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血栓形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血栓形成.docx(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病理学:血栓形成(1)概念:在活体心脏和血管内,血液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这个固体质块就称为血栓。(2)血栓形成的条件: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如层流变成湍流;血液凝固性增加。(3)血栓的形成过程:血小板粘附于损伤的血管内膜上f开始血小板粘集成堆f白色血栓f混合血栓一红色血栓,最后完全形成延续性血栓。(4)血栓的形态1)白色血栓:在血流较快的情况下形成,主要见于心瓣膜。主要由血小板聚集而成,其边缘粘附着一些中性粒细胞,粘集的血小板形成网状小梁,内有网状纤维素,网眼中含一些红细胞。白色血栓如发生在血流较快的部位,如左心或大动脉内,血栓形成过程可能就此终止;但在静脉等血流缓慢之处,
2、它往往只是延续性血栓的头部。2)混合血栓:多发生于血流缓慢的静脉。呈红白条纹相间,是以血小板和红细胞为主,混合而成。单一的混合血栓常位于心腔内,如在二尖瓣狭窄和房颤时所形成的血栓就是混合性血栓,静脉延续性血栓的主要部分,即体部,亦为混合血栓。3)红色血栓:多见于静脉,构成延续性血栓的尾部。由于混合性血栓形成后阻塞管腔,使局部血流停止而逐渐形成的。它的组成是纤维素网眼中布满红细胞,肉眼观呈暗红色。4)透明血栓:发生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1C),微循环内广泛形成的微血栓,只能在镜下见到,故又称微血栓。主要由纤维素组成。(5)血栓结局:溶解和吸收;机化;钙化。(6)血栓对机体的影响:阻塞血管;栓塞;心瓣膜变形;出血。X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1C)概念: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血液的凝固性增加,导致全身微循环血管内形成大量由纤维素和血小板构成的微血栓,广泛地分布于全身许多器官和组织的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内,称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病因:严重创伤、烧伤、恶性肿瘤、急性白血病(尤其是M3型)、病理产科如胎盘早剥、死胎滞留、败血症、青蛇咬伤、急性出血性胰腺炎等,其机制是凝血系统在微循环内被广泛激活所致。结局:广泛性微血栓形成,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大量消耗使血液转入低凝状态,全身皮肤粘膜和器官的出血以及血栓形成所致的梗死性病变,严重时可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