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程学院“课程思政”建设课程典型案例展之《设计美学》典型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工程学院“课程思政”建设课程典型案例展之《设计美学》典型教学案例.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南京工程学院“课程思政”建设课程典型案例展之设计美学典型教学案例(2)第五章设计的审美范畴杨林艺术与设计学院内容简介本节内容是设计美学课程第五章”设计的审美范畴”中的内容,主要学习设计的五个审美范畴,包括形式美、功能美、科技美、社会美与生态美。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设计的五个审美范畴的本质及其派生出的应用原则,建立以构筑人的美好和谐生活作为设计内在要求的审美判断理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认知能力上明确意识到设计审美的多维所指,在审美价值观上形成自觉追求通过设计来实现人的身心和谐、社会和谐与生态和谐的意识。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等专业的一年级或二年级本科生,本节内容授课时长为4课
2、时。在此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设计美的本质、设计审美风格的中、西方历史演进等基本知识。但由于学生没有全面系统学习设计的审美范畴,会过于关注设计的形式和谐,而相应忽视设计审美判断的多维尺度。因此需要经过本单元的学习去正确理解设计的审美范畴、尤其建立对设计美的正确审美判断能力与价值观念。针对学生的知识背景,本着立德树人原则,本课程形成了关于本单元课程思政教学的基本理念与整体思路,即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专业知识点学习,将设计审美与人的身心和谐、社会和谐、生态和谐等的内在关系的认知学习结合,将审美与设计伦理观念的培育融为一体。通过讲授环节与讨论式自主学习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意识到,设计是以建立人与自身
3、所处环境之间和谐情感关系为审美理想的,这种环境指向外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但根本上说内在取决于审美主体的身体与心灵状况。因此作为未来的设计工作者,要树立起通过设计活动去构筑多重和谐关系的价值观念。该教学思路的实现路径与创新方法是以挖掘专业知识点中的课程思政元素为出发点,在不打破专业知识点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以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式学习为具体推进方法,以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观察学生在对设计审美现象的判断能力,建立课程思政成效检测的直接指标与间接指标。令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通过讲解设计产品的形式、功能、技术手段及设计作品在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沟通上的解决方式、设计作品所体现出的生态原则等问题,让学
4、生理解设计美包含不同层面的类别。2、育人目标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通过讨论设计作品的不同审美范畴,帮助学生意识到设计师应当建立通过设计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的理想和目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关爱他人、关注环境问题、关注科技进步意义入手去思考并着手设计活动,建立应有的人文素养。令教学设计1、整体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本单元教学采用以生成性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主,帮助学生在观察、讨论具体设计案例的过程中,将相关设计作品与自身审美判断标准对接起来,主动地处理教学内容,对其进行分类整理、理清其中的知识脉络,重新定位设计的审美判断准则。同时教师对学生在处理教学信息时,发
5、挥引导作用,适时纠正学生的偏差方向。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分为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学习知识点、学习检测、课堂总结等五个环节。其中,在学习知识点环节,教学以各个知识点自身的逻辑关系为脉络,在每一知识点的学习中采用设计具体案例的展现、讨论式学习、讨论总结三个步骤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方法设计: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将教案、参考资料提前上传到超星学习通平台的设计美学课程资料文件夹中(包括视频、参考文献、作品图库等),并利用线上平台发布本章节专题讨论。线下教学利用面对面教学的优势,以解决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问题为主,同时加强重难点的学习。2、育人设计重点与难点:突破设计美简单等同于形式美的狭隘观念,
6、理解包括形式美、功能美、科技美、社会美、生态美在内的多维审美范畴;掌握各个审美范畴的内在要求,对自身原有的审美判断准则进行调整与重新定位,提升审美判断力。课程思政元素的提取设计:本单元包括六个元素:1)在“导入课程”的阶段,引导学生发现设计作品作为载体具有隐型的价值观传播作用,其服务人群的精准定位、材料与加工工艺选择、色彩造型因素、功能与结构的设定都包含着对他人生活的观照与关爱精神,因此设计师自身要建立对审美范畴及其对应的审美判断准则的全面认知。2)在“形式美”学习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理解用户视知觉的主动性,理解设计如何尊重他人而拒绝成为艺术家的纯粹个性表达,实现人文素养与
