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教案(2021版):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105432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案(2021版):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案(2021版):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案(2021版):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案(2021版):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案(2021版):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案(2021版):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原理教案(2021版):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docx(3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从而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教学重点:L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哲学的物质概念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3.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4.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5.对立统一规律、辩证思维方法、系统方法。6.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教学难点:1.哲学物质概念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

2、践的。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4.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学时安排:9学时。教学方法:(1)理论讲述。(2)多媒体教学:有文字、图片、音像、动画等。(3)案例分析。启发式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提问,辩论教学法、演讲法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5)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6)实践教学:安排学生作课外阅读、调研等。教学内容: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问题导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目的:一是对绪论部分相关内容的复习与巩固,二是进一步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教学手段:提问与讲解相结合)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

3、是怎样?的这是人们在实践中不能不回答的问题,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物质案例分析:追问“宇宙之砖从远古代开始,人们就探讨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有没有公共的基本单元。据古书记载,相传在我国的殷周之际,劳动人民就提出了 万物皆由未来水、火、土构成的五行说,坚持从世界本身来说明世界。到公元前,墨子进一步提出端的概念,认为不断地分割物质,最后就得到不能再分割的微小粒子一端。与墨子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康德该克利特把实物的最小单元称为原子,意即不可再分之物。从现在的观点来看,古人对物质世界的这种种猜想尽管还属于思辨上的赚测,这种朴素的原子论对于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却都是一种重要的贡献。

4、但是,在其后漫长的封建统治和宗教神学的楷下,原子学说长期没有得到发展。到了 17世纪,近代的实验科学开始发展起来。1661年,英国的波义经过定量的实验,提出了元素的概念,认为元素是用化学方法不能再分解的最简单的物质。在这以后的100多年里,人们相继通过实验发现了氢、氮、氧等元素,而且化学实验的技术也从定性发展到定量水平。一系列重要的实验结果比如化学元素反应所遵从的质量守恒定律,元素形成化合物所遵从的定比定律、比定律等一启示人们推想物质是由一些不可毁灭的微粒构成的,而且各种不同的元素微粒按照一定的比例形成化合物。在19世纪初期,形成了分子原子论。人们认识到,在物质的结构中存在着分子、原子这样的层

5、次。宏观物质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分子,分子则由原子构成。原子被认为是构成物质的不可再分割的最小颗粒,既不能消灭,也不能创生。在这之后的儿十年里,人们用实验方法发现的元素总数扶摇直上。其中有的内网发光,有的乌黑透亮,有的能烧,有的会爆炸,有的却不胜馅火在这些表面现象的巨大差异背后,会不会有什么更为本质的规律呢? 1869年,俄国的门捷列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各种元素按照原子量递增的次序排列起来,发现元素的化合价展现出一种极有趣的周期变化规律。在经过反复研究并校正了实验资料上的一些错误之后,门捷列夫终于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通过元素周期表上的空格预言了一些未知的新元素,当这些空格的主人纷至省来时,预言

6、逐一被实验所证实。直到今天,元素周期律对于化学和物理学研究仍然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它在人类认识物质结构的征途上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成就。但是从发现元素周期律到真正弄懂元素为什么会展现出这样的周期性,人们其后又花了好儿十年的时间。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仅仅当人们进人比原子更为深入的一个层次,找到了更为本质的东西之后,才对化学元素的性质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这件事情本身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基本粒子的规律性来说就具有意义重大的启发性。但是把原子视为不可再分割的最小物质单元的观点却一直保持到19世纪末期。当时,在一系列重大发现面前,这种陈旧的形而上学观点受到了猛烈的冲击,也就在这时,人们对原了的认识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7、。电子的发现是原子论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但标志着人们结识了一个新的微观伙伴,而且明确地提示了原子不是什么不可分割的最小单元。可以说,电子的发现是人们认识原子世界的开端。发现电子的历史是和人们研究稀薄气体中的放电现象关联在一起的,而气体放电现象的研究,又和抽气机性能的改进直接相关。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气体放电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及零件已经日臻完备。1855年,德国一名吹玻璃的工人盖斯勒发明了水银空气泵,从而可获得比较高的真空。在这之后,对放电现象的研究就有较大的进步。人们发现,阴极附近的玻璃在放电时会发出荧光。如果在管中放上一个物体,我们运可以直接看到这个物体的影子。由此人们推测,从阴极发射出

