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任务型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邓稼先》任务型教学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邓稼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杨振宁和邓稼先的视频介绍,激发学生对伟大科学家的崇敬之情。2.通过拍摄邓稼先传的视频活动,理解邓稼先其人,感受他的赤子情怀、献身精神。3.把邓稼先放在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里,了解邓稼先的伟大贡献和核事业的意义。教学重点:2、3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播放邓稼先的视频介绍,了解邓稼先在七七事变之际到西南联大读书、去美国求学并毅然回国参加核事业的经历,两弹研发的过程和意义。播放杨振宁的视频介绍,了解杨振宁在美国的卓越成就,及其作为华人代表的杰出成就背后的意义,杨振宁归国后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和贡献,杨振宁少年求学、中年成就、老年落叶归根的赤子之心。(教学感受:这两个视频给学
2、生更为直观、丰富的人物资料,对人物的了解更加全面,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这些视频对帮助学生极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有更大作用。)二、邓稼先其人拍摄邓稼先传,请你依据本文为素材,完成下列任务:活动一:准备开场白和结束语在邓稼先传播放之前,大屏幕上准备一段富有感染力的开场白,引出主题。请你从文中摘录相关语句,简洁精炼、有感染力,并说说你选择的理由。示例1: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在20
3、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理由:这段文字介绍了中国百年前的屈辱史和今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实现这一转变的是邓稼先,他的巨大贡献使得中国真正成为强国。这个时代背景更加衬托了邓稼先核事业的伟大意义。要求:组织学生通过重音朗读来体现它的感染力。示例2: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创造这些日子的人,就是伟大的科学家邓稼先!理由:这几句话列举了邓稼先最重要的两个研究成
4、果,这些成果对整个民族意义非凡。要求:组织学生通过重音朗读来体现它的感染力。示例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他就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邓稼先。理由:这几句话是对邓稼先的高度评价。前一句是赞扬了他为科学、为祖国的献身精神,后一句是对他事业的高度评价要求:组织学生通过重音朗读来体现它的感染力。示例4: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理由:这首歌和邓稼先的工作环境高度匹配,中国男儿、奇丈夫是对邓稼先的评价,“只手撑天空”可见邓稼先的核事业意义非凡。要求
5、:组织学生通过重音朗读来体现它的感染力。在视频播完后,屏幕上投影的结束语,要有高度的概括性、激励性、抒情性。示例1: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示例2:稼先为人忠诚纯正,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两处总结性的语言,高度概括并赞美了邓稼先的品质、精神。活动二: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1.通过一些具体的时间来梳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提示:生辰和忌日。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1986年7月29日
6、因手术全身大出血而逝世。求学经历在北平上了小学和中学,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三胡乘船回国,在邓稼先的求学经历中,仅用了2年时间就完成了博士学业,这两年里邓稼先是怎样学习的,请用几个成语表示。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奋笔疾书挑灯夜读闻鸡起舞为什么邓稼先不去享受美国的生活,要那么快完成博士学业?早日归国,报效百废待兴的中国,为中国做出自己的贡献。抓住“立刻”一词,表现了邓稼先毫不犹豫、归心似箭的急切、坚定心理。工作经历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
7、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著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邓稼先的工作经历中,你最为感动的是什么?“28年”,可谓时间之长,隐姓埋名、默默奉献,“始终”可见意志坚定,“第一线”可见身先士卒,不怕苦累,有奉献精神
8、。指导学生重读,突出强调邓稼先的奉献精神。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单独成段,强调工作成就之突出、重要,意义非凡。活动三:介绍事迹,理解邓稼先。邓稼先有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值得我们大书特书,但是今天我们的拍摄需要抓住一些细节画面,定格成邓稼先的形象。青葱文中选取你认为最美的细节画面,说说理由。提示1: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画面中邓稼先说:“我不能走。”表现他的坚定和大无畏。如果配上人物的神态、语气,应该是神情执着、语气坚定。在这
9、个画面背后,适合布置怎样的背景?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蓬断草枯,凛若霜晨。这样的新疆罗布泊戈壁沙漠环境,衬托了邓稼先的献身精神和大无畏精神。提示2: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画面上是两朵腾空而起的蘑菇云,中间是邓稼先的特写。原子弹和氢弹是邓稼先所做的最大贡献,画面上的邓稼先应该是喜极而泣、热泪长流、欢呼雀跃。画外音:逃难去昆明的邓稼先没有落泪,面对特务的追杀邓稼先没有落泪,而原子弹和氢弹的成功爆发让他热泪长流。提示3:“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
10、。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这两幅画面中都用了一个“竟”字凸显邓稼先的说服能力。真让人意想不到,文革事情阶级斗争厉害,人心惶惶,人与人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邓稼先总能让局面和谐。邓稼先在说服双方时会是怎样的神情、动作或语气呢?面带微笑、和蔼、平易近人、朴实而真诚、亲和力强。为什么是这样的邓稼先?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他是最有中
11、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这种矛盾调和如果让奥本海默来做,能胜任吗?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玻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奥本海默是一个锋芒毕露、个性张扬、超级自信的人,这只会激化矛盾,二人的星河气质完全不同。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的性格气质没有优劣之分,是不同的教育、文化造就了两个性格不同、但是都很杰出的科学家。提示4:邓稼先在给杨振宁回信的场面,他写到“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这个画面突出那几个字?”极少的援助”“没有任何外国人”,
12、“援助”加上引号是为了说明苏联的帮助微乎其微,“没有任何外国人”强调了邓稼先以及中国科学家的超强能力,中华民族的伟大。提示5:在昆明西南联大,杨振宁和邓稼先两位热血青年,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浩浩乎!平沙无垠,篁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魄。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这幅画面中背诵古战场文时,二人神情应该是凝重的,情感是深沉的。古战场荒无人烟、毫无生机,杀伐太多,阴森可怖。在当时日军侵华的历史背景下,两位热血青年一定立志征战沙场,马革裹尸而还,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邓稼先的核事业是不是一个战场?虽然没有硝烟,但是核事业是战场胜利的关键,是和平的保障。核事业处处充满危险,和战争一样需要献身。结课:如果有来生我还选择中国还选择核事业这是赤子对祖国的告白是科学家对事业的忠诚一个伟大对话另一个伟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