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背景下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思路的调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四五”背景下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思路的调适.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十四五”背景下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思路的调适邓小艳摘要:“十四五”背景下,旅游业是追求综合效益、作为发展新动能的产业,对旅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高校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阵营,需要适应旅游人才需求及其变化趋势,加强培养观念和培养体系的调适。关键词:“十四五”时期;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调适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伴随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高等教育研究也不断深入,研究热点也有所集中,尤其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有了更为深入细致的考察。吕俭、王钦安梳理了地方本科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认为应突出“地方型、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的
2、人才培养定位,并从观念实体和行为实体着手,培养多重素质全面发展的旅游人才,进而构建包含四个基本要素(行业交流合作、实习实践模式、多元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机制)和两个辅助要素(政府、社会)的“钻石模型”人才培养模式1。程晓丽指出地方本科院校旅游人才培养需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重、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并行、道德养成与能力提升共存、区域化与国际化并进,通过构建复合型、创新型、实用型和开放型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2。张大鹏、屈小爽、钟华通过构建T-P-R-T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循环路径,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旅游人才培养中课程教学、行业实践和学术科研三方面的循环促进路径3。可以看出,
3、不论哪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综合素质、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是社会对旅游专业人才提出的要求,也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4o旅游人才培养必须立足旅游产业的属性和特征,考虑不同发展阶段对人力资源的不同需求,其培养质量不仅应该能满足目前旅游岗位工作的需求,而且应当具有能够适应未来变化,将旅游业实践的发展推向新一阶段的潜力5。2022年6月2日,文化和旅游部对外公布了“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下称“十四五”规划),这是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张辉在第八届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年会上指出,“我们正在步入新的时代一一大数据时代、老龄化时代、高速交通时代、共享经济
4、时代这个新时代对旅游业下一步的变革意义重大,必然会对现有旅游产业产生外部压力,导致旅游产业发生剧变” 6。“十四五”时期,中国旅游业必将经历转型升级,地方高校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阵营,如何适应“十四五”时期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及其变化趋势,适时调整思路,不仅关系到旅游人才的就业竞争力及其职业生涯的发展,也关系到地方旅游业和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二、“十四五”背景下旅游人才的需求特征分析“十四五”规划把旅游业的发展目标和文化整合在一起,提出要让“旅游带动作用全面凸显,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这是一种更
5、为综合的定位,其中重点任务是全面推进“一个工程、七大体系”,即实施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构建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完善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建设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和旅游交流推广体系。可见,“十四五”时期,旅游业是追求综合效益、作为发展新动能的产业,这对旅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契合不断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的需求,而且要契合不断提升文旅融合深度、文旅交流广度以及文旅市场规范度的多元化需求(如图1所示)。另外,“十四五”时期还体现出以下两个重要特点,这对旅游人才的综合素养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其一
6、,“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阶段,乡村旅游必须走出以往粗放经营所形成的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发展困境,这就必然需要一批能够作为“领头雁”的专业乡村旅游人才来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因此,那些有乡愁情结、懂得乡土文化知识、时代节奏把握准确、具有工匠精神和生态文明理念的旅游人才更有机会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硬核力量。其二,“十四五”时期是旅游业经受新冠疫情冲击之后转变为疫情防控常态化、重塑旅游业整体形象的振兴阶段,旅游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碎片化的消费需求和多元叠加的旅游市场正在形成,旅行服务混业经营的时代正在到来,旅游产品内容、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正在经历迭代升级,这就需要走出传统的
7、惯性思维,磨炼行业韧性,提升市场嗅觉能力和精准营销能力,提高行业管理水平,通过跨界和创新培育出具有市场活力的旅游产业体系,从而不断谋求新的生长空间。因此,那些具有抗压能力、应变能力、执行能力、创新创意能力和跨界思维能力的旅游人才更有机会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新生力量。三、“十四五”背景下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思路的调为了适应“十四五”规划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加速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地方高校需要在遵循行业规律、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思路的调适:(一)加强培养观念的调适首先,要树立大应用观。大应用观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以系统化知识体系为基础,以优异的专业技能
8、为根本,以强烈的职业操守、科学精神、社会公德为保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通,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大应用观是由培养拓展能力欠缺的“知识人”或“技术人”向培养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人”的根本转变7。地方高校作为区别于学术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走出狭隘的“应用观”、传统的“职业观”,契合“十四五”时期旅游行业对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帮助学生解决实践创新能力、职业拓展能力、核心素养提升、专业内驱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夯实就业所需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基础。另外,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和育人观,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对大学生进行能力和品德的双重塑造。旅游行业有
