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数字农业标准地改革行动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数字农业标准地改革行动方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2023年数字农业标准地改革行动方案为进一步优化土地要素合理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加快推进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的指导意见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开展农业标准地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耕地保护、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为先导,坚持以数字化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以“标准地改革+农业双强”为切入点,持续推动生产要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全面变
2、革,加快将打造成为系统集成、指标重塑、流程再造、协同高效数字农业标准地改革样板,为全省推进农业现代化先行提供方案。(二)基本原则。坚持为农为民。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在土地流转和主体招引中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维护农民根本利益。坚持农地农用。按照积极稳妥、分类指导、依法依规、属地管理的原则,巩固“非农化”、“非粮化”整治成果,坚决防止破坏耕地耕作条件的行为,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根基。坚持共建共享。联动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打好强村富民“四套组合拳”,创新产业标准地共富机制,努力形成一批产业共富联合体。(三)总体目标。通过全面实施
3、数字农业标准地改革,农业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农业现代化先行水平进一步跃升,到2023年,实施农业标准地项目5个以上,认定农业标准地1万亩以上;到2025年,全市基本形成“百千万”标准地发展格局,即建成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100个,千亩标准地示范片区10个,农业标准地2万亩。土地规模化经营比例达到76%以上,标准地区块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亩均产出率、产业化带动率等超出同类25%以上。二、主要任务(-)加快要素集成,全面提高产业发展新生态。1明确标准地基本内涵。农业标准地是指以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上,完成土地流转和综合评估的条件下,满足相关控制性指标的要求,用于现代农业
4、产业发展用地。对5年内(含5年)规划重大产业项目、重点工程项目等拟征收的地块不宜作为农业标准地。2 .规范农村土地流转。依托市、镇(街道)、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健全产权流转交易体系,规范土地流转行为。鼓励整皈流转以及承包地经营权产业化入股等方式,加快推动土地集中连片流转。健全土地流转经营权登记发证制度,推行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制度。到2025年,土地规模化经营比例稳定在76%。3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准确把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趋势,围绕各镇(街道)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高起点谋划农业标准地,合理安排农业标准地产业空间用地规模、结构和布局,明确建设任务。充分做好与市级农业农村
5、现代化发展“十四五”规划、粮食生产功能区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有机衔接,预留未来发展空间。(二)加快指标重塑,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新质效。4 .科学划分农业标准地类型。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粮食生产功能区管护办法等法律法规对不同类型耕地农业生产管控要求,共分为三类:一类为粮食保障类,一般指粮食生产功能区,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种植其他一年生作物的需至少种植一季粮食作物。二类为重要农产品保供类,一般指永久基本农田,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和蔬菜等一年生作物;三类为特色产业发展类,一般指耕地、园地、林地等适宜高效生产的用地,主要种植一年生作物和多年生作物及特色养殖业。5 .设置农业标准地净地标准。农业
6、标准地要从供给端着力,结合我市农用地类型、土地用途管制要求及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类型与规模,合理确定农业标准地净地供应标准,为项目招引提供基础条件。净地标准主要包括土地连片流转、农业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定位、土地用途管制以及政策处理情况等(见附件2)O对村集体经济组织实施的项目、省级及以上重大项目,鼓励实行农业标准地方式供地和招引,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鼓励优先保障农业设施用地和建设用地。6 .设置农业标准地控制性指标。以省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和2023年农业统计相关数据为参照,高标准设定“主体资质、规模年限、投入产出、设施装备、生态环保、带动效益”等六项农业标准地控制性指标(见附件2)O同宗农业标
7、准地,单类土地类别比例达到80%以上的,部分相关控制性指标可参照此类农业标准地执行,但种植范围不能突破。另外,农业标准地项目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相关强制性规定,限制畜禽水产养殖等导致水环境污染的项目,限制种植明显不适合本地区自然条件和严重破坏耕作层的作物。重大项目可通过“一事一议”确定。(三)加快流程再造,全域打造现代农业新高地。7 .开展标准地分类入库。以镇(街道)为单位,对农业标准地范围内的土地性质、产业状况、宜农地块等进行调查评估,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地储备数据库。各村(社区)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提标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沟渠路网等农田基础设施提升;结合产业定位,加强农业物联网
