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范仲淹 - 副本 - 副本.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104758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近范仲淹 - 副本 - 副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走近范仲淹 - 副本 - 副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走近范仲淹 - 副本 - 副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走近范仲淹 - 副本 - 副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走近范仲淹 - 副本 - 副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走近范仲淹 - 副本 - 副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近范仲淹 - 副本 - 副本.docx(1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走近范仲淹【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习惯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阅读范仲淹的作品,教育学生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教学目标】1 .阅读诗文,体会人物的志向志趣。2 .学习诗人的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3 .学习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观。【课前准备】1 .可以借助于上网或图书馆查找资料,了解范仲淹的生平简介及其相关资料。2 .温习江上渔者渔家傲岳阳楼记,自学苏幕遮碧云天【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他 幼时父亲去世,母亲带他改嫁。贫寒的家世让他仅以食粥充饥,却依旧勤学苦读。他,主持了庆历革新,意欲改革弊制,强盛北宋。也是他

2、,一个从未去过岳阳楼的文人,写下了洋洋洒洒的岳阳楼记,千古流唱。还是他,一生只留下几首词作,却在中国词史上留下了一席之地,词,在精不在多。酒,穿插了他的人生,融于他的词作。那一壶壶浊酒,没有混沌他的思绪,反而使他更为清明。忧国忧民之心,使他看到征夫的思乡之泪,游子的旅思之情。文人的多愁善感和忧国忧民之心的结合,终于使他爆发出来,吟唱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百年来,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在它的激励下,前赴后继,为中华的盛世抛头颅、洒热血。他就是北宋著名的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二 .重温经典,走近范公江上渔者渔家傲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岳阳楼记三 .知人论文,了解范公范仲淹(9891052 ),

3、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生于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卒于皇祐四年Q052年)吴县(今属江苏)人。他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重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倍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

4、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陕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青年时期,范仲淹就以天下为己任,常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 27岁时考中进士,进入仕途,在安徽、江苏一带做地方官12年,表现

5、了积极有为的精神。 他36岁时写的“素闻前哲道,欲向圣朝行”这两句诗,表达了追踪“前哲”,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 40岁时,他被推荐到朝中做官。此后12年间,由于他正直敢言而三上三下。 52岁的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在西北前线镇守边关近4年。 第二年他又被罢官,调任邓州知州3年,又在杭州、青州(今属山东)做过地方官。 64岁时奉诏调往颍州(今属安徽),赴任途中在徐州病死。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

6、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思想个性】胸怀天下的远大抱负,不计得失的开阔胸襟,忧国忧民的高洁情怀,思乡念远的赤子深情。【范仲淹的趣闻】(1)断甭画粥北宋大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曾给后人留下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受到了人们的赞誉。可是他幼年却很不幸,出身贫寒,无力上学,只好跑到寺院中的一间僧房中去读书。在寺庙读书期间,他将自己关在屋内,足不出户,手不释卷,读书通宵达旦。由于家贫,生活得也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生活如此艰苦

7、,但他毫无怨言,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习。后来,范仲淹的一个同学看到范仲淹的生活如此艰苦仍好学不辍,就回家告诉了父亲。同学的父亲听说后,被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同情范仲淹的贫穷处境,于是吩咐家人做了一些鱼肉等好吃的东西,叫儿子带给了范仲淹。那个同学将做好的鱼肉送给范仲淹,说:“这是我父亲叫我送给你的,赶快趁热吃吧! ”范仲淹回答说:“不!我怎么能够接受你的东西呢?还是带回去吧!”那个同学以为范仲淹不好意思接受而推辞,连忙放下东西,就回家去了。过了几天,那个同学又来到范仲淹的住所,发现上次给他送的好吃的东西丝毫未动,已经变坏了。就责备范仲淹说:“看,叫你吃你不吃,东西都变坏了,你为什么不

