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教育资源分享(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教育资源分享(二).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优质教育资源分享(二)课前思考:比例的意义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自主进行意义构建。再运用科学情境进行变式练习,丰富学生对比例意义的理解,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过程,从而内化比例的意义。教学实践:一、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初次见面为了让大家对梅老师的印象更深刻点,梅老师带来了自己的一张照片(课件出示照片),这张照片好看吗,梅老师打算把这张照片放在房间的各个地方,这些就是打算放上去的照片。(课件连续出示3张照片)二、课堂探究同学们为什么笑了?你有什么想说的?预设3号图与原图不像,1号、2号与原图像。1
2、号照片放大了,2号照片缩小了,3号照片变扁了。1号、2号照片按比例变化了。1号、2号照片虽然大小发生了变化,但是还是像的。为什么有些照片像,有些照片不像,“像与“不像可能会与什么有关?(长和宽)。照片的像与不像原来与照片的长和宽有关,那么长和宽之间存在着怎么样的关系?(隐去照片内容,显示长方形)1我们来看看原图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6和4)1、2、3号图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1号图的长是(),宽是()。2号图的长是(),宽是()。3号图的长是(),宽是()。2 .为什么1号2号图形与原图像,3号图不像,你能用算一算的方法来说明理由吗?同桌合作算一算、说一说。课件出示学习单:3 .交流:材料64=
3、1.5128=1.5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的算法,你是怎么想的?他发现原图、1号图的长是宽的15倍。材料6:4=6/4=3/212:8=12/8=3/2你是怎么想的?他发现原图与1号图的长与宽的比值都是3/2材料同屏对比:我们发现长与宽之间的倍数关系就是长与宽之间的比。(教师手指黑板上的图)问:这些都是长与宽的比,有没有同学写的是宽与长的比,谁来说说看。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6=2/38:12=2/3小结:正如你们所说的,1号图与原图相比,虽然大小不一样,但是长与宽的比值是相同的,所以说形状是一样的。材料6:12=1/24:8=1/2这是哪位同学的,说说你是怎么找的?我们发现长与长的比,宽与宽的
4、比,它们的比值也是相等的。你们观察一下,这位同学找的是什么与什么的比?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图2与原图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关系呢?图2与原图相比,长与宽的比值也是相等的,所以说形状也是一样。这样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因此这两个比之间可以用等号来连接,像这样的式子称为比例。谁来说说什么是比例?学生回答像学生们所说的那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例的意义。(补充课题,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什么是比例,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教学比例的第二种写法图3和原图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关系呢?它们的比值不一样,不能组成比例。因为不成比例,所以图3与原图形状不一样。三、比例在生活中应
5、用其实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题组一:国旗中就有比例的知识,根据两面国旗的尺寸,下面哪个选项是正确呢?40:60=10:15你是怎么想的?(第一幅长和宽的比值是三分之二,第二幅长和宽的比值也是三分之二,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师小结:哦,看来比值相等就可以组成比例。其实,我国的国旗法严格规定了国旗长与宽的比值必须为2/3,所以国旗的形状看上去都是相同的。还有不同的答案吗?反馈2:60:15=40:10你又是怎么想的?(第一幅长和第二幅长的比值是4,第一幅宽和第二幅宽的比值也是4,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可以组成比例。)一起看看,长比长、宽比宽、比值相等,看
6、来找对应量的方法也能找到比例。组题二:还有很多科学现象里也蕴含着比例的知识呢!老师在同一个时间和同一个地点,测得这些数据,下面三个选项中哪个比例是正确的?A、1.5:1.2=5:4B、1.5:1.2=4:5C、1.5:1.2=4:1.2反馈:你们选择了哪一个?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想的?生1:比值一样看来比值相同就可以组成比例。还可以怎么想?生2:人高比人影长等于树高比树影长。那B呢?C呢?师小结:看来,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和影长能否组成比例,我们可以看他们的比值是否相等,也可以找对应量来判断能否组成比例。师小结:同样的四个量,只要找到两组相对应的量,就能组成不同的比例。题组三:老师这儿还有一
7、幅图,这里面也藏着比例的知识,你能选择其中的数据组成比例吗?重点反馈路程与时间的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都是相等,表示每小时行的路程,也就是速度。这辆列车在任何时候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都是相等的,每小时都行驶300千米。四、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比例你有什么收获吗?课后反思: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简单地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该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主动建构新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研究交流,从初步感知的像与不像深入思考,发现问题本质是长与宽的变化,学会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问题,证明结论。而教师教学也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