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100974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进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推进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推进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推进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推进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推进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进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方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推进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方案强化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和末端高效治理相结合的系统减污理念,引领增量企业高起点打造更清洁的生产方式,推动存量企业持续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引导企业主动提升清洁生产水平,提升全省清洁生产服务能力。一、推进绿色供应链管理以绿色采购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为支撑,引导龙头企业承担供应链绿色化管理的责任,支持电子信息、机械、汽车、大型成套装备等行业积极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推广构建数据支撑、网络共享、智能协作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开展工业企业绿色制造承诺机制试点,联合全产业链共同建立绿色原料及产品可追溯信息系统、绿色物流运输系统、逆向物流回收系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创新工业行业间、工业企业间生态链接模式,实现产业链的绿色发展。二、保障措施(一)加强规划组织实施。健全完善工业绿色发展工作推进机制,分解落实工业绿色发展目标,着力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定期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和评估,全面推动各项重点工作任务落实。各级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牵头作用,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建立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有力的工作机制,结合地区实际落地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智库研究机构、第三方机构等桥梁纽带作用,助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发展。组织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中国水周、节能环保品牌推广川渝行等活动,宣传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和绿色制

3、造等领域政策法规、典型案例、先进技术。(二)突出政策标准引导。全面贯彻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认真履行法定职责,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业绿色发展。全面落实支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若干政策,促进资源能源高效开发利用,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支持省内企业积极参与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行业标准制定,鼓励牵头制定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夯实工业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基础。强化生产者责任延伸,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推动企业披露资源能源消耗、碳排放、职工责任关怀等信息。(三)强化财税金融支持。统筹安排省级相关专项资金,创新支持方式,引导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重点投向清洁

4、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制造等领域,加大对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持力度。全面落实税收优惠、绿色信贷等政策,促进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支持开展低碳、节能、节水、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制造等重点领域技术改造。探索开展绿色金融试点,通过设立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给予融资利率优惠等政策措施,引导金融机构为全省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的融资支持,促进工业企业加快实施绿色低碳循环改造。(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依托省重点培训项目、企业经营管理者培养培训、中小企业领军人才等平台,加大工业领域绿色低碳人才培养力度。抓好“天府卓越工程师”培养和选树,推进院士(专家)产业园和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建设,举办

5、工业领域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工业设计大赛等赛事,推动工业绿色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依托各类引知引智计划,引进一批节能、节水、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碳排放监测、核查、交易专业人才,构筑西部地区绿色低碳人才高地。指导直属院校围绕工业绿色发展以及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需要,推进课程改革、高质量专业群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技能人才。(五)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接交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带动全省工业领域绿色发展产品、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全面推进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合作,高质量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探索合作共建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区。扩大与重庆、云

6、南、贵州等周边省(市)合作,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标准体系互认、关键信息互通、重点工作互动,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依托重点科研院所、高校、企业,探索建立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区域创新中心,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绿色创新资源有效聚集。三、发展环境从国际看,绿色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绿色经济已成为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繁重。特别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工业绿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5年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期和窗口期。“十四五”时期,四川推动工业绿色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带一路”建设、

7、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在我省交汇叠加,将进一步提升我省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位势。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深入推进,有利于我省进一步发挥清洁能源大省优势,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加快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服务支撑全国降碳减排。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省产业结构偏重、高耗能行业占比偏高、绿色低碳产业规模偏小、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污染物排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客观存在,必须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为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奠定

8、基础。四、主要目标到2025年,工业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绿色低碳技术装备普遍应用,能源资源利用水平稳步提升,碳排放、污染物排放强度进一步降低,为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4%,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炼油、乙烯、合成氨、电石和数据中心等重点行业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超过30%,水泥熟料、乙烯综合能耗分别下将至104千克标准煤/吨、780千克标准煤/吨。一一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9. 5%,钢铁、水泥、建材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总量控制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奠定

9、基础。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重点行业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工业固废、有害物质源头管控能力持续加强,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6%,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57%,继续保持区域磷石膏“产消平衡”,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一一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纵深推进。持续深入推进绿色制造示范单位建设,力争新创建200家绿色工厂、20家绿色园区,进一步扩大行业和企业覆盖面。探索开展绿色低碳试点示范,培育30家绿色低碳园区、60家绿色低碳工厂,引领带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减排降碳。五、打造川渝协同发展新样本坚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牵引,探索全面融合、一体化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探