8、、冷链物流等配套设施建设,形成农业标准地净地资源库,为项目招引提供优质净地供给。8 .推进标准地数智应用。集成可视化展示地块信息、项目全周期管理、生产服务指标等数据,建设农业标准地管理全流程信息“一张图”。开发项目招引、农机服务等功能模块,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释放土地价值,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在生产管理环节,引进智能设施设备,整合物联感知、生产作业,产销状况等数据,融合智能算法模型,推动构建具备决策、分析、预警能力的“产业大脑”。积极探索“产业大脑+未来农场”发展模式,建成一批标准化数字农业工厂和数字牧场。9 .实行标准地全程监督。加快构建农业标准地评价体系,加强标准确定、土地流转、
9、调查评估、招引主体、签约供地、要素支持、服务保障、项目实施等全流程监管,严格耕地用途管制,从严控制建设用地项目、严格落实占补平衡、严格落实保护责任、加强监督执法,确保农地农用。按照全市统一标准与履约认定情况,加强农业标准地建成后生产经营过程日常监管,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四)推进协同高效,持续激发产业发展新动力。10 .优化标准地项目招引。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支持本土企业发展壮大,带动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各标准地片区要明确定位,按照“一片一业”的要求,重点打造粮食、蔬菜产业等标准地片区,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建立重点问题专题评审制度,重点做好项目谋划、政策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强化精准指导
10、,确保经营主体签约即可开工、生产无障碍。到2025年,招引10个农业标准地示范片区。11 .强化标准地科技支撑。强化农业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发展粮食、蔬菜等保供产业,高效发展水果、食用菌、畜牧等特色产业,加快品种更新、机器换人、技术升级等综合技术应用推广,不断提高标准地农机农艺融合度。深化科技特派员、农村指导员制度,建立“一业一团队”专家队伍,形成一套“村镇市”标准地用、维、管体系。12 .打造标准地共富模式。整合“1+4”产业发展平台和特色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推广“村集体+农业基地+配送公司+农户”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村集体+龙头企业+合作社+
11、农户”的产业报抱团发展模式,“村集体+创客+农户”的全域农创发展模式,探索建立多种标准地利益共享机制,高效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实现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三、实施步骤(-)试点准备阶段(2023年6月底前)。做好前期谋划,通过实地调查走访,挖掘特色,围绕农业标准地改革试点集中座谈,广泛征求意见,分析梳理问题摸清底数,制定标准地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二)全面启动阶段(2023年6月一2024年6月)。建立工作专班,制定试点工作任务和责任清单,召开动员会议专题部署,根据试点工作内容,分步稳步推进实施。对试点工作进行中期评估,总结经验做法,形成阶段性成果。(三)总结提升阶段(2024年7月一
12、2024年12月)。完成标准地改革试点各项任务,总结和提炼标准地改革典型好经验好做法,打造可学可看可复制的农业标准地改革模式。四、保障措施(-)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农业标准地改革领导小组,建立由市政府办牵头的农业标准地改革工作协调推进机制,重点研究协调农业标准地改革重大事宜,加强综合协调、统筹指导和组织实施等工作。市级有关部门(单位)要配合镇(街道)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统筹项目落地、用地保障等工作。各镇(街道)主要负责产业招商、项目开发、环境优化、配套提升等工作,形成分工合作、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二)强化土地保障。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5%建设用地规模,重点保障农业
13、标准地项目用地。实施农业农村产业用地年度申报制度,明确用地类型和供地方式,强化分类管理,简化用地手续,有效保障用地需求。落实设施农业用地政策,涉及重要农产品生产的农业标准地项目设施农业用地做到应保尽保。(三)强化资金支持。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确保财政投入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适应。健全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机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支持农业园区主体优先申报和争取中央、省级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创新农业投资方式,探索建立乡村振兴产业投资基金,以“变补为投”的方式,为中小型农业主体提供资金支持。对大项目、好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加大奖补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农业金融服务,扩大涉农贷款抵质押物范围,加大信用贷款发放力度。各镇(街道)也要研究出台农业主体壮大、产业发展、招商引智等方面的政策。(四)强化督查考核。将农业标准地改革纳入对各镇(街道)目标责任制考核和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内容,加强标准地改革项目审计监督和绩效评价。建立农业标准地改革年度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实地检查、专项督查等方式,对推进成效显著的给予激励,对工作滞后的给予通报批评,确保农业标准地改革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