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知识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中石兽》知识归纳.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1 .作者作品2 纪的(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清代文学家。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该书是纪吻晚年作品,是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用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为清代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之一。3 .重点实词(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临:靠近河干:河边(2)山门圮于河圮:倒塌(3)二石兽并沉焉并:一起(4)阅十余岁阅:经过,过了(5)竟不可得竟:终于,到底(6)曳铁铝曳:牵引,拖着(7)一讲学家设帐寺中设帐:讲学,教书(8)尔辈不能究物理究:推究(9)是非木柿木柿:削下的木片(10)湮于沙上湮:埋没(11)凡河中失石凡:凡是(12)必于石下
2、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13)转转不已已:停止(14)遂反溯流逆上矣遂:于是(15)如其言如:按照(16)但知其一但:只(17)可据理臆断欤臆断:主观地判断3 .全文翻译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首一起沉入了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新修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终了没能找到。(寺僧)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它们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够探求事物的规律,这(石兽)不是削下来的木片,(河中的石兽)怎么能够被洪水带
3、走呢?原来是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向下)寻找石兽,难道不是颠倒错乱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一位巡河的老士兵听说了这些话,也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应当在河流的上游寻找它们。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的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石下的坑洞)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下面)一半的时候,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颠倒错乱;在原地寻找
4、它们,难道不是更加颠倒错乱吗?(人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14 .重点句子翻译。(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过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到底没能找到。(2)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3)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狂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了(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
5、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5 .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寺僧和讲学家只从感性经验出发,没有认真地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就盲目地下结论。而老河兵长期与河打交道,有较多的实践经验,而且他能打破常规思维,认真探讨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能得出正确的结论。16 .文中围绕寻找石兽,出现了哪几种不同的看法和方法?变式提问:常人、学者、老河兵分别从何处寻找二石兽?他们做事的依据分别是什么?寺僧按照习惯思维,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讲学家按照事物的一般道理,认为“石性坚重,
6、沙性松浮”,石兽应该在原地;老河兵根据石性、沙性、流水的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的关系,认为石兽会向上游移动。17 .文中的哪种看法最能让人接受,为什么?老河兵的观点,他既考虑石兽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又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改变。如此,得出正确结论,更能让人接受。8 .文章中心。河里掉入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到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文章要表达的寓意就是许多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想当然,应该正确分析,具体综合地考虑,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结论。附:阅读训练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阅十余岁阅:经过,过了(2)竟不可得竟:终于,到底2 .翻译下列语句。(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3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4 .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