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学知识点汇总.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1004938 上传时间:2024-09-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利用规划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土地利用规划学知识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土地利用规划学知识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利用规划学知识点汇总.docx(1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土地利用规划学知识点汇总第一篇土地利用规划学总论第一章导论土地与相关概念/关于土地与空间/土地本身是由地表、地下空间和地上空间构成。土地的功能/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生态功能土地的特性/土地物质的自然性:土地区别于其他物品在于土地不是前人的劳动成果,而是自然产物;土地功能的不可替代性:土地生产农产品和生态产品的养育功能和土地承载建筑物与构筑物的功能是永远不可替代的。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作为资源的土地空间是有限的,土地总面积(常数)永久不变,土地利用类型(变数)在不断发生变化;土地质量的差异性:由于组成土地的各种因素不同量的不同组合,形成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土地,其差异表现为土地质量

2、的不同等级;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在其合理利用过程中,其肥力不仅不会减退而且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又称土地的耐久性;土地位置的空间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和不可移动性;土地价值的增值性:土地具有一种耐用性的性质,可以吸纳投入土地的沉积资本以及社会基础设施的完善而使其可用性或使用价值的提高;土地属性的多维性:土地属性具有自然、经济和社会多维属性。土地利用途径;外延扩展、内涵挖潜土地用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温度、降水、地形地貌、水资源、土壤等)、社会因素(人口、城市化因素、土地制度、土地政策、土地权利、风俗习惯、文化素质)、经济因素(产量、产值、人均产值、成本、效益、外部性等)规划的本质/规划最

3、重要的本质特征是其未来导向性。土地利用规划学的产生/在调整土地关系和组织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产生了土地利用规划并发挥其重大的历史作用。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政策性:规划是为国家土地制度与土地政策服务的政府行为,是调整土地关系的重要手段;整体性:着眼于区域内全部土地,从全局整体角度确定各类用地的规模和布局:兼容性:多目标兼顾,追求自然、经济生态目标整体优化:折中性:不求最优,但求满意。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相协调。追求不确定性最小化,确定性最大化;动态性:未来存在不确定性,决定规划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要求,结合区域内的

4、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具体条件,寻求符合区域特点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要求的土地利用优化体系,协调整合土地供需矛盾;/具体任务:土地供需综合平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宏观布局;土地利用微观设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土地利用的现状分析和规划后评价;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和规划目标确定;规划基础数据预测;土地供需预测;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优化;土地利用管制分区;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制定规划实施措施。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在我国一般按行政区划单位分为全国、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用规划的一般程序/在规划底图上作业生成规划方案;进行规划文本及其说明书的编写;/(一)规划准备阶段:1明确任务

5、;2.组织班子;3.收集资料;4.明确问题;(二)规划基础研究阶段:1土地利用规划后评价;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土地质量评价;4土地利用战略研究;5.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6.土地利用与粮食安全;7.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8,城乡统筹协调发展;9.规划基础数据预测;(三)规划编制阶段: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2.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的编制;3.土蜗IJ用专项规划的编制;(四)规划实施阶段:1.土地利用规划可行性研究;2.土地用规划费用/效益分析;3.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现场铺图;4.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1地租和地价理论/根据土地用途与地租之间的关系应把位于和接近城市中心区

6、的土地规划用作高价用地,如商业用地、居住用地等,把其他类型用地,如工业用地、行政办公用地,规划于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段上。2 .土地持续利用理论/土地数量有限性和土地需求增长性构成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特殊矛盾。3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土地公有制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综合效益原则;逐级控制原则;动态平衡原则;集约利用原则;公众参与原则。第三章土地利用规划的准备工作1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水库水面、坑塘水面、沟渠、设施农用地、田坎等属于农用地。第四章土地资源质量评价1土地质量评价/土地质量可分解为土地资源本底质量和土地利用系统质量”土地资源本底质量包括土地自然质量和土地经济质量;土地用系统质量主要取决于土地

7、利用系统结构与功能优化途径。2 .我国的土地分等定级估价/等、级、价是衡量土地质量差异的重要标志。3 .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他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4 .土地适宜性分类体系/为规划目的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一般采用多级续分制的适宜性分类体系儆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评价纲要中将适宜性分为以下四级:土地适宜性纲,反映土地对指定用途适宜(S)还是不适宜(N);土地适宜性级,反映适宜性的程度,如高度适宜(S1)x中度适宜(S2)、勉强适宜(S3)等;土地适宜性亚级,反映土地受到的限制性种类,如受到侵蚀危害导致勉强适宜S3e

8、等;土地适宜性单元,同一亚级内生产特点、经营条件和管理条件的差异。5.我国目前为土地利用规划而进行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所采用的分类体系一般由类、等、型三级组成。/Q)土地适宜类,指土地适宜的用途,如宜农、宜林、宜牧、宜建设等。土地适宜类可根据评价目的划分得更精细,如宜茶、宜柑橘、宜水稻等;(2)土地适宜等,反映土地用于特定用途的适宜性程度,通常为三等:一等地(I),土地对评定用途可持久利用而无明显限制,或只有微小限制,土地具有较高的生产率和较好的收益;二等地(),土地具有一定限制性,持久使用而不采取相应措施会引起土地退化。这种土地一般要通过增加投入进行土地改良;三等地(HI),土地具有较强的限制性

