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优劣势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全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优劣势分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完全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区别一、作业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区别作业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根本区别在于对制造费用的处理上。(1)完全成本法亦称全部成本法归纳成本法或吸收成本法。完全成本法就是在计算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时,把一定期间内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的全部成本都归纳到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中去。在完全成本法下,单位产品成本受产量的直接影响产量越大单位产品成本越低,能刺激企业提高产品生产的积极性。但该法不利于成本管理和企业的短期决策。(2)作业成本法是根据事物的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主要特征,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统计、排列和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分清重点与一般,从
2、而有区别地采取管理方式的一种定量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作业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包括期间费用)作为产品(服务)消耗作业的成本同等地对待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使计算出来的产品(服务)成本更准确真实。作业是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产品成本或服务成本是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是实际耗用企业资源成本的终结。作业成本法在精确成本信息,改善经营过程,为资源决策、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完善的信息等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二、作业成本法的核算程序1两步制分配程序根据作业成本法”作业消耗资源、产出消耗作业”的逻辑,资源应该通过资源动因分配给作业形成作业成本,而作业
3、成本通过作业动因分配给最终成本对象。(1)将资源成本分配给作业。运用恰当的资源成本动因,把有关生产或服务的资源耗费归集到作业中心,形成成本库。(2)将作业中心成本分配给成本对象。运用恰当的作业成本动因,把作业中心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形成相应的产品或服务成本。2作业成本法的核算基于两步制分配程序,实施作业成本法,“制造费用”归集和分配依据以下程序:(1)按工作内容区分不同类型的作业。在企业的生产活动过程中,构成价值链上的业务内容各不相同。作业成本法下根据业务内容区分出不同类型的作业,如材料整理准备、机器设备调整准备、机器设备维修保养、产品运送、产品质量检验等。(2)分析成本与作业间的关系以确定各
4、项作业的作业动因。作业成本法下,开展每种作业所发生的成本是按产品生产消耗的作业动因数量分配的,为此要分析成本与作业之间的关系,确定每种作业的作业动因。作业动因是引起某类作业成本发生的活动或因素。例如,材料整理准备作业的成本主要受整理原材料的数量影响,机器设备调整准备作业的成本主要受机器设备调整准备小时数影响,生产线上产品运送作业发生的成本主要受可能为生产线上运送产品的数量影响等。因此,材料整理数量就是材料整理准备作业的作业动因,机器调整工时就是设备调整准备作业的作业动因,生产线上运送产品的数量就是产品运送作业的作业动因。(3)设置成本库并归集资源耗费到作业中心。成本库以作业中心为对象,把具有相
5、同作业动因的作业所耗费的资源归集到一起。这一过程包括两个环节:按照资源动因把资源的消耗一项一项地分配到作业。首先,可以通过分析作业所花费的人工时间、人工等级等确定人工成本。其中,直接人工工资可以直接查询获取,间接人工工资则可以通过调查人员数量、所从事作业及人工分布情况获取。同样,对于水、热、电、风、汽等能源、动力费用,以及机器设备、设施和固定资产的折旧与维护费用等各项资源,都可以通过适当的基准,如场地面积、机器工时等分配给各项作业,也可以将其中的重要项目单独列为作业以提高准确性。把具有相同作业动因的作业合并形成作业中心,再将作业中心各项作业的资源耗费合并加总在一起。(4)基于作业成本动因确定各
6、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率并分配成本。按照两步制分配程序,在归集同质作业成本库后,需要从中选取恰当的作业成本动因,把各作业成本库中的作业成本除以作业动因的单位数,计算出以作业动因为单位的成本分配率,即作业率。接着根据成本对象耗用的作业量和作业率,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典型的作业动因包括采购订单份数、验收单份数、检验报告数或时数、零部件储存数、支付次数、直接人工小时、机器小时、调整次数和制造周转次数等。应该说,与传统成本核算法相比,作业成本法因其“相关性“提高而大大提升成本信息的精确度,从而有利于企业利用成本信息进行管理决策。或者具体地说,传统成本核算系统的一个最主要缺陷就在于常常少计复杂的、
7、低产量产品的成本,而多计高产量产品的成本,从而使成本信息不真实、不相关,并导致存货计价不准确、产品线决策不正确、资源分配不合理、产品定价不符合实际等,并最终以错误的战略视角和错误识别的关键成功因素而使企业失去竞争优势。完全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有什么区别?完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亦称“全部成本法”、归纳成本法”或“吸收成本法,完全成本法就是在计算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时,把一定期间内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的全部成本都归纳到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中去。由于完全成本法是将所有的制造成本,不论是固定的还是变动的,都吸收到单位产品上,所以这种方法也称为“归纳(或吸收)成本法
8、”。在完全成本法下,单位产品成本受产量的直接影响,产量越大,单位产品成本越低,能刺激企业提高产品生产的积极性。但该法不利于成本管理和企业的短期决策。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是根据事物的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主要特征,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统计、排列和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分清重点与一般,从而有区别地采取管理方式的一种定量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作业成本法把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包括期间费用)作为产品(服务)消耗作业的成本同等地对待,拓宽了成本的计算范围,使计算出来的产品(服务)成本更准确真实。作业是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产品成本或服务成本是全部作业的成本总
