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分析与展望.doc

上传人:w** 文档编号:96256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基建分析与展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基建分析与展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基建分析与展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基建分析与展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基建分析与展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基建分析与展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基建分析与展望.doc(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新基建分析与展望1.新基建提出的背景始于 2019 年末至今仍在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和金融乃至全人类社会稳定构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在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情况下,复工复产已经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在推进复工复产的各项政策中,“新型(新基建)”成为了各方的热点,环保新基建备受关注。2018 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曾提出,要“加快 5G 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际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等投资力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2020 年 1 月 3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2 月 21 日、3 月 4 日

2、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均提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在 2020 年 3 月 4 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务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加快 5G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从以上表述可以看到,党中央和国务院密集部署新基建,特别是在近多次提及相关内容,新基建必将成为 2020 年中国的重要经济举措,并成为稳定中国经济并实现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引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个相对概念,与原来的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有较大的区别。“新基建”包含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传统的基础设施“铁公基”(铁路

3、、公路、机场、港口、水利工程等)是工业时代的基础设施,而新基建则是基于新兴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是信息时代(数字时代)的基础设施,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和保障。严格意义上来讲,新基建并不是全新的概念,特别是其中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等已经是相对成熟的技术,并且已经有了较大范围的应用。国家在这个时间点启动新基建,是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和社会环境下作出的重要应对举措:1中国经济发展下行中国的宏观经济在最近几年,在面临经济周期、去产能、去杠杆和环保压力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宏观经济出现下行、增速放缓,而众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经营困难等困境,国家的经济稳定和增长压力骤增。2新冠肺

4、炎疫情影响始于 2019 年底的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大量的企业长时间不能复工复产,人员流动受限,大部分行业,特别是服务行业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大量的中小微企业举步维艰。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2020 年前两个月中国经济数据显示,前两个月消费、投资、出口等指标较大幅度回落,同比降幅均创出两位数新高:消费方面,1至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130亿元,同比下降20.5%。投资方面,1至2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3323亿元,同比下降 24.5%。工业生产也大幅收缩。1 至 2 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际同比下降 13.5%。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下降 7.9%;股份制企业下降

5、14.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 21.4%;私营企业下降 20.2%。出口方面1至2月,出口 20406 亿元,下降 15.9%;进口 20832 亿元,下降 2.4%。3中美贸易战悬而未决中美贸易战,已经持续近 2 年的时间,对中国的经济,特别是出口贸易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我国的手机等高科技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虽然 2020 年 1 月 15 日中美签署了第一阶段经济贸易协议,中美经贸谈判进入新的阶段,但是美国对我国限制的芯片、高端装备、核心软件、加税减免等事项仍然没有解决,不可控因素依然存在。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和发展主要依靠投资、出口和消费“三驾马车”。在出口方面,由于

6、中美贸易战和新冠肺炎疫情引起的加税、断航和封闭等措施,我国的出口受到限制而面临非常大的压力。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企业主动或被动地压缩产能,采取裁员和降薪等应对措施,同时由于疫情期间流动性压力(人员流动性和资金流动性),个人和企业的购买和消费能力明显下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难以为继。在投资方面,由于企业在风险管理和资金不足双重压力下,缺乏资金和投资动力,同时市场容量和支撑又不够,投融资情况不容乐观。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经济增长拉动边际效应已经不明显,并且上一轮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相当部分进入了房地产相关行业,导致产能进一步过剩,构成了巨大的经济和金融不稳定因素,从而传统

7、的基础建设投资已不是必要选项。新基建,具有双重特点:既是基础设施建设,又是新兴经济。在数字经济时代,新基建可以在投资的基础上刺激全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支撑不断增长的、潜力巨大的数字消费市场。在上述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为了稳定和发展中国的经济,保持就业和社会的稳定,国家推出新基建,是应时之需,是为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2.新基建的作用1成为稳定中国经济和实现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引擎新基建可以通过投资的拉动和辐射作用,促进国家经济、金融和社会的稳定,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双重压力下,新基建是稳经济的关键着力点,可以起到压舱石的作用。同时,加大新基建投资,相当于直接用资金强力推动经济供给侧

8、结构性改革,通过基础性要素的改进和完善,来促进上层的经济模式、产品和服务形态进行创新,从而使得新基建成为稳定中国经济和实现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引擎。2借助新基建实现数字化转型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转型是必然的要求和发展方向。无论是数字政府、数字社会还是数字经济本身,数字化转型既是目标和方向又是手段。对于数字化转型的两种形态: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都离不开新型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没有基础设施作为保障条件,数字化转型的目标难以实现。特别是新基建中的 5G 建设、人工智能,对于进一步发展中国的互联网经济和数字经济,将会产生巨大的产业带动作用,形成新的发展动能,使得中国在数字经济时代具有先发优势。3新

9、基建是“六稳”工作的着力点新基建对于国家的“六稳”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六稳”中,稳就业是今年的重中之重,而推进新基建,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从而缓解目前的稳岗和就业压力。4制造业升级通过新基建,特别是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建设,可以促进中国的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行业的科技水平,降本增效,实现高质量的发展,从而在竞争中更具竞争优势。5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建设新基建中的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以及 5G、人工智能等应用,有助于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更大地方便人民的工作和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依靠新基建,各级政府和社会服

10、务组织可以改进和完善城市治理现体系,实现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提升管理和服务能力。3.新基建的关键对于新基建,其本身有两个关键要素:技术要素和应用要素。1技术要素在数字经济中,数字信息的产生、传输、处理、应用及展示是各种应用的关键,其对于产业结构和经济形态具有决定性作用。在新基建的构成中,新兴信息技术是基础,特别是 5G 作为支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基础设施,是最为关键的部分,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据中心等新技术应用的基石。2应用要素新基建与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样,其最终的效果必须通过应用来判断。新基建投资的效果,应基于两个维度来进行评估:投资拉动效应、最终产品接受度。投资拉

11、动效应,是指新基建的投资必须有良好的投资拉动效应,能够带动和促进硬件和软件等多方面,多个行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联动效应和反馈机制。最终产品接受度,是指新基建关联的各个行业,必须能够做到创新和发展,能够创造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形成更好的发展生态,最有效的指标就是其产品和服务能够为企业和个人用户所接受,实现规模化增长,而不能为了一些华而不实的需求、伪需求进行没有价值、没有产出的投资。4.发展展望新基建目前很火爆,并且在较长的时期内,新基建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目前看到,全国各省市规划的项目投资额已达五十万亿(包含已开工的原有项目,2020 年内的投资计划总规模为 7.5 万亿元),规模空前。可以预计,新基建对于国家的经济稳定和增长,将起到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其相关行业和企业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对于新基建我们还是需要保持足够的理性和冷静,依靠政府主导如此规模的投资,必须要把投资的有效性和质量摆在首位。新基建必须与国家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配合,将资金花在能够解决国家和人民真正有需求的领域,对每个项目都应进行全方位评价,做到创新与改进融合,市场与引导融合,需求挖掘与现实需求融合。最后,希望新基建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性举措,能够帮助实现经济的稳定和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的全方位数字化转型,助力我们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高点,成为世界数字经济时代的主要引领者。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其它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