10、索共建川渝工业绿色发展功能平台,推动重点领域协同发展和绿色创新能力提升,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发展的动力系统,为区域绿色协同创新发展探索工业绿色发展的“川渝样本”。1 .推动重点领域协同发展。积极推动川渝绿色产业协同发展。坚持全产业链贯通、开放式互联,立足川渝两地共同优势,协同重庆整合提升汽车、智能制造、电子信息、重大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深化重大展会、品牌质量、市场拓展等领域对接,共同推动两地绿色转型发展和要素协调保障,合作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积极推动成渝地区绿色产业高效分工、错位发展,在能源化工、新能源汽车、氢能、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

11、等领域积极培育大中小企业配套、上下游协同的绿色产业生态圈。发挥川渝地区要素成本、市场和通道优势,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协同承接东部地区和境外产业转移。打造川渝绿色发展合作示范。拓展川渝合作示范区范围,探索搭建工业绿色发展合作平台,创新合作模式,开展多方式、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共建,共建川渝工业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将各类产业合作园区、基地、示范工程建设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积极推动能源转型、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制造、绿色生态产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循环低碳产业等绿色发展重点领域项目建设,合作打造国家级试点示范。2 .推进川渝绿色协同创新。大力支持绿色创新科技基础及应用基

12、础研究。积极推动资源节约、能源替代、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先进适用技术创新,推动绿色制造与数字化、信息化、人工智能等多学科融合交叉,为产业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提供技术与动力支撑。整合川渝地区资源环境、绿色环保、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研究力量,积极推动绿色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企业、产业、行业通过绿色创新和绿色化改造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培育川渝工业绿色增长的新动能。打造全国重要的绿色技术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坚持立足全国、放眼全球,集聚高端创新资源要素,提升战略平台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绿色发展创新策源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创新型城市群。支持四川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与重庆两江新区、重庆高

13、新区协同创新,促进万达开、川南渝西、遂潼、高竹等毗邻区域融合创新,推动科研布局互补、绿色创新资源共享、绿色产业互动。鼓励川渝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和企业,在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制造、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共建联合实验室或新型研发机构,开展联合研究和技术转移,打造国家级“成渝城市群综合科技服务平台”。3 .大力发展氢能产业。提升关键领域创新能力,加大燃料电池核心技术攻关,进一步提升燃料电池寿命、安全性和稳定性,实现关键技术和原材料完全自主可控。进一步健全产学研联合机制,加强氢能及燃料电池领域创新平台建设。不断优化和健全氢能产业链,绕氢气制、储、运、加和应用各环节,持续壮大核心企业,引

14、进龙头企业,培育配套企业,打造完善的产业生态。加快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商业应用,并探索在船舶、无人机、轨道交通、分布式能源和储能装备等多领域多场景示范应用,同时优化配置加氢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互联互通的氢能基础设施网络。强化氢能产业合作,积极打造成渝氢走廊,将四川打造成为国内国际知名的氢能产业基地、示范应用特色区域和绿氢输出基地。4 .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顺应汽车产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趋势,支持重点整车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产品品质、扩大销量,并加快导入畅销对路的优质新能源汽车产品,推动汽车企业品牌向上,丰富特色优势产品,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推动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研发创新合作,加大核心

15、技术攻关力度,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车联网、车路协同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聚焦产业链缺环和弱项,加强企业培育和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补短板、锻长板,全力保障川渝区域汽车产业链安全,加快提升供应链本地化水平。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在公共领域应用,鼓励新能源汽车在公路客运、出租、环卫、邮政快递、城市物流配送、机场、港口等领域应用。5 .持续深化川渝绿色合作。建立健全川渝工业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构建市场主导的川渝绿色产业发展协作机制,探索运用多种财政、绿色金融等手段支持绿色产业项目,形成川渝绿色协同发展改革示范效应。大力推动成渝氢能产业合作,推动省内不同区域和重庆市在氢能供给、氢能装备、氢能应用领域的合作发展,打造国内国际知名的氢能产业基地、示范应用特色区域和绿氢输出基地。持续推进节能环保品牌推广川渝行、川渝节能环保人才技能大赛等活动,扩大活动覆盖范围,提升活动影响力,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发展。资料参考:四川省“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