9、,土地的生产率或效率很低,勉强适宜利用;(三)土地限制型,反映土地限制性的种类,即造成土地适宜性降低的主要限制性因素。6 .土地适宜性评价程序/准备工作;土地用途的确定;土地评价单位的划定;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土地评价因子赋分;土地用途与土地质量比配;土地评价成果生成。7 .土地生产潜力/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投入条件下土地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力和提供效用的能力。它是比较不同类型土地之间生产力水平差异的基础。8 .土地生产潜力的生产水平/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土地生产潜力。9 .土地人口承载力/土地人口承载力又称土地承载力或资源承载力。它是指一定地区的土地所能持续供

10、养的人口数量。10 .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途径/资源途径:通过资源总量与资源的人均需求下限的比例来求取;环境途径:通过环境自净能力与人均排污、制污能力的平衡来计算;生产途径(目前主要途径):通过土地的物质生产能力与一定的人均消费标准来求得。第五章规划基础数据预测1预测/科学预测思维必须遵循三条基本原理:惯性原理:指过去和现在向未来延伸;类推原理:即根据已知的过去推断近似特征事物的未来状况;相关原理:指事物之间存在依存关系和影响程度。2 .人口预测方法/人口自然增长方法(年平均增长率法)依据基期年的人口数,假定未来仍按照一定比例增长,利用几何级数求末项公式(复利公式)推算规划年人口数。Pt=P0

11、(1)r+(Cd)人口自然增长率;规划期内迁入人口数;规划期内迁出人口数。式中:Pt规划年人口数;P0基期年人口数;t-t0预测年数;预测年期叱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期末比基期3 .城镇化水平预测/城镇化可采用单项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加以度量/单项指标系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复合指标系指选用与城镇化相关的多项指标借以考察城镇化的进展情况。4 .农作物单产预测/农产品单产预测系指对未来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水平进行预测和推算。常用的预测方法有年平均增长法、趋势预测法和回归预测法。第二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六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规划后评价1 .土地利用规划/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用规划的基础和出发点2 .土地

12、利用现状分析应掌握以下六种情况/区域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及其变化趋势;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布局特点;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的效果;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3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垦殖率:土地垦殖率二耕地面积比土地总面积*100%;耕地复种指数;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比耕地总面积*100%;建筑密度:建筑密度二建筑物基底面积比用地总面积*100%;建筑容积率:建筑容积率=建筑总面积比用地总面积*100%。第七章土地利用战略研究1全国小康指标量化标准/基尼系数是反映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指标,取值越接近于0,分配均等程度越高;取值越

13、接近1,分配差距越大。(0.2以下/0.2-0.3/0.3-0.4/0.4-0.6/0.6以上分别为高度平均、相对平均、比较合理、差距偏大和高度不平均)第八章土地需求量预测1. 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需求量预测就是对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内各类用地规模及其动态变化所做的测算。土地需求量预测是协调各类用地的矛盾,实现土地供需平衡,是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重要依据。2. 土地需求量预测要义/任何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态活动均需要占用一定面积的土朔口空间。人类对于土地的需求属于对土地功能的次生需求。土地供需预测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土地供需预测的内在机制在于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地用途)之间的转换和变

14、迁,各类用地处于此消彼长的过程之中。在土地供需预测中要处理好土地利用多维关系,努力做到数量与质量并重,开源与节流并举,存量与增量并重,还要处理好人与地、人与人和地与地三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充分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珍惜和保护土地资源。3. .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Om、北方宽度2.0m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梗)4,耕地需求量预测/耕地需求量包括大田作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绿肥作物和特种作物)用地、人工饲料地、蔬菜地预测量。5.大田作物用地需求量预测/计算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粮食作物总产量比粮食作物加权平均单产与复种指数之积第九章土地供给量预测1 .关于人口容量/人口容量又称

15、人口承载量是指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及其在一定生活水平下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2 .土地生产潜力/土地生产潜力是指一定的技术投入水平条件下土地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力和提供效用的能力。3 .土地整理潜力/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规划,采用行政、经济、法衡口技术手段,对田、水、路、林、村等进行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蔚口产出率的综合措施。4 .现阶段我国土地整理包括两方面内容/农地整理(农用土地整理)和村庄整理(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5 .土地供需综合平衡/土地利用综合平衡的内涵包括数量平衡在一定区域内,各类用地面积之和应当等于该区域的土地总面积,规划区内各类用地增加的面积之和应当等于各类用地减少的面积之和,体现各得其数;质量平衡:土地利用质量平衡的标志是根据各类用地对土地质量的要求,将各类用地配置于其要求相应质量的土地上,体现各得其质;空间(区位)平衡:各类用地的空间位置符合各类用地对其位置的要求,包括规模、区位、边界,体现各得其所。6 .综合平衡中的逻辑思维/做好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要遵循的五项逻辑思维:落地思维:无法落地的规划,绝对不是一项好的规划;全域思维;三底思维:底线、底数、底图;内涵思维:内涵挖潜;整合思维。第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