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以二年级上册《田家四季歌》教学灵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以二年级上册《田家四季歌》教学灵感.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总第87期】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一以二年级上册田家四季歌教学灵感刘一村最近在读王法舟教授主编的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案例式解读,其中解读语文课程核心素养之文化自信感触颇深,王法舟教授以枫桥夜泊教学片段为案例分析,总结提炼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一些基本路径和策略。1 .以经典诵读为载体,丰厚文化积淀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必须以经典的文化文本为载体,在日积月累的诵读过程中丰厚学生的文化积淀。枫桥夜泊的教学,一方面选择张继的枫桥夜泊作为核心文本,引导学生多层次、多频度地诵读,以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另一方面,则是以张继的枫桥夜泊为核心,在时间流的顺逆转换中,为学生
2、提供更多的经典文本,形成一个以“钟声,文化为内核的“经典文本群落,拓展学生的文化积淀。2 .以语言浸润的方式,加强文化理解和认同所谓语言浸润,就是围绕经典文本,虚心涵养、切己体察、熟读精思、循序渐进。文化理解和认同,在语文教学中不是一种强制性的灌输和植入,而是在语言浸润的过程中春风化雨般地渗透与融入,是一种柔性的教化、隐性的濡染。教学枫桥夜泊一课,王老师先以当代诗人陈小奇的涛声依旧为基点,逆时间而上,逐一拈出清代王士祯的夜雨题寒山寺、明代高启的泊枫桥、宋代陆游的宿枫桥等诗句,让学生沉浸在钟声文化的时间长河中。结课时,又反其道而行之,以张继的枫桥夜泊为基点,顺流而下,让学生又一次沉浸在钟声文化的
3、时间长河中。通过这样一种回环复沓式的语言浸润,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同了钟声文化的巨大魅力。3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形式,推动文化传播古典诗歌的意象,往往承载着我们的生命体验与文化感悟。因此,意象的感受与分析,总是跟文化内涵的理解连在一起。枫桥夜泊这首诗的核心意象无疑是“钟声,但是要让学生感悟并传达钟声的文化意蕴绝非易事。以上摘自书中原文。在此我深深陷入思考着,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除了诗歌教学之外,有没有其他文本的探讨?带着这些问题,在教田家四季歌有了新的灵感。田家四季歌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识字课文。儿歌按照春、夏、秋、冬的季节顺序,描写了不同季节的景色及农事活动。儿歌内容
4、轻松活泼、语言凝练、朗朗上口,课文配有相应的四幅插图,形象地展示了四季变化。在完成本课识字任务后,自然而然地和学生侃侃而谈起“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古人的农耕文化以及二十四节气古人的智慧。农耕社会里,老百姓靠天吃饭。只有顺应自然,按照大自然的节律安排农事,才会有好收成。因此荀子王制中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于是我们的先人就在四季循环更替中寻找到了天地万物的关系,在勤劳地劳作中逐渐找到了一个地方中气候变化、时令,物候与耕种之间的关系,他们把这些规律总结出来,把她称为二十四节气。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逐渐确立了剩余的十六个节气,经过六百多
5、年的漫长岁月,二十四节气才得以确立。二十四节气告诉人们,一年中同一个地方的光和热是不同的,人们应根据作物对光热的需要,在不同的节气进行种植。随即向学生发出感悟:现代人需要的是对时间节奏,对自然节奏,对生命节奏的感知与欣赏。如果我们足够细致,就可以感知写进生活中的时间诗意,就可以听见来自然的声音,继而用这纯洁美妙的声音指引自己人生之路。以上关于农耕文化及二十四节气介绍均来自平时我看的纪录片四季中国24节气生活以及叶嘉莹教授所写古诗词课、欧丽娟教授红楼梦公开课等阅读积累。在与学生交流之际,当然不是拿着自己的笔记本给学生一字一句的念我的读书摘抄和感受,现在可能我记不清自己都和学生讲了什么,怎么讲的,关于这些文化我有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我脑海已经模糊不清,但我记忆深刻的是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他们积极回答自己的感受,在他们充满光的眼睛里,我能感觉到,我现在所讲的可能他们似懂非懂,但教育不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