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弘扬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研讨交流材料、党课讲稿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弘扬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研讨交流材料、党课讲稿8篇.docx(2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2023年弘扬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研讨交流材料、党课讲稿8篇第一篇2023年在关于开展学习新时代“枫桥经验”研讨交流材料“枫桥经验”产生发展和创新到今天,已经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20周年。在党和共和国的历史上,没有一个经验,像新时代“枫桥经验”那样,秉承初心,历久弥新,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没有一个经验,像新时代“枫桥经验”那样,深受领袖关怀,倍受中央推崇,成为新时代我们党治国理政、实现“中国之治”的宝贵经验;没有一个经验,像新时代“枫桥经验”那样,胸怀天下,惠及全球,在推进全球治理变革中充分彰显中国经验和东方智慧的独特魅力。时代是思
2、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枫桥经验”产生、发展和创新的成功实践,推动了“枫桥经验”理论研究。一个以新时代“枫桥经验”理论研究为主体的“枫桥学派”正在兴起,主要标志是:一是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理论源于实践,又经过实践的检验后不断丰富发展。各个时期“枫桥经验”在实践中所创立的先进理念、治理模式、实践样本、典型案例等以及在实践中总结推广的“枫桥经验”、新时期“枫桥经验”、新时代“枫桥经验”,包括从“矛盾不上交”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再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时代内涵概括等等这些丰富的原创性实践和总结提炼,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理论研究提供了活水源头,为枫桥学派的创
3、立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二是创立了鲜明的学术观点。从理论渊源来讲,主要是来自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中国化,毛泽东思想诞生了“枫桥经验”,邓小平理论发展了新时期“枫桥经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孕育了新时代“枫桥经验”,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群众观、邓小平的稳定观、习近平的大平安观。从学术观点来讲,初步创立了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枫桥特点的“大平安”学说以及矛盾不上交、民意导向、溯源治理、枫桥软法、情理司法、共享平安、平安共同体等学术观点。三是形成了独特的研究方法。“枫桥经验”产生、发展的根本方法是依靠群众,理论研究方法是试点实验与蹲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即试点先行与总结推广相结合,基层创
4、造与高层推动相结合,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相结合,专家学者与实务工作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四是组建了学术共同体。研究机构和团队初具规模,研究队伍不断壮大,还设立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理论研究高端峰会这个永久性平台,开通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理论研究公众号;依托XX警院的公安学刊,开辟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理论研究专栏,据不完全统计,自1993年以来已刊发400余篇关于“枫桥经验”理论研究的学术文章,占全国高校社科期刊“枫桥经验”理论文章总量的30%左右,已成为“枫桥经验”研究的一个重要阵地。我们要以研究联盟的成立作为新的起点,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使命意识和问题意识,尊重研究规
5、律,体现实践要求,深化理论研究和重大课题合力攻关,不断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既要重视新时代“枫桥经验”理论的基础研究,又要重视应用研究;既要重视党建统领、人民主体等这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又要注重新时代“枫桥经验”自身独特理论内涵的挖掘提炼;既要坚持包容并蓄、文明互鉴,学习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又要坚持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解释范式和研究方法,使土生土长的“枫桥经验”转化为本土化的枫桥理论,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再造中国之治新优势贡献智慧和力量,为不断推进新时代“枫桥经验”
6、理论化、体系化、时代化,枫桥学派的创立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贡献智慧和力量!第二篇2023年党员学习和发扬“枫桥经验”研讨发言材料及心得一一探索农村共建共治共享路径党的十九大提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新时期加强乡村治理、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去年以来,XX县在张王村先行先试的基础上,以“枫桥经验”升级版为愿景,将乡镇“四个平台”向村级延伸,创新“村情通+全民网格模式,探索新时期农村共建共治共享模式。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共建共治共享系统性落实到基层“村情通+全民网格”模式的主要路径是“党建统领+群众路线+智慧治理”。组织
7、方式上,推进基层组织和基层网格深度融合,党政、群团、企业、居民等深度融入。参与方式上,推进治理工具在村级全面普及、人人共享,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与“法治德治自治”互促共进。服务方式上,将条线信息化平台整合在“村情通”上,把治理资源在网格真正整合到位,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一是创新村情通+农村党建,把党建作为贯穿基层治理的红线。二是用活村情通+民情档案,村村建成“农民档案。以村为单位,将民情档案电子化、掌上化,县乡村分级管理、网格员动态更新,打造干部群众“用得来、用得着、喜欢用”的民情数据库。三是强化“村情通+民情联络,户户联成朋友圈。开发应用“应急发布“村民信箱”“民主协商”等模块,干群