9、着高度的敏感性,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失范的案例时有发生,加上本科生有些眼高手低、拈轻怕重、行业流失率高,这就需要专业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要以培养“社会人”的大应用观为指导思想,寻求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加强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工匠精神、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的培养。其次,要树立以人为本、需求驱动的培养观念。“以人为本”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关心每一个学生,注重发掘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通过本科生导师制的推动,帮助学生做一些阶段性的引领和锻炼。比如,在“十四五”时期,国家大力振兴入境旅游市场的背景下,可以鼓励有英语优势的学生进一步拓展旅游专业英语的学习
10、,积极参与入境接待的专业实践工作,为后面择业奠定基础。“需求驱动” 一方面强调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需求,另一方面强调关注旅游行业的具体用人需求。在2022年教育部将旅游管理专业调整为一个下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四个二级专业的独立门类之后,很多地方高校在招生时都是以旅游管理类的大类招生,然后在大二时实行专业分流。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专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增加对不同专业方向的认知和了解,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及实际条件实现人才分流。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与专业归属感,地方高校一方面可以与行业、企业合作,将旅游管理
11、大类下面不同专业方向的用人标准构建成量化指标体系,通过专业教育、行业观摩、行业导师进课堂等方式,让学生在了解不同专业方向的同时,也明确知道自己需要达到的标准,然后通过这些标准进行考核和选拔,增加学生的专业方向感;另一方面,应注重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习实训、师资队伍建设等领域不断营建合作平台,提升学生综合专业素养,解决人才培养供需错位的问题。(二)加强培养体系的调适首先,要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需要体现出“旅游大类”的平台化特征和“宽口径”的模块化特点。平台化是指根据不同学生的共性发展和学科特征要求来设置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和学科
12、基础平台课程;模块化则是根据不同专业方向趋势来设置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必修课程模块、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和任意选修课程模块8。课程体系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模块化课程和实践课程体系两方面。其中,模块化课程创新主要涉及专业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方面应突出专业性与灵活性的融合,一方面可以依托学科平台优势,适时推出诸如智慧旅游等与时俱进的课程,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教育部高等学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在线课程以及教育主管部门认定的一流专业线上或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并建立相应的选修要求和学分认定标准,满足学生不同选修方向和优化知识结构的需求;任意选修课程方面,主要是拓宽知识面和提升综合素养,
13、学校在课程设置、选修要求等方面应当根据专业方向和行业用人需求方面做一些适当的设置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旅游管理专业的宽口径和社会具体分工的接口问题8。实践课程体系创新主要是实践教学平台和实践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增强实践教学活动与学生职业发展的协同性。一方面,学校应制定科学连贯的培养计划,优化实验、实训、实践、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探索创新旅游情境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建设旅游信息软件一体化实训室,构建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和质量监控体系,确保发挥应有的旅游人才培养效用;另一方面,应发挥地方本科院校的地缘优势,进一步加强与行业对话,本着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的原则,“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拓展
14、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整合产学研人才培养资源,多角度、多领域渗透执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为学生构筑更为广阔的职业空间。比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可以推进校地融合,让学生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具体实践中,帮助那些志在乡村旅游领域施展拳脚的学生构建职业平台和延展执业能力。其次,要注重培养途径的多元化。一是不断创新项目式培养方式。一方面,可以充分依托各种学科类项目与竞赛,包括文旅部实践扶持培养项目、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及各类学科竞赛、社会实践项目,帮助学生在全程参与项目申报和完成的过程中,以敏锐的眼光去捕捉行业热点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和潜能,提高探索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锻炼竞争意
15、识、拼搏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并通过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组织保障,延展各类项目的宽度和深度,将项目构建成学生交流、展示、体悟的阵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自信心,为学生就业、择业和创业积淀多元化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另一方面,可以依托老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横向或纵向研究项目,老师在正确引导学生对参与课题目的、意义、重点和难度有明确认识的前提下,通过发掘和引导那些有钻研兴趣和创新思维的学生参与进来加以锻炼,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提升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不断完善学业导师和行业导师共同推进的“双导师”制。一方面,学校要不断加强相关制度建设,推进学业导师全程跟踪,全方位服务学生成长,对学生选课、专业发展方向选择、学习方法、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进行指导,引导学生确立正确专业思想,并充分发挥师者人格魅力和知识素养的综合影簪,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合作平台的搭建和环境的营造,推进行业导师制度落到实处,或邀请更多有着资深行业经验的导师参与课程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