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让学生创造着长大》心得体会【3篇】.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1015158 上传时间:2024-09-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让学生创造着长大》心得体会【3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读《让学生创造着长大》心得体会【3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读《让学生创造着长大》心得体会【3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读《让学生创造着长大》心得体会【3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读《让学生创造着长大》心得体会【3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让学生创造着长大》心得体会【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让学生创造着长大》心得体会【3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读让学生创造着长大心得体会【3篇】目录读让学生创造着长大心得体会1读让学生创造着长大心得体会7读让学生创造着长大心得体会9读让学生创造着长大心得体会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培养、提升受教育者的创新素质,也能抑制、扼杀之。关键看我们将创建怎样的教育体制,实施怎样的育人模式。对基础教育来说,创新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创新素质,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打下广泛、深厚的基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角色行为。我认为创新型教师具有如下基本特征: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真挚的教育情感。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勇于开拓,善于

2、创新和灵活机变的才能。吃苦耐劳、甘于奉献、敢于冒险和批判的精神。开放的人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善于组织管理和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另外在建设过程中也应创造适宜创新教育生存发展的小环境。要注重现实环境,即创新教育开展的方式、渠道或途径。这是开展创新教育必不可少的。其实,只要观念转变了,思路开拓了,就可以创造出更多具体的开展方式。虽然,创新素质是与实践活动分不开的,但并不意味着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越多越好。因为学生在校时间的80%是在课堂里,所以创新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和主渠道,着重促进“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的形成,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在效率上下功夫、做文章,避免舍本逐末的做法。还要注重心理环

3、境,即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真诚、共融的良好氛围。这种心理环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教育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创新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对参与这一教学过程的两个主体对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就不是几张试卷能考核得了的。对于知识技能一类短效、显性的内容,可用传统的方式测量,而对于创新素质等长效、隐性的方面,却需要通过多种方式的综合测评与鉴定。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一次成绩判好坏、一张试卷定终身的状况,避免教师跟着考核走,学生围着分数转的现象出现。应将学校、教师和学生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引导出来,彻底改变评价内容、评价形式和评价方法,尽快建

4、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制度。因此,张华教授提出了21世纪中国教育愿景:让学生创造着长大,让教师创造着工作,让学校成为创造的乐园。“未来教育观”就是主张教育面向未来急剧变化和高度不确定的情境,培养学生适应变化并拥抱“不确定性的态度、善于解决真实情境中复杂问题的高级能力、勇于承担个人选择后果并履行他人和社会义务的责任感。我们面向一个去中心化、分布式、网络化、联系化、虚拟与现实交融的“数字交往时代,工具的改变,也促使了人的思维方式的改变,而最先改变的是孩子,我们要尊重这个阶段孩子的特征,如何帮助学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更好地抓住事物的本质,从追求知识走向理解和创新?与此相关的课程理念必须跟着改变。第一,

5、课程人性化。教育是人的教育,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尊严与个性差异。第二,课程“共同体化”。今天是高度合作的时期,协作交往成为最基本的核心素养,要使学生过共同体的组织生活,在交往与协作中学习。第三,课程创造化。今天我们必须要摆脱标准答案、应试教育,让孩子们把自由创造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第四,课程信息化。构建体现信息时代特点和信息文明要求的课程体系,把信息精神、信息文明渗透于课程始终,跨越时空、距离和人交流。这是时代的新要求,这些理念也渗透到了新版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当中。核心素养观:运用概念去认识世界此次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最重要的理念是素养导向,也就是核心素养观。核心素养是一种高阶思维,

6、即是让课程目标始终聚焦于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级能力和人性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可普遍迁移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此背景下,我国课程目标的变化主要有如下三点:第一,课程目标具有整体性。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即“三维目标融合起来,形成有机整体,广泛迁移到不可预测的新情境中,形成核心素养。第二,课程目标具有高级性。核心素养是以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协作性思维为核心的高阶能力,以传统“双基”为代表的知识和技能是发展核心素养的手段、伴随物或副产品。第三,课程目标具有进阶性。核心素养的发展是程度上逐步加深、范围上逐步扩大的整体性与进阶性发展,是复杂的螺旋式上升

7、的发展。理解性教学观:选择“少而重要”的学科“大观念”理解性教学理念对课堂教学的主要改变在哪里?张华教授在他即将出版的一本书的序言部分写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不得不用一个比喻来描绘,那就是:让教师像教篮球、排球、钢琴、舞蹈那样去教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历史、地理等认知性学科。假如学生学篮球的时候,整整齐齐坐在篮球场上做“篮球习题“、而不是到篮球架下训练或打比赛,每一个人都认为是可笑的。但人们却不认为学数学的时候天天做“数学题”可笑,这正是学生“核心素养”丧失的根源。之所以这样进行课堂教学,是因为概念性理解不可传递,学生必须像亲自吃饭那样去亲身实践,已获得概念性理解及核心素养,学生要像打篮球、弹

8、钢琴那样学语文和数学。柏艳玲老师在读书跨学科学习观:打破学科边界,强化知识统整所谓“跨学科学习观”,即认为学科是从社会生活(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活)中逐步分化出来的,学科与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存在内在联系;学科与儿童的心理经验存在内在联系,二者属于同一个现实存在;不同学科之间的边界是可渗透的,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融合;跨学科学习是发展学生的批判意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条件。新课程如何走向“跨学科学习”?第一,要充分尊重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征,选择恰当的课程统整策略。第二,所有学科或学习领域均应体现“综合育人”原则,让课程内容与当地社会生活和学生的心理经验建立内在联

