采取熵值法及空间分析方法评价了江苏省乡村人居环境的质量,结果呈现出明显的苏锡常地区的高值集聚,苏北地区的低值集聚的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唐宁等采用熵值法,对重庆市37个区县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的结果也表明,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也呈现出局部圈层与多核心共存、“两极”分化以及“西高东低”等空间分异特征,即的空间分异特征。一些学者对特定区域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如,朱亮等对三峡典型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周侃等对京郊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

7、周晓芳等对喀斯特地区农村人居环境进行了评价;杨兴柱、王群对皖南旅游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游细斌等对南方丘陵地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还有一些学者在县、村等尺度上对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如,徐光宇等基于GIS对山西省天镇县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李斌等则基于村民参与的视角,采用数学模型在村级层面对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4.有关农村居民对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方面的研究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如何,农村居民最具有发言权,他们的满意度是最好的评价标准,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蔡进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人居环境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现了从质量较差向质量好等级的提升;张

8、萌等基于农民主体视角,对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满意度评价的结果表明,总体上来看,当前农村居民对人居环境质量的认可度较高,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状况是影响居民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孙慧波、赵霞的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对于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评价普遍较差;王晓燕、王博也曾对西部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满意度进行了研究,并探寻其产生的根源。5.有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问题方面的研究在国家层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得到高度关注。但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基层政府在城乡环境建设方面,普遍存在着重城镇轻乡村、重基础设施轻机制建设等现象,从而导致了城乡环境设施建设的不均衡,相对于城镇环境质量,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改善缓慢等问题。在农村人

9、居环境整治中,不但存在着技术管理政策的不足,而且也存在着经济政策的不足。朱琳等认为,技术管理政策的不足表现在针对性和前瞻性不足等方面,评价政策方面则缺乏严格的技术评价和审查制度,以及研发支持和示范推广体系不健全等方面;鞠昌华等认为,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配套经济政策严重不足,突出表现在资金整体不足、税收支持政策过严,难以惠及农村,缺乏用电价格支持政策,金融支持政策支持面窄等方面;赵霞的研究结果表明,导致了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的因素既有政府层面的,如,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当、政府服务意识、引导意识以及保障不足等;也有农户层面的,如农户的参与意识、保护意识淡薄;于法稳认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生态治理中存

10、在没有树立起绿色发展理念、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缺乏精准适宜的技术以及缺乏有效的运营保障机制等一系列问题;于法稳等认为,目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过程中,存在着政策执行不到位、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技术空间适应性相对较差等突出问题。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政府财力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进展。基层调研发现,国家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没有将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没有应该作为主体的农民参与,要想实现国家预期的成效非常困难。可以说,当前农民对国家的依赖性特别强,要想他们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行一定的投入,也是不现实的。李伯华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只有59%的农户有支付意愿,但也只有79

11、.2元。6.有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及路径方面的研究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后,针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必要性、路径、模式等方面,学术界进行了相关研究。张建军认为,农村依然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区域,当前农村人居环境依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必须补短板、强弱项;于法稳认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应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发挥实效为导向,加大资金投入,通过技术、模式及机制的创新,切实实现预期目标;王晓毅认为,乡村环境治理的成败关系到三大攻坚任务能否完成,需要引入协议机制,以确保治理达到预期成效;袁家军认为,宜居宜游“大公园”、优美农村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大田园”等,是农村人居环境整

12、治攻坚战的三大重点内容,也是将农村打造成新时代“富春山居图”的有效途径;史磊、郑珊基于对欧盟实践经验的分析,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需要坚持科学规划,加强环境监管,完善投资方式等路径;李伯华等认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可以从制度创新、优化村庄布局等方面实现路径的优化,通过规范农村居民的居住行为、生活行为,进而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模式;徐顺青等认为,在对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中,应强化配套政策、组织实施、模式创新的治理对策;孙慧波、赵霞的研究表明,在农村人居环境系统优化过程中,应抓住重点,先主后次逐步有效地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7.研究文献简单评述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围绕着农村人居环境

13、整治所开展的研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特点。2015年之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不同尺度上的评价方面;此后的文献则侧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整治模式、路径、政策等方面的探索,进而实现了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的转变。本文基于上述文献的梳理,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然后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领域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以期能为农村人居环境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领域需探讨的几个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与此同时,到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要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因此,围

14、绕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实践所需,学术界应对下列几个问题进行研究,以更好地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践提供指导。1.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体问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参与主体应该包括国家、基层政府、企业和农户四个维度,他们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近两年来,国家出台了系列政策性文件,强调农民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如何将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出来,不但直接影响工程的实施进度与质量,更关键的是影响工程能否取得实效以及可持续性。因此,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针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问题研究中,必须关注主体问题,以及发挥主体能动性、积极性、参与性的机制问题

15、。特别是,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如何处理政府引导作用与农民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也是需要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2.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内容问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行了顶层设计,明确了具体目标及重点任务。在实践层面来看,不同的行政区域乡村自然、社会条件差异性明显,并且风土人情以及民族风情等都各不相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任务就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为此,应充分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基于自然、社会条件以及区域经济状况,划分出不同区域乡村整治的类型,确定每个区域每种类型乡村整治的具体内容,切实避免“千篇一律”,更好地指导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实践。3.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内容的优先

16、序问题正如前面所述,不同区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内容不同。更需要考虑的是,不同区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内容的迫切性也不同。应充分考虑到广大农村居民的需求,确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内容实施的优先序,一方面有助于建立农民参与机制,充分调动农村居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助于确保整治能够达到预期成效,并实现成效的可持续。因此,根据所划分的区域类型,提出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内容的优先序,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践提供参考。4.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模式问题前面提到,不同区域农村基础条件差异性较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内容也不同,即使整治的内容相同,也不可能采取统一的整治模式。然而,在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践中,往往是对整治模式缺乏科学分析,盲目推崇一些成功的模式,而不顾及这些模式所需要的保障条件,从而导致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只重视工程数量,应付上级的考核及验收,而不注重工程实效及其可持续性,造成资金的巨大浪费。因此,应根据所划分的区域类型,研究适应的技术及模式,确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它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