7、职业素养教育。3)在“功能美”学习环节,引导学生回顾、理解中国古代“制器尚用”的设计美学智慧,思考设计师怎样从理解、关注接受者开始,将对他人的关照带入设计创作中做出更好的做设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4)在“科技美”的学习环节,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理解设计产品中科技与美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作为设计方法论能够起到怎样的正确指导作用,实现马克思主义教育。5)在“社会美”学习环节,通过讨论楚王与伍举的章台之辩,进行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教育。6)在“生态美”学习环节,通过讨论人与大自然的生态和谐是设计美的选择性前提还是必然前提,引导学生意识到任何违背生态和谐原则的设计都不可能是美的
8、,实现设计的生态伦理教育教学方法设计:启发式提问、参与式学习、讨论与讲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实施过程一、课程导入通过Airink、TVoddy灯具等当代产品设计案例的展示,让学生观察体会不同产品的设计美分别带给人什么样的感觉,从而对设计美的不同类别产生初步感觉。【带入本节课的课程思政设计元素】Woddy灯具给什么样的人群做的?根据色彩、形态做个反向的推测。一一引导,只有对设计服务对象有真诚的关怀与理解,才有可能提出情感化的设计灵感。设计师应具有理解他人并能推己及人的道德品质。(道德教育)二、教学主要内容核心要点、教学组织实施及其SI含的思政元素5.1 设计产品的形式美5.1.2什么是
9、人的附式星Aesecstoot完Ie心理学人的心理结x1,CsrooeNProjum1ty,诉Simi1antyOos3(Md)Contimifty(itff)SimPhCMy(H*)的与外在肥戌具有身质何他美系因代K用外在爵式的美声生共t人的附式:凶彭烟去的晶知产生的转定的箪美经蛇.如节而福、色彩比例告基本理论:1、人01日话时,府方不是在f卷也分TBWfrt*W分任NJKR个色S减一体?IB累一个播/钟色含了太Mfe内联的第.WttiOBKNaftIB着个帆JM以哈侵2届制一个皿t特刊体WaiH胃中尢达传竞3、*11休用品-个不却1?、|化、绛心阑正过诔一足&才产建出itTtMr协岫槿体.
10、【融入课程思政设计元素】学习格式塔心理学之后,你发现设计师与接受者是不是单一的创造-接受关系?尊重接受者,应当从哪些事情入手?(文化修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5.2 设计产品的功能美I难点人对功能的感竟“人们不会仅仅为了观看去特意购买一个产品.因为产品芭先要有特定功能.它的设计应当最大可能地符合人们对产品功前的演期。”DIetefRamS(德国设计学会的曾任王席、博朗(Braun)公司的首席设计师)【讨论】中国自古就有“制器尚用”的美学命题,传统时代人们曾经做过什么样的生活用品,体现出这种精神。【融入课程思政设计元素】引导学生回顾、理解中国古代“制器尚用”的设计美学智慧,思考设计师怎样从理解、关
11、注接受者开始,将对他人的关照带入设计创作中,做出更好的做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5.3 设计产品的科技美【融入课程思政设计元素】怎样理解设计产品中科技与美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作为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教育)5.4 设计产品的社会美【难点】设计中的社会美设计反映出一个社会应当建立起的和诺关系设计美学AESTHETICSUghtBe1It【融入课程思政设计元素】情境化教育,课堂表演:楚王与伍举的章台之辩一一引导:伍举认为章台不美的立论根据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还有哪些类似的辩论?(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教育)AES1XTiCSTOOt11OM2、从设计占住的以品桌r如事产
12、品用&料、之切及及优化生态系统M第引起檐电上的认月纸福钱包T*冬利【难点】怎析皆解设计的生会Ji1、从设讦依副的京Kbkib以I;次最仰的生鹿何蜀为出发点的0“合动法第引超人的Ia俄un5.5 设计产品的生态美设计美学MSTWrnCSTODei1ON【融入课程思政设计元素】讨论,能否实现人与大自然的生态和谐是设计美的选择性前提还是必然前提?是否具有i种违背生态原则的设计美?(设计的生态伦理教育)三、单元小结本单元通过学习设计的审美范畴,要能够理解设计美并不等同形式美,它还包括功能美、科技美、社会美、生态美等多个审美范畴,这些审美范畴同时也是审美判断的尺度。因此在价值观方面,要自觉树立通过设计去
13、实现社会和谐、生态和谐、人自身身心和谐的审美理想,形成正确的审美判断准则,形成健全的设计审美价值观念。思考题1、什么是设计产品的生态美?(含课程思政检测)2、人对设计产品的形式感与功能感是否有一定的心理发生规律?设计师可以怎样利用这种规律来进行创作?(含课程思政检测)3、怎样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来分析设计作品中科技与美的对立统一关系?(含课程思政检测)4、怎样理解“制器尚用”、“藏礼于器”的中国传统设计美学命题?(含课程思政检测)本单元课程思政的总结与反思1、该单元的课程思政内容包括设计师的职业素养、道德素养、民族文化认同感等多个维度,因为与设计作品分析有密切关联,因此能够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2、设计作品的审美分析不能仅仅凭借线下课堂的观看,应渗透到日常生活体验中,应适当开发第二课堂的生活化体验学习任务,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