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文化振兴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乡村文化振兴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关于乡村文化振兴情况的调研报告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如何通过乡村文化振兴,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乡村振兴活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有利于在新时代焕发出乡风文明的新气象,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一、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有举措(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XX市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不懈地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不断夯实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制
2、度建设和宣传教育并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层层组建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基层党组织书记等宣讲队伍,推出一系列宣讲品牌,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群众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蔚然成风。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采取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推进诚信建设,广大农民群众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培育不断增强。(二)创新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文明实践活动。创新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文明实践活动,广大群众在参与文明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围绕“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践行弘扬
3、雷锋精神”主题,结合学雷锋纪念日、植树节等时间节点,开展5个文明实践活动,进农家小院、进田间地头、进集会现场,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党的惠民政策进基层”文明实践活动结合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乡村文化交流会等形式,广泛开展政策宣传,提升群众对惠民政策的知晓率;“礼敬道德模范凝聚奋进力量”志愿宣讲活动通过宣传第七届XX市道德模范事迹,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在全市营造崇尚道德模范、学习道德模范、争当道德模范的新风正气。(三)不断夯实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精准聚焦农村基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农村公共文化阵地作用,先后举办了张载诞辰千年纪念活动、“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
4、融媒体短视频大赛等众多文化活动。同时,XX着力打造“十五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新建改XX个县区文化馆、图书馆,完善提升XX个镇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XXXX个村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市、县、镇、村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功能不断拓展。(四)以文化+乡村旅游模式助力乡村振兴。以“寻觅乡音、品味乡愁、感悟文化”为主题,深入挖掘传统村落、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蕴藏的旅游价值,因势利导培育开发具有浓厚历史文化气息的西府老街、“遇见最美芳华“金台区周家庄村、“岭南长寿第一村“凤县永生村、“甘棠清风”XX县刘家嫄村、“西秦刺绣第一村”XX县闫家村等一大批有特色、有内涵、有品位的乡村旅游村落。实施乡
5、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百村示范工程,重点打造XXX个乡村旅游示范村,积极发掘乡村民俗文化和旅游产品,推出了XX泥塑、手织土布、XX刺绣、马勺脸谱等一批非遗文旅产品,带动农村从业人员X万余人。“西府礼仪风俗之旅”入选国家“体验脱贫成就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学习体验线路。二、乡村文化振兴困境需突破(一)乡村文化传承主体缺位。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市发展模式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在乡村文化传承和创新中,处于传承主体的年轻一代离土离乡,他们的乡村文化建设参与意识淡薄,那些曾经引以为傲的农村传统民俗,饱含文化价值的历史遗迹、良好的道德品格、优秀家风等缺少传承人,使乡村文化失去了发展的活力。(二)传统
6、观念受到冲击。受西方伦理思潮影响,有些人思想产生偏差,认为农村改革的目标就是走城市化道路,没有充分和深刻认识到乡村的多种功能,忽略了当前乡村的客观现实,使乡村传统文化内聚力丧失,血缘和宗族文化失序,模糊了乡土文化认同感。(三)乡村空间急剧变化导致传统文化载体受到威胁。中国传统乡村体现着崇尚自然的文化传统,但随着社会生产关系急剧变化和社会空间活动的复杂化,农村土地被大量征收,农村耕地逐渐减少使人地关系日趋紧张,大量彰显历史的具有传统文化内涵、沉淀文化气息的古老建筑正在消失,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村落与环境正在遭受冲击。(四)同质化乡村建设加速乡村文化消失。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使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不断
7、影响和渗透,而乡村文化自身免疫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影响,加之对乡村文化的继承和保护有所欠缺,导致中国乡村文化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同化,即整齐划一的街道、千篇一律的建筑、具有时代感的新农村。这种趋同化使不同地域的文化逐渐丧失了区别,所蕴含的价值也逐渐地被埋没,最终使乡村文化在剧烈变迁中逐步消失。(五)基础薄弱发展活力不足。一是文化馆(站)、剧团等文化事业单位的社会化管理运营能力不足,一些乡村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缺乏稳定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品牌活动较少。二是真正懂乡村文化、懂文化管理运营的专业化人才短缺,不少地方出现了人才引不进、用不好、留不住的现象;同时,乡村文化工作者职业培训不足,专业素养提升较慢,
8、缺乏工作创新。三、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新路径(一)传承创新传统文化,实现传统与现代有效对接。一要保护利用好古镇古街、传统建筑、老物件、古树名木等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传承利用好传统节日、民俗风情、传统技艺、乡乐乡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等重大传统节日开展的各种群众性礼仪活动,使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承转化。二要编纂村史、村谱,挖掘、搜集、整理、保护好民俗传统文化的优秀项目,传统手工艺、民间传说、民间艺术、绝技、传人和名作等,用音像、文本等形式以静态或动态的方式从精神源头强化乡村文化的“乡愁基因。三要把散落在乡间的民风民俗、传统工艺、民间曲艺等进行创造,增强文化活动的可参与性