8、在线互动、共商诉求,形成每村一个“朋友圈”效应。四是建好“村情通+民情驿站,人人享有掌上“服务窗。整合接入党政、群团、企业等管理服务资源,推行“网点+网格扁平化代办服务,实现群众“指尖办事”。五是开拓村情通+民情沟通,村村都有在线“议事厅。二、坚持问题导向,把共建共治共享难题真正破解在基层一线村情通是村(社区)治理平台,生命力在于发挥联系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主要破解四大难题。一是抓牢了新时期农村治理的关键群体,破解了基层组织治理核心作用发挥难。“村情通”着眼于服务基层党建,破解了党员村干部监督弱、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无职党员参与村级治理难等问题,让村级党组织核心作
9、用得到强化。二是抓准了新时期农村治理的主要矛盾,破解了农村群众参与村级治理难。“村情通”通过信息化手段组织群众,破解村庄治理面临的青壮年流动人口参与难、留守人口参与效果不佳等普遍问题,极大地满足了群众对参与治理、提高村级治理绩效的需求。三是抓住了新时期农村治理的重要突破口,缓解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难。“村情通”通过面向群众提供扁平化服务,形成线上线下协办优势,破解了农村特别是山区群众办事跑路远、办事环节多、手续繁琐、证明材料多等突出问题,有力地推进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四是抓实了新时期农村治理的重要短板,缓解了基层干部信息化负担。“村情通”在保障安全前提下,通过“嫁接模式”在网格层
10、面集成条线平台,扮演工具“超市”角色,让各级治理资源扁平化落地,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三、坚持改革创新,把共建共治共享进行到底“最多跑一次”是浙江省委省政府部署的党委政府公共服务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村情通+全民网格”是基层组织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对照习总书记提出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等“四化”标准,聚焦问题,全面提升。一是供给端解决融不融得进问题。制度层面,进一步落实乡村责任清单、任务清单,优化网格职责清单等;力量层面,整合骨干力量、监督力量、社会力量,共同认领一批任务、处理一批难题;技术层面,向上与上级信息系统融合、打通,最大限度实现数据共享;向下延伸拓展,最大限度
11、为群众提供服务。二是需求端解决“用得好不好问题。往群众想的方向努力,围绕美好生活,让群众更方便地参与治理,共商大事要事。往群众缺的地方用劲,探索“姑蔑广场”“精准帮扶”等模块,方便群众就业创业。在群众怕的方面整改,规范“三务公开”“村民信箱”等应用,做到村民有反映、干部有回应、诉求有处理。三是管理端解决考得准不准问题。进一步深化村民监督、评价体系建设,管好村两委队伍。进一步加强智慧党建,管好党员队伍。进一步加强“痕迹管理”,精准考核,管好网格员队伍。第三篇领会传承2023年新时代枫桥经验研讨交流发言提纲及心得确保习近平新时代政法思想在基层落地生根习近平新时代政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理论和
12、法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政法工作规律特点。要从四个方面入手,确保习近平新时代政法思想在基层落地生根。一、重在强领导,确保党管政法工作在基层有抓手。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确保刀把子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这是新时代政法思想的总要求。但在乡镇,党管政法工作还有这样几个薄弱环节需要加强。一是要改变主责不主业的问题。机构改革后,由于职数原因,乡镇政法书记都是兼任的,由于各自线上工作任务重,造成了主要责任难以用主要精力去抓。政法工作任务重,在分工时必须明确主责主业。二是要改变统领不统筹的问题。派出所、法庭、司法所都是派出机构属县管,乡镇党委往往对其工作没有进行统筹。应该明确乡镇工作碰
13、头会这些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列席,便于党政统一协调、统一指挥。三是要改变常态工作不常抓的问题。矛盾纠纷调处化解、重点人群管控、违法犯罪打击等这些工作是经常性的工作,应常抓不懈。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运动式、阵风式管理,这样造成工作不平衡。乡镇党委应该经常性对政法工作交课题,常态化有序推进社会治理,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二、重在讲方法,确保党管政法工作在基层有实招。一是推进村(社)干部轮流坐班机制,确保老百姓有事情有地方找。村级办公条件已经改善,村干部待遇已经规范,全市村干部年工资标准在2.5万元至3.6万元之间,经济待遇上去了,村干部工作纪律也要规范,实行轮流坐班制度。让老百姓有事往村部跑的习惯,让自
14、己的琐事在家门口就能解决。二是做实司法调解工作,力促矛盾纠纷及时有效化解。要加强乡镇司法所建设。落实人员,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确保每所3人以上;量化任务,按照人口万人比例,下达调解任务;保障待遇,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完成或超额完成调解任务的实行奖励。同时将此项工作一并纳入“无上访村(社区)”建设考评和综治考评,充分调动基层调解积极性。三是推广乡村干部联系重点人员留工作痕迹机制。把乡村干部压到网格,在群众中建立网格群,并对重点人员定期进行走访,化解矛盾。所有工作全程建档留痕。四是推广使用执法记录仪,规范基层政法工作行为。乡镇干部处置突发事件、接访重点对象时务必佩戴工作记录仪,一方面,规范基层
15、干部言行举止,减少矛盾纠纷,避免摩擦;另一方面,促使老百姓能够理性表达诉求,减少过激行为;再则,也为依法处理提供有力依据。三、重在求创新,确保党管政法工作在基层有活力。一是推广网格化管理,解决村级组织力量不够的问题。将乡村干部下沉到网格,对网格员实行职责、权利、利益、实效“四张清单”管理。确保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账在格中结、效在格中显。二是推广“众创平安服务,解决群众事不关己的问题。推行每月19日为全市“众创平安志愿者日”,一月一主题,开展进村入户服务,发动群众互保平安。三是建设雪亮工程,解决防控体系不落脚的问题。在城市推广“雪亮工程”建设的同时,大力推广农村“雪亮村庄”建设,以市场化为主
16、要手段,每个村建十个以上公共安全监控探头,并实行市、县、乡、村、农户视频联网,解决防控力量与技术短板问题。四、重在抓打击,确保党管政法工作在基层有威信。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发出指示开展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为期3年。这场斗争能否打赢,直接关系到社会治安的根本好转,直接关系到政法工作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威信。一是发动群众举报,广摸线索。采取奖励等形式,激发群众积极性,动员群众广泛参与,让黑恶势力无处可藏。二是全程留痕,提高办案质量。对办案加强监督,全程留痕。会议留痕、交办留痕、研判留痕,减少办案过程的疏漏,减少办案过程中的不深挖彻查,确保每一起案件都办成精品案件。三是摧网毁伞,铲除黑恶滋生的土壤。加强部门协作,发挥纪委监察委、组织部、宣传部等的作用,彻查关系网和保护伞,彻查办案过程中的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