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对口升学:47 师说 唐 韩愈.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976811 上传时间:2024-08-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职对口升学:47 师说 唐 韩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职对口升学:47 师说 唐 韩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职对口升学:47 师说 唐 韩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职对口升学:47 师说 唐 韩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职对口升学:47 师说 唐 韩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职对口升学:47 师说 唐 韩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对口升学:47 师说 唐 韩愈.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师说【作者】郭良【朝代】唐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

2、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3、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

4、,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郑子、仁弘、师襄、老聃

5、。郑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师从炎B子、装弘、师襄、老聃。郑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

6、篇师说来赠送他。(1)学者:求学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知,懂得。(4)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平相同。(6)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7)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从师,跟

7、从老师学习。(8)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做动词。(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独。(10)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不分。(1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12)师道:从师的传统。即上文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13)出入:超出于众人之上。(14)犹且:尚且。(15)众人:普通人,一般人。(16)T:不如,名作动。(17)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耻,以为耻(18)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19)于其身:对于他自己

8、。身,自身、自己。(20)惑矣:(真是)糊涂啊!(21)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2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ou):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习,使学习。其,指书。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23)句读之不知:不知断句风逗。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相同。之,提宾标志。(24)或师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从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不从师。不,通“否”。(25)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指“句读之不知”)却丢了大的(指“惑

9、之不解遗,丢弃,放弃。(26)巫医:古时巫、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百工:各种手艺。(27湘师:拜别人为师。(28)族:类。(29)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30)年相若:年岁相近。(3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足,可,够得上。盛,高大。谀,谄媚。(32)复:恢复Q(33)君子:即上文的“土大夫之族”。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34)乃:竟,竟然。(35)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难道,表反问。欤,语气词,表感叹。(36)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37)郑(tan)子:

10、春秋时郑国(今山东省郑城县境)的国君,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装(chang)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老聃(da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周礼。聃是老子的字。(38)之徒:这类。(39)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论语述而原话:“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0)不必:不一定。(41)术业有专攻:在业务上各有自己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42)李氏子蟠(PGn):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韩愈的弟子,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43)六艺经传(ZhU台n)皆通习之: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的学习了。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乐已失传,此为古说。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通,普遍。(44)不拘于时:指不受当时以求师为耻的不良风气的束缚。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45)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嘉:赞许,嘉奖。(46)贻:赠送,赠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