9、和吸引力。四要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的作用,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相适应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如XX横渠镇窦家堡村,依托张载“四为、六有、十戒”家规家训,以文化为魂建成了家风家教一条街、孝道文化一条街,联系群众具体家情,为每家每户量身定做一副楹联挂在大门上,使每家每户有不同的家风家训、优点美德“亮”出来、“挂”在外,营造了和睦友善、助人为乐、勤俭持家、孝敬父母的文明乡风。(二)关注村民文化需求,供给多样性与时代性统一。农村文化必须创新各种载体,通过微党课、微宣讲、现身说法、农民夜校等载体,让党和政府的声音真正传达至村庄村民,向广大农民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
10、价值共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开办文化讲堂讲历史知识、地方史、村史、地方名人、先进人物及道德模范人物学习和事迹展示等活动,强化村民家园情怀,将传统美德、风俗习俗与现代文明相融合,唤起广大农民修身律己、诚信明礼、崇德向善的价值取向;开展农村流动法庭、法律讲座、法制宣传,使村民学法、懂法、守法,优化乡村治理环境;举办村级特色文化如民俗文化艺术节、文化大舞台、农业科技交流会等,树立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村民文化自信;组织广场舞、文明礼仪、卫生保健及育儿等现代生活知识培训,提升村民生活品味和精神面貌,缩小城乡文化差距;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致富能手、创业标兵、文明诚信
11、农户等群众性创建活动,潜移默化影响广大农民的思想方式,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三)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一要深度挖掘乡村自身独特的历史人文、民俗节庆等,实现民俗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如XX威风战鼓社从1990年由第五代传人荔改朝组织发起,每逢古历节日,百姓以鼓作乐,自娱自乐,现在已形成了规模较大颇具影响的文化产业,同时也提升了乡村文化品味,展示当代了农民形象,促进了乡风文明。二要在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文化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乡村创意农业、特色加工业和特色旅游业等产业。文化与特色产业融合,依托优质特色果业、打造采摘园、制作科普片等,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与乡村建设
12、融合,发展特色小镇、乡村文化公园、乡村文化生态博物馆、艺术村等;与地方传统手工艺融合,如XX县六营村,“平安马”“富贵羊”“福寿猪”等泥塑作品吸引了外地游客,全村共有泥塑生产户XXX多户,几乎人人都是手艺人,形成了村落式的民俗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积极推动乡村文化资源向乡村文化经济转化和发展,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四)建设乡村文化阵地,提升扶持力度和服务能力。一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把农村文化建设放在与城市文化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大投入扶持力度。二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建设以乡村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民俗馆等,并与学校教育联通。三要统筹村史
13、馆、民俗馆、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老年活动中心等群众体育活动设施等,开辟好村史村情、乡风民俗、崇德尚贤、时事政策等展示展览场所,让各类文化设施真正“动起来”活起来。四要创新推出文化服务供需对接平台,定期配送电影、戏剧、书画、图书、非遗表演等各类文化活动,让农民群众自主选择所需要的服务。(五)夯实文化骨干力量,激发文化发展内生新动力。一是加强基层党员、文化工作者培养,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为文化阵地建设的倡导者、传播者和弘扬者;二是组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依托各级文化馆、文化人才培养基地等,大力培养、扶持基层文艺骨干、业余文化队伍和民间文艺社团;三是吸纳基层乡土文化能人到乡村文化队
14、伍中来,推动人才回乡、信息回传,不断发展壮大乡村文化队伍,使优质资源回到乡村、惠及乡村。后附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调研报告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X省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全面了解掌握县职业教育工作现状,总结经验成效,找出发展短板不足,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于2023年5月深入学校、部门和企业,通过实地走访座谈、发放调查问卷、听取专题汇报等方式,对县职业教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一、X职业教育沿革和现状(一)办学沿革。X县职业技术学校始建于1991年,2005年8月将县教师进修学校和县职业技术学校合并组建
15、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以下简称职教中心),采取一套班子三块牌子的管理模式,属省部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省一级教师进修学校。现有四类学制:全日制职高、中专教育,在职教师、干部培训教育,成人专科、本科学历教育,非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20xx年4月搬迁至原X一中校址办学。(二)基本现状。校园占地面积X平方米(含教师进修学校、原上寨完小面积X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X平方米,生均实际用地面积X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X平方米。核定编制X名,有在职在编教职工X人,其中专任教师X人占92、59%、双师型教师X人占50.61%、50岁以上27人占33、33%、大专以下29人占36%;有全日制教学班X个、学生X
16、人,成人教育在籍学生X人。二、办学社会成效及发展潜力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工作,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提升我县综合竞争力的重大举措,全县职业教育得以健康稳步发展。(一)办学规模、办学效益逐年得到提高。学校办学条件逐年得以改善,配套综合实训楼、实训设备,增加注册专业,办学基础不断夯实,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先后为社会培养职业技术人才50余人,“三校生”成绩有新突破,升入本专科以上院校深造学生2500余人,其中考入本科院校学生50余人,硕士研究生毕业1人。(二)校企合作促就业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把开展校企合作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完善就业体系的关键环节,与X县铭源汽车商贸有限公司等家本土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按专业将学生派到相应企业及岗位进行实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在近年来X综合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