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1031816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docx(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说的就是敦煌莫高窟研究者樊锦诗。四十年来,她潜心于石窟研究,和家人分开十九年,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敦煌。在我心归处是敦煌中,樊锦诗先生坦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自己曾想过离开敦煌。20世纪60年代的敦煌,物质条件匮乏,只能住土房、睡土炕、吃杂粮,晚上也只能用蜡烛或者手电筒照明。长期营养不良加过度劳累,有一次她竟晕倒在办公室。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思念家乡之情油然而生。虽然物质条件匮乏,但是精神上的丰盛却无法比拟

2、,每次樊锦诗只要一走进石窟,就是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她将所有的精力全部倾注在工作当中,心无旁鹫地守护着敦煌。有一种精神是“简单相信,傻傻坚持”。父亲离世,又和骨肉分离,在时代和命运的洪流中,樊锦诗就像一艘漂泊不定的小船,每当烦闷的时候,她只能一个人走到莫高窟的第九楼,望着茫茫的戈壁释怀。那段时间她反复追问自己,余下的人生究竟要做什么,那时樊锦诗就会回想洞窟里的禅定佛,他的笑容好像就是一种启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于困境中的樊锦诗来说,远离了繁华都市和车水马龙,莫高窟早已成为了她的家。一种隐秘的信念在她心中回响,“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没有任何人能阻止自己按照意愿去度过一生,一个人能拥有的只

3、有现在,唯一能被夺走的也只有现在。一生择一事,根入莫高窟。从樊锦诗先生身上,我看到几代人对敦煌莫高窟文化艺术的热爱和敬仰之心。即使孤苦无寂寞,隼路蓝缕,他们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不仅如此,她还带领自己的研究团队走过莫高窟大大小小735座洞窟,数十年磨一剑,虽然时间漫长,但是却反映了研究者们认真地工作态度。只有真正热爱自己的事业,恪守自己的职责,才能创造无数奇迹,为保护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瑰宝作出贡献。三尺讲台,两袖清风,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教师,我也和樊锦诗先生一样热爱自己的职业,在教师生涯中收获了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和他们最纯真的心,也收获了家长们的理解和支持。同时,我也深知教师的身上担负了太多责任,有教书育人和关爱学生的重担,有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的追求,但和樊锦诗先生将一生奉献给敦煌莫高窟保护事业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比起当年艰苦的研究环境,如今的科技发展,让传授知识变得更加便捷和多元。拥有良好的设备条件,我更应该学习樊锦诗身上心怀谦卑,坚持匠心,和不畏艰难的精神。坚持从工作中的小事做起,多说积极的话语鼓励每一位学生,会收获一张灿烂的笑脸;多用理解的态度和家长沟通,会收获一句真诚的肯定;多和身边优秀的同事学习请教,会收获不断地进步。我相信,坚守心归处,是勿忘初心的坚持,也是一种无法替代的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