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至上: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石.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961572 上传时间:2024-08-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5.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宪法至上: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宪法至上: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宪法至上: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宪法至上: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宪法至上: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宪法至上: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宪法至上: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石.docx(1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箔包Z: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石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构成了一整套科学完备的宪法理论体系,其中包括深刻论述了我国宪法至上的法制地位。(1)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在第七个国家宪法日座谈会上的讲话内容。栗战书: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推动依法治国、依宪治国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一一在第七个国家宪法日座谈会上的讲话(2023年12月4日),载中国人大2023年第23期,第6-9页。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30年来,我国宪法以其至上的法制地位和强大的法制力量,有力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有力促进了人权事业发展,有力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2)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2年12月4日),载人民日报2012年12月5日,第2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民主法治也迎来了新发展契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坚持宪法至上,树立宪法权威,是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20世纪90年代,一些宪法学者就已经提出了宪法至上对于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吴家麟提出:宪法至上乃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3)吴家麟:宪法至上是建设法治国家之

3、关键,裁法商研究1998年第3期,第14页。周叶中认为:“宪法至上应该成为中国法治之路的灵魂。”(4)周叶中:宪法至上:中国法治之路的灵魂,载法学评论1995年笫6期,第1页。第者在早先的一篇文章中认为:.法治理论和法治实践的产生、发展史清晰地表明,要真正做到依法治国必须树立宪法的至上权威。”(5)秦前红:依法治国和宪法至上论,载现代法学1996年第4期,第8页。如今,宪法至上的法制地位逐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的重要制度性特征,受到领导人以及学术界的重视。习近平反复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

4、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二学者李林提到,树立宪法至上权威是依法治国的根本。(6)李林、王演兵:树立宪法至上权威是依法治国的根本,载人民论:fe2015年第15期,第68-69真。2023年12月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在笫七个国家宪法日座谈会上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论述了我国宪法至上的法制地位,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标志着我们党对宪法的认识和实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构成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7)同前注(1),栗战书文,第66页。作为一种主张,宪法至上意味着宪法的最高权威,强调权力的公共性和非人格化,要求所有公共权力以宪法为基础,并受宪法约束,还要求一般立法和具

5、体的执法.司法切实保护公民基本权利。作为一种制度,宪法至上的法制地位表明了宪法在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中的双重根本性和在政治法律实践中的最高权威。坚持宪法至上,维护宪法权威,推动宪法实施,这是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性安排。本文是笔者在20世纪90年代论述宪法至上与依法治国关系的基础上,从六个命题进一步说明坚持宪法至上法制地位的重大意义,重申宪法至上是全面依法治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一、宪法至上是当前和未来法治中国建设的核心任务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后明确提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这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它蕴含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国发展方向、关键任务的深刻认识。2014年

6、10月23日,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从现在的情况看,只要国际国内不发生大的波折,经过努力,全面速成小康社会目标应该可以如期实现。但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路该怎么走?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如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J(8)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0月23日),载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99页II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新时代法治建设作

7、出总体部署。这体现了习近平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现实关怀与历史使命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就要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这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9)新华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载人民日报2023年11月18日,第1版。要落实这些任务,就必须突出宪法至上的法制地位。首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回答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法治建设,但国家的法治发展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后来竟在指导思想上发生左”的错误,对法制逐渐不那么重视,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使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对此

8、,习近平特别强调,我们“付出了沉重代价,教训十分惨痛:(10)同前注(8),习近平文,第97页。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重要性,形成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六字方针,这成为一个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速设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表现在依法治国被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里程碑事件。党在十八大以来坚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这里的“全面涵盖了法治建设的具体内容

9、,也指向法治建设的决心和力度。在国家治理中推行法治,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改革,从根本上回答了国家治理中究竟坚持法治还是人治的问题,也回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想图景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了法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特征。到2035年,我们将初步速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8-29页。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宪法地位的问题。回顾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的历史,如何确保宪法

10、的至上地位和最高权威,始终是民主法制建设的最重要主题。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指出中央考虑的第一项重大改革就是向全国人大提出修改宪法的建议:要使我们的宪法更加完备、周密、准确,能够切实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各级组织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要使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要改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等。(12)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9页。这是制定1982年现行宪法的指导思想。八二宪法”领行以来,在宪法实施和宪法监督方面,我国取得了许多重要进步,特

11、别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商度重视宪法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将党的领导写入宪法第1条,提出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化解了宪法与党的领导、宪法与改革之间的诸多矛盾、误解。然而,宪法权威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宪法实施机制仍有待完善,宪法监督保障制度尚未有效速立起来。为更好地治国理政,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必须真正确立宪法至上的法制地位,确立宪法的最高法制权威。其次,社会主义国家权力运行必须明确宪法法律与公共权力的关系问题。法治的基本要义是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特别是宪法的约束,没有超越宪法法律的公共权力。对此,习近平明确指出:“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2、、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观念。”(13)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2015年2月2日),载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第136页。权力如何行使,关键在于权力是否有边界,是否尊重规则、尊重程序以及遵守基本法律价值。习近平提出了一个基本命题: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14)新华社: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坚定不移把反腐倡廉速设引向深入,载人民日报2013年1月22日,第1版。这揭示了宪法法律与公共权力的基本关系。其中,“宪法首先确定国家权力的来源、结构、范围及其活动原则及程序,在这个意义上,宪法是控

13、制权力过程的基本规则%(15)同前注(5),泰前红文,第11页。需要指出的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权力运行中,如何处理中国共产党的意志、人民的意志以及宪法法律所实际呈现的意志之间的关系,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对此,习近平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想性论断,即“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统1体现,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这就是党的领导力量的体现-,(16)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5年2月2日),载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第116页。并反复加以强调,构成了习近平法治思

14、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7)同前注(9),新华社文。它所表达的关系结构是清晰的。然而,要实现这一理想规范结构,就必须突出宪法法律相对于公共权力的至上性。宪法至上原则有效回答了一系列重大法治问题,有利于始终确保党的意志与人民意志、与宪法保持高度一致,化解宪法、人民意志与党的意志之间可能出现的关系难题,从而有利于党的领导和长期执政。在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应当坚持宪法至上,处理好宪法法律与公共权力的关系问题,坚持依法赋权、依法用权、依法治权,特别是将宪法作为权力正当性的法理来源和基础,作为权力行使的依据和边界,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而这也是习近平关于如何行使权力的重要论述的具体要求。(18)习近平关于如何

15、行使权力的重要论述,可参见新华社:习近平同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载人民日报2015年1月13日,第1版;前注(13),习近平文,笫135143页。再次,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依靠宪法制度和法治体系。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速社会。面对民族危亡的情境,为了实现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开始探索不同的政治制度模式。自清末以来,立宪就是许多仁人志士争取国家独立、民主、富强的主要方案,甚至也是清廷统治集团维护统治地位和利益的重要主张。在历次立宪活动中,中国形成了一些政治经验,也得到了一定的政治教训,这成

16、为今天我们思考中国政治社会变迁和论证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性的常见资源。习近平说:,不触动旧的社会根基的自强运动,各种名目的改良主义,旧式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各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都不能让中国的政局和社会稳定下来,也都谈不上为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制度保障。”(19)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5日),载人民日报2014年9月6日,第2版。如今,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中国人民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也逐步实现了生活富足,还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被称为“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工真正走向民族的独立、民主、富强,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符合这一理想价值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这是习近平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色。党的十八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