9、系,不断提高课程内容的适切性,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课程学习的意义。第三,各门学科10%课时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要围绕“跨学科概念”科学设计与实施,真正走向深度学习,产生可迁移的“跨学科理解”,让学生体验“创中学”的乐趣。对于各门学科10%课时“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一定要找到跨学科的概念,对10%进行科学设计,达到10%+90%100%,才能真正的走向深度学习,衡量标准是是否产生了跨学科理解。让学生真正学会用跨学科解决问题,因为如果不能跨越学科边界解决问题,是不可能培养核心素养的。让学生在创造中长大,这是对人性的尊重,也是对德行的涵养。每位教师都要打破“一篇教案用一生”的牢笼。我们不能永远生活

10、在别人的创造的阴影之下,一味地复制着别人的“胜利成果”,度日如年。把创造当作一棵大树来培养,你就是一道光,一道有独特的人格魅力的光。读让学生创造着长大心得体会“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在名师工作室的带领下,这个暑假里认真研读了让学生在创造中长大,我也有了更多对于教书育人的感悟。在漫长而又迅速地教育变革当中,创造被越来越多的人提起。在最近的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把课堂变成学生的课堂,只有创造才能不断更迭新的思想新的成就,只有创造才是永远不朽的神话。在这本书中提到怎样才能让这样的创造力不被知识的累计所磨灭,方法有很多种。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们要明确,现在要培养的学生是一种创新型、全面发展的具有核

11、心素养的人。让学生创造着长大封面有这样几句话:让一切学科知识都变成学生探究和使用的对象;让一切知识技能都成为发展核心素养的手段;让探究与创造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信息时代对人才,对学生提出了新的素养要求,对老师亦是如此。转变思维方式,融合跨学科学习,让学习不是单纯的语文是语文,数学是数学,要让学习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反思自己在教学工作当中,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更多地是单方面传授语文知识,识字、古诗、写话等内容,或者是简单提到其他学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当中,我将更加重视真实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参与进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无论是跨学科教学、大单元设计、大观念教学,设计表现

12、型任务,在积极实践的过程中,并不是那么容易,只有真正能够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学会知识,运用知识,创造属于自己的知识,这才是真正有用的途径。在语文教学中,不仅学教材,更学世界。不再是单纯背诵古诗,而是用古诗去表达,去发现。对于学生来说,一味灌输知识,就如毛主席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希望我能教给我的学生的是发现和得到知识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在实践当中获得行走于世,真正用得到的知识。过去的就得体系并不是被淘汰,而是我们每一位老师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继承也有学习。教育要培养的人不是简单掌握现成知识,而是要能够创造未来,创造新世界。如果我们的孩子不去创造一个新世界,只是维持现状或留恋过去

13、,只能被时代所淘汰。积极接受新的观念,而不是无休止地埋怨。新的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结果,是对未来人才的培养,只有我们不断钻研,积极探索,才能为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读完本书,我也理解了书中说的:“让学生在创造中长大,而不是长大了再创造“,他们是希望是力量,他们远比我们想象中更有蓬勃的朝气。我一直相信,一本好书就是一种好的药材,多读书,接受不同的思想碰撞,才能对自己有做启发。学无止境,通过学习,找到自己的弊病,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勤思好学,方能成长。读让学生创造着长大心得体会我们并非长大了才有创造性,我们是在创造中成长。假期捧读张华教授的让学生创造着

14、长大,收获颇丰,让我对新课标中的新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首先本次课程改革将课程目标定位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所谓核心素养,就是将以往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种目标融合起来,回到真实的情境中去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级能力和人性能力,其核心是可普遍迁移的“概念性理解”,俗称“大观念,用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话说,理解就是知道事物如何运作并能够创造事物。走向大观念课程与教学,意味着教师要学会针对所探索的单元主题,在课程标准所提供的核心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核心概念并凝练成可迁移的大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要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让学生“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这不禁使我联想到了语文教

15、学中的查字典。在查字典教学中,我们是否可以设置“拜访沉默不语的老师这一主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老师一字典”的特点,理解掌握查字典的方法,然后在实际操作中,发现“老师”的厉害,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认识更多的字,还能让我们明白字词的意思等等等等,从而在以后的阅读中或者本单元,本册后续的学习中,遇到不认识,不懂的字,就能想到找这位“沉默的老师”帮忙解决呢,再或者根据自己掌握的查字典的方法,去结交更多的这样的“老师。比如成语词典,正反义词词典,歇后语词典等等,这是不是就属于核心概念的普遍迁移运用?其次,时代精神铸造教育精神,为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发展,跨学科学习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之一。跨学科学习即学生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或学科组的知识体系和认识方法产生理解,并对它们加以整合,从而创造出新的理解。在如何设计跨学科学习的方法及策略中,概括了以下四个方面:一、重构课程体系。为此需要做到:让所有学科回归生活;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实现学科整合,重构课程内容。二、基于关键跨学科概念及跨学科大观念设计跨学科学习活动。其中包括:确定跨学科主题名称;提出跨学科概念并凝练跨学科大观念;以跨学科大观念为基础确定单元学习目标;提出跨学科引导问题;设计真实表现性任务与评价标准;设计系列跨学科学习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