9、和,是实际耗用企业资源成本的终结。作业成本法在精确成本信息,改善经营过程,为资源决策、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完善的信息等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先进的公司已经实施作业成本法以改善原有的会计系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标准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区别标准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区别是两者的管理方法不同:1、标准成本法是以预先制定的标准成本为基础,用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核算和分析成本差异的管理方法;2、作业成本法一般指ABC成本法,是根据事物的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主要特征,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统计、排列和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分清重点与一般,从而有区别地采取方式的管理
10、方法。股票是股份公司所有权的一部分,也是发行的所有权凭证,是股份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给各个股东作为持股凭证并借以取得股息和红利的一种有价证券。每股股票都代表股东对企业拥有一个基本单位的所有权。每家上市公司都会发行股票。同一类别的每一份股票所代表的公司所有权是相等的。每个股东所拥有的公司所有权份额的大小,取决于其持有的股票数量占公司总股本的比重。股票是股份公司资本的构成部分,可以转让、买卖,是资本市场的主要长期信用工具,但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其出资。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是股份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发行的股份凭证,代表着其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购买股票也是购买企业生意的一部分,即可和企
11、业共同成长发展。作业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修势及其在企业中的适用本文首先介绍了作业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理论及其优劣势,其次将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并对其进行了评价,指出企业在加强内部管理应用作业成本法更有明显优势,从而促进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应用。作业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是两种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两种方法的含义、理论依据不同,确定损益的程序也不同,分别有各自的优劣。本文结合两种方法的特点,分别介绍了两种成本计算方法的区别、优缺点。同时为了满足企业对内、对外管理的需要,初步探讨了两种成本计算法结合运用的模式。一、作业成本法及其优劣势一般认为,作业成本法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它以作业为中心,作业
12、的划分从产品设计开始,到物料供应;从工艺流程的各个环节、总装、质检到发运销售全过程,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出相对准确的产品成本。经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的作业的跟踪,为消除不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需求者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进最大限度的节约,增强决策、计划、控制能力,最终达到提升企业竞争力和获利能力,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在作业成本法下,成本计算程序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将制造费用分配到同质的作业成本库,并计算每一个成本库的分配率;第二阶段是利用作业成本库分配率,把制造费用分摊给产品,计算产品成本和优势。作业成本法主要有以下一些优势和特点:1、作业成本法克服了传统成
13、本计算方法导致的成本信息失真问题,能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2、传统成本管理的主要是产品;而作业成本法不仅包括产品,而且包括作业。企业改进作业链,减少作业耗费,提高作业的效益成为可能。3、作业成本法是更广泛的完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涉及较多方面的成本,这样提供的成本信息更有利于企业的进行定价等相关决策。4、所有作业成本均是作业的,这有利于企业分析成本产生的动因,进而降成本。5、作业成本法更具有管理意义,因为它相当于是一种实现成本前馈控制与反馈控制相结合,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相结合的“全面成本管理系统”。作业成本法也存在一些缺点:(1)按作业成本法计算的产品成本存在不符合税法要求的情况;(2)作业成
14、本法下成本形态的划分是一种假设的结果,本身不可避免具有局限性;(3)当面临长期决策的时候,作业成本法的作用会随着决策期的延长而削弱。(4)在未来人工费用弱化,制造费用占主流时,作业成本法的作用可能存在分析局限性。二、完全成本法及其优劣势完全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符合传统的成本概念,而变动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不符合传统的成本概念。即成本作为一种资源耗费,是企业为获得一定经济效益所付出的代价,最终从企业收入中得到补偿。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需要补偿的成本越低,企业的经济效益越高。完全成本法的优点是使人们更重视生产,有刺激生产的作用,更符合配比原则中的“因果配比”。因为生产产品的成本,无论是直接人工、直接材
15、料还是制造费用,全部都要归集到产品中,并在产品实现销售时从收入中一次扣除。但存在很多缺点:1、存在计算的利润受到存货变动的影响,即当期增加销售以前生产的亏损产品时,不仅不会提高利润,反而会使利润下降。违背企业实现利润的原则。2、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分配存在主观臆断性,过于依赖会计人员职业判断,且工作量较多。3、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对制造费用的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便提高产品成本计算的正确性和提高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完全成本法主要适用于编制对外的会计报表的实际中。综上所述,现行的完全成本法是将成本按其经济用途进行分类,把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作为产品成本,将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从而计算损益的一种成本方法。采用该方法确定的净收益能够满足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是编制对外会计报表的通用方法。但这种方法也有其严重的缺陷,它不能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业绩评价等方面。因此,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方面,对于产品成本的计算采用完全成本法就不如作业成本法有优势。由此,作业成本法得到重视并逐步应用于各国的企业内部管理方面,这种计算模式在许多现代企业中被广泛用于内部管理,它能科学反映成本与业务量之间、利润与销售量之间有关量的变化规律,因而在经营预测、经营决策、业绩考核和加强成本管理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