8、吃呢?”范仲淹回答说:“并不是我不想吃,只是我已经过惯了艰苦的生活,如果吃了这些美味佳肴,以后再过这种艰苦的生活就不习惯了,所以我就没有吃。感谢你父亲的一片好意。”那个同学回家,将范仲淹的话如实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夸奖说:“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呀!”范仲淹正是凭着“断箭画粥”这股苦读的劲头,最后终于成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2)范仲淹担任邠州地方官时,有一天闲暇无事,带同僚属下登上高楼,设置酒宴,还没有举杯饮酒,看到有几个披麻戴孝的人在营造下葬的器具,并没有十分气愤,而是急忙派人去询问他们。原来是一个客居在邠州的读书人死了,准备埋葬在近郊,但是棺材、墓穴和其他送葬

9、器物都还没有着落。范仲淹听后露出哀悼的神情,立即撤去酒席,并给丧家一笔可观的钱,让他们办完丧事。参加宴会的客人中间有的为此感动得流下了眼泪。(3)范仲淹曾给别人写墓志铭。当他写完封好,正准备寄走时,忽然想起说:“不能不让尹师鲁看一看。”第二天,便把墓志铭交给尹师鲁过目。师鲁看后说:“你的文章现在影响很大,后代人将会引用你的文章作根据,所以下笔不能不谨慎啊。现在你把转运史写成部刺史,把知州写成太守等汉代官名,的确是够清雅的了,但是现在已经没有这些官名了,后代必将因此产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的儒生们争论不休的原因啊。”范仲淹用手按着小桌子说:“幸亏请你过目,不然,我差一点就失误了。”四.范仲淹作品

10、(-)欣赏江上渔者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鲸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知背景】江上渔者是一篇关于古诗创作的小故事,根据江上渔者的诗意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创作而成。宋朝大诗人范仲淹在饮酒品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到风浪中起伏的小船,由此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情动而辞发,创作出言浅意深的江上渔者。范仲淹想从自己以上的描述,让那些“但爱鲸鱼美”的人得到启发、受到教育。【明诗意】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是喜爱鲸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悟诗情】这是一首记事诗。诗中反映了渔民生活的艰险和作者对渔民的同情。妒鱼,是一种身体扁狭、色白、有黑斑、大鳞细、

11、味道鲜美的鱼。味道鲜美是纳鱼特有的属性,因此,人人爱吃,就不限于“江上往来人”,作者只写“江上往来人”,是因为“江上往来人”能够看到江中渔民捕鱼的情景。作者按事物的内在联系,把“人”和“景”结合在一起。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是互为转折关系。意思是说,江边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喜欢吃味美的稣鱼,不知道渔民是冒着风流去捕捞的,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后两句的意思作者没有明说,而是令“江上往来人”去看捕鱼的险景。看到一叶小舟颠簸在大风浪里,一会儿被送上浪峰,一会儿又陷入波谷的惊险场面,自然会懂得“吃鱼容易,捕鱼难”的道理。前因后果十分清楚,可见诗人思维活动多么符合逻辑性!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

12、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稣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鲸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O【做练习】1 .诗人在这首诗中讲了几种人?他们有什么不同?2 .从哪儿看出打鱼人的艰辛?3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 .想象画面。明确.诗中讲了两种人:吃鱼人和打鱼人。吃鱼人只爱纳鱼的味道鲜

13、美;打鱼人捕鱼十分艰险。2 .打鱼人为了捕鱼,每天要驾驶着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生命危险,自身无安全保障。他们的劳动成果是来之不易的。3 .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反映吃鱼人不知打鱼人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4 .在茫茫的江面上,渔民随时会遭强风暴雨的袭击;江面上波浪起伏、波涛汹涌,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都会有翻沉的危险,可这些渔民为了生活,不得不在风浪中捕鱼小结:这首诗,前两行讲江上行人喜爱纳鱼的鲜美,后两行讲捕鱼的艰险。联系起来,是讲吃鱼的人要想想捕鱼人的艰苦。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二)欣赏渔家傲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

14、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知背景】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明诗意】边境上秋

15、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悟诗情】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重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特别是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虽则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下,却依然留有相同的印迹。下片抒情,抒发的是边关将士的愁情。端着一杯浑浊的酒,想起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可是边患没有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