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骨如雪笔墨成峰——走进浙江义乌冯雪峰故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傲骨如雪笔墨成峰——走进浙江义乌冯雪峰故居.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傲骨如,笔墨成峰走进浙江义乌冯峰故居他是“左联”和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是中国文艺界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作家。他的一生,因充满“火与血、笑和泪”而惊心动魄,他就是现代著名文艺理论家、20世纪我国无产阶级文艺事业“箪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者一一冯雪峰。今年是冯雪峰同志诞辰120周年,我们来到义乌市神坛村,实地感受冯雪峰忠贞不渝的革命信仰和高洁刚直的人格魅力。神坛村地处山区,三面环山,风光旖旎,风景秀丽。从村口沿着宽阔的柏油马路走进去,不远处就是雪峰书屋。书屋往右,是一幢白墙灰瓦、素净雅致、具有典型江南民居风格的前廊式四合院砖木结构建筑,这就是冯雪峰故居。故居坐东朝西南,前厅后堂,上下两层
2、,二进五开间,中间为天井。故居门前,左右各植雪松一棵,寓意品性高洁,宁折不弯;门廊上方,刻有“为善最乐”的冯家祖训;左侧墙上,镶嵌着丁玲题写的“雪峰故居”黑色大理石匾。冯雪峰出生于1903年6月,在神坛村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进私塾读书,干各种农活,直到1919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七师范学校,之后又到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在一师,他加入朱自清等人组织的文学社团一一晨光社,开始创作新诗,并因诗结缘,于1922年与应修人、潘漠华、汪静之成立湖畔诗社,合集出版湖畔春的歌集等白话诗集,以诗歌抒发摆脱封建禁锢、追求民主平等的美好理想,其单纯、清新、质朴的风格,深受朱自清、叶圣陶、胡适等人赞誉并引起社
3、会广泛关注。走进故居,天井中央,屹立着冯雪峰半身铜像。冯雪峰来到北京后,历经“五卅运动”等各种运动和学潮的磨砺,他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主动投入到翻译相关论著中,“以先驱者的血汗,灌溉着无产阶级的文艺: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在那个“懦弱者动摇、悲观者消沉“、中国革命陷入低潮的时刻,冯雪峰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经柔石介绍,他与鲁迅从相逢相识到相交相知,成为鲁迅左翼革命斗争的亲密战友。1930年,在党的领导下,他和鲁迅等人一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以文学为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进行了有力斗争。其间,冯雪峰先后任“左联”党团书记、中共上海中央局
4、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等职。1933年12月,他当选为中华苏维埃政府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之后任中央苏区党校副校长,并全程参加了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冯雪峰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回到上海工作,任中共中央上海办事处副主任。他接受史沫特莱采访,详细介绍红军长征历程;他安排斯诺前往陕北采访;他联系宋庆龄、沈钧儒等民主人士,积极推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病逝,冯雪峰策划并主持丧仪;“七君子事件”发生后,他与胡愈之、宋庆龄等人一起,掀起声势浩大的营救运动。故居内部,基本按当年生活场景进行布置,陈列和展示了冯雪峰生前使用过的床、桌椅、书箱等用
5、品。走上二楼,有一间四四方方的屋子,屋子不大,除了床和桌椅难以再置他物,这就是冯雪峰的卧室。1937年七七事变后,因对王明右倾机会主义路线不满,冯雪峰回到家乡,在此他潜心开展革命文艺理论创作,撰写了反映长征的长篇小说卢代之死。1941年2月,皖南事变后不久,冯雪峰遭国民党顽固派逮捕,被囚于上饶集中营。面对敌人种种非人折磨,他坚贞不屈,坚持斗争,并在狱中创作了灵山歌真实之歌等经典作品,以生命与信仰锻造出特殊诗篇。1942年月,他经各方营救出狱,赴重庆、上海继续从事统战和文化工作。走出故居,顺着一条蜿蜒小路上山,便是冯雪峰墓地。青山绿草丛中,没有墓碑,只有大小不一的三块鹅卵石呈“品”字排列。村里人
6、说,鹅卵石象征着冯雪峰一生沧桑,历经磨难;而三石成品的布局,寓意着冯雪峰正直无私,品性高洁。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文艺报主编和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书记等职,为新中国文学和出版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作出了卓越贡献。离开冯雪峰墓,向西行走数十米,就是今年刚刚落成的雪峰文学馆。该馆整体设计以白色为基调,以人物生平为主轴,以文学成就为灵魂,以忠贞党的事业为主线,从“赤子诗心”“播撒火种”“左联时代”“长征书生”“皑皑雪峰”“初心不改”6个篇章,全面真实地再现了冯雪峰的革命一生。书屋西侧,是一块绿色如荫、繁花似锦的硕大草坪。草坪上,“傲骨如雪,笔墨成峰”八个大字,依然在述说着冯雪峰高洁无私、傲骨不屈的高尚人格和以笔为剑、以文为刃,终身矢志革命文艺事业的不懈追求。“忍耐是不屈,而愤怒是神圣,顽强简直是天性!但这一切都是为了爱”。冯雪峰的一生,他都在义无反顾地追求着光明与爱。斯人已去,但他的精神之火永远燃烧,指引着后人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