8、来的射线是沿着直线飞行的,这种射线就被称为阴极射线。不过,这种射线到底是什么,人们却并不了解。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有人推测这恐怕是光波,也有人认为这大概是一种微粒,一种带电的原子。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众说统、百家争鸣,而且各有一定的道理。直到1879年汤姆斯逊用实验发现电子,才把这一问题弄清楚。1900年,他提出了能量子假说,他认为任何一种能量都不是连续的,而是以特定的量成批被释放或被吸收,这种特定的量被称为量子。1905年,爱因斯坦在论述光电子效应时提出了 光量子的概念,圆满地解释了经典物理学所不能解释的光电效应。同年,爱因斯坦确立了质能方程:E=mc3,表明任何物体的能量和质量都是密不

9、可分的,能量的守恒和质量的守恒,是以二者相互联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1911年,卢瑟福在实验中发现了原子内部原子核的存在,并提出了 卢瑟桶模型。1913年,波尔指出,放射性变化发生在原了核内部,于是研究原子核的组成、变化规律以及内部结合力的核物理应运而生。同时,他还修好了 卢瑟福模型,进一步描述了电子的运动规律,为物质的波粒二象性理论奠定了基础,使我们看到了微观物质运动不同于客观物体运动的特殊性。1927年,海森堡提示了微观粒子所特有的测不准关系,即对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是不可能同时准确地测量的。这一发现在20世纪动摇了人们对客观实在的那种绝对的、确定的认识。1928年,狄拉克提出了相对论电了波

10、动方程,同时还提出了关于电子空穴的理论,预言了反粒子的存在,使人们认识到真空不空,而是充满着处于负能态的粒子。1932年,安德生从宇宙射线中发现了 正电子,不仅证实了狄拉克的预言,而且还第一次证明了自然界中物质和反物质的对称性。后来,人们发现物质和反物质可以成对地同时产生,还可以成对地同时消灭,而这种产生和消灭不是凭空产生和化为乌有,这表示了高能物理的研究中物质存在形式之间相互转化的特有形式。在这一认识的指导下,随后人们相继又发现了反质子、反中子和反超子,进一步证明了反物质的存在。同年,查得威克发现了中子。从此,人们认识到各种原子都是由也了、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于是把这三种粒子和光子称为基本粒子

11、。但是,体本校子并不基本。紧接着,在人工进行就变的研究中。人们发现了元系的重视些现象,变时放出了巨大的能量。与此高时。在对太阳表通燃烧现象的研究中,找到了实现重核进行聚变的途径,这样,在质量和能量的转化方面又获得了新认识。多年变革原子核的实践中,人们不仅发现了许多新的基本粒子,如反电子、中微子、介子等,而且发现这些基本粒子还有其内容结构。同时,两次证实改观世界的物质运动也是严格遵守能量守恒和转化这一定律的。20世纪50年代,返田昌一提出了 板田模型,加深了人们对原子内。1965年,盖尔曼提出了基本粒子结构的夸克模型。1966年,中国高能物理研究所提出了基本粒子结构的层子模型,预示了质子还有其内

12、部的某种结构,打破了电荷。是最小单位的传统观念。1974年,威尔逊就此开始从事规范场的动力学研究。1974年,美籍华商物理学家丁肇中发现了 1/4粒子,关于层子的理论不断得到发展。1976年,发现了质量为零的玻色子。基本粒子物理学至今方兴未艾,成果累累。教师点评:本案例从科学认识的角度叙述了人类认识原子及其层次结构的历史过程,说明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而日益加深的,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阐释了自然科学认识物质及其层次结构的过程,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正是从科学认识中来的。马克思主义所讲的物质是哲学上的范畴,而哲学上所说的物质是一个高度抽象的科学概念,它扬弃了

13、一切物质千差万别、千姿百态的外在形态,集中了一切物质的一个最根本的共同点,也是最一般的概念,即物质是一种客观实在。这是哲学上的物质同自然科学上所说的物质的根本区别。但是,对这一观念的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古代的原子论到近代的科学原子论,再到现代原子物理学,人们不断地深入到物质结构的深入层次,了解了有关原子及其内部的各种属性和特征,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提供了自然科学的论证,同时,哲学的物质概念也为人们进一步认识物质深一层次的结构提供了理论指导。自然科学对物质结构和属性的认识,不断地丰富着哲学上所说的物质的内容,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所论证的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客观真理。如果不以现代自然科学

14、对物质的认识作为哲学上物质概念的基础,就不可能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人们在哲学上对物质的认识就会停留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阶段,就不可能对现代自然科学的成果做出科学的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思想,在总结19世纪自然科学重大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这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高级阶段。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就对物质观作了科学的说明。他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从而说明物质作为哲学范畴,它是对各种具体实物共性的概括。列宁进一步发挥了恩格斯的思想,他说:物质是

15、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产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列宁的物质定义是对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性的最高程度的哲学概括,它把客观实在性作为一切物质形态的唯一的共同的属性,这就既把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的物质形态联系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