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病因辨证专业解读.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1078811 上传时间:2024-10-1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理论-病因辨证专业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医理论-病因辨证专业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医理论-病因辨证专业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医理论-病因辨证专业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理论-病因辨证专业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理论-病因辨证专业解读.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病因辨证中医临床对病因推求的思维过程。即运用中医病因学理论,对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审明疾病的发病原因,为治疗提供依据。常用的辨证方法之一。又称审证求因。广泛应用于内伤或外感疾病。临床在审明病因的同时常结合脏腑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来确定病位,有时还须参合气血辨证来分析原始病因。与其他辨证方法一样,病因辨证可视为八纲辨证在病因方面的深化和具体化。简史病因辨证始于内经,内经提出了风、寒、湿、热、火、喜、怒、忧、思、悲、恐、惊等病因的致病特点。汉代张仲景补充了痰饮、瘀血的证候特征,治疗原则及具体方药。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在详细论述病机、推求病因的基础上,提出乖戾之气等传染

2、病病因的辨析要点。宋代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将病因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类,对后世病因分类有重大影响。元代朱丹溪脉因证治强调辨析和治疗病因,其中尤重辨治气血痰郁。明代秦景明的症因脉治主张诊治疾病应先查证候,次查病因,再审脉象,最后决定治疗方法。1949年以后,病因辨证的临床意义得到了肯定。近有学者对病因学所指的病因与辨证学所指的病因在概念上作了界定,认为前者重在论述原始致病因素的致病作用,后者主要是对当前病变本质所作的结论。两者在名称上虽相同,但其结论不同,如虽为感受寒邪,但寒可化热而成热证;七情刺激、情志不舒所致证候常为气滞;外伤所致证候则多见血瘀证等,因此又不能将两者的概念等同起来。辨

3、证要点病因辨证的关键,是根据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审明病因种类而对证治疗。风证风证有外风证、内风证之分。外风证的证候特点是恶风、发热、自汗、喉痒、脉浮、皮肤瘙痒、瘾疹、肢体异常运动,以及症状出没无常、变化迅速等。临床常见的外风证有风邪袭表证(风袭表虚证)、风邪犯肺证、风水相搏证、风邪中络证、风袭肌肤证、风毒窜络证等。内风证是在热盛、阳亢、血虚、阴虚等证候的基础上,以眩晕、抽搐、瘤疲、震颤、拘挛、瘙痒、麻木等为风动临床特征。无论外风、内风,都具有发病迅速、症状出没无常而多变的特点。治疗外风宜疏散,治内风宜熄风。寒证证候特点是恶寒肢冷,局部冷痛而喜暖,舌苔白滑。临床上须进一步区分实

4、寒证和虚寒证。实寒证寒从外入,起病突然,恶寒而得温不解,疼痛较剧,脉紧有力;虚寒证阳气虚弱,寒从内生,起病缓慢,畏寒而得温可解,疼痛较轻,脉沉迟无力。实寒证又常分为伤寒证、中寒证。伤寒证又称外寒证、表寒证、表实寒证,证候特点是恶寒重而发热轻、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等中寒证是寒邪直接内侵脏腑、气血,损伤或遏制阳气,阻滞气机和血液运行所引起的里实寒证,证候特点是四肢厥冷、无汗、面白或青、苔白、脉沉紧或沉迟有力甚至脉伏等。临床常见的中寒证有寒邪客肺证、寒滞胃肠证、寒滞肝脉证、寒凝胞宫证等。治疗伤寒证以解表散寒为法;治疗中寒证以温里祛寒为法;治虚寒证以温阳祛寒为法。暑证暑邪为病,多在夏季,每易耗气伤津

5、,且多挟湿。其证候特点为身热,恶热,烦渴喜冷饮,尿赤短少,多汗,神疲气短,四肢困倦,食少呕恶,舌红、苔黄、少津,脉虚数等;暑邪挟湿者,兼见湿邪停滞之象。治宜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暑邪挟湿者又当结合祛湿。湿证证候特点为局部或全身困重、闷胀、酸楚,大小便及妇女带下等分泌排泄物增多而秽浊,舌苔厚腻,脉濡缓;病势缠绵,病程较长。临床上须进一步区分外湿证和内湿证。外湿证以头重如裹、头胀而痛、肢体困重、关节肿痛酸重或有皮肤湿痒、恶寒微热等湿滞肌表、关节的表现为主;内湿证则以胸闷皖腹胀满、口腻不渴、食少纳呆、恶心欲呕、便潺不爽、尿浊不畅等脾失健运、湿阻气滞的表现为主。临床常见的湿证有湿遏卫表证、寒湿困脾证、湿

6、热蕴脾证、肝胆湿热证、膀胱湿热证、肠道湿热证等。治疗总以祛湿或健脾祛湿为大法。燥证燥证有外燥证和内燥证之分。外燥证多见于秋季或气候干燥少雨地区,其证候特点为口唇、鼻孔、咽喉、皮肤、舌苔干燥,口渴多饮或伴恶风发热。临床上须进一步区分凉燥证、温燥证。凉燥证是因深秋气凉、感受凉燥、肺气不宣、津液凝聚不布所致,证候特点是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舌苔薄白而干。因其性质近于风寒,故有次寒、小寒之称。温燥证多由初秋燥热或久晴无雨、燥热伤肺、肺失清肃所致,证候特点是头痛身热、干咳少痰、气逆而喘、心烦口渴、皮肤及鼻咽干燥、舌边尖红苔薄白而燥或薄黄。内燥证则无明显的季节性,多见于温热病后期,因

7、脏腑津亏液耗、机体失于濡养所致,证候特点为干咳少痰、咽干鼻燥、口渴甚或消渴、干呕食少、胃院灼热隐痛、毛发干枯、大便秘结,并伴见形体消瘦、舌红体瘦及舌干少苔、脉细或数等阴虚内热表现。内燥证病位有上燥、中燥、下燥之分,一般燥在上者,多责之肺;燥在中者,多责之胃;燥在下者,多责之肾。治疗外燥宜轻宣,治疗内燥宜滋润;凉燥治宜轻宣温润,温燥治宜清宣润肺。火证火与热同类,故常称火热证,但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甚。火热证有外火(热)证、内火(热)证之分。外火(热)证由直接感受温热邪气或由风、寒、暑、湿、燥入里化火所致,起病急,进展快,病程较短,一般为实火。证候特点为高热烦躁,面红目赤,口渴饮冷,小便短赤,大便

8、秘结,或神昏澹语、狂乱妄动,或痉厥,或岫血、吐血、斑疹,或外科痈疡疔毒,舌红或绛、苔黄燥或灰黑起刺,脉数有力(洪数、滑数、弦数等)。内火(热)证多由情志过极、过食辛辣温热之品、劳欲过度等导致脏腑阴阳失调、内热(火)炽盛所引起,一般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既有实火(热),又有虚火(热)。辨证应以虚实为纲,结合脏腑病位进行。临床常见的内火(热)证有肺热炽盛证、心火亢盛证、胃火(热)炽盛证、肝火犯肺证、热入营血证、热(火)毒壅聚肌肤证、相火妄动证等。治疗实火(热)证以清热泻火为大法,治虚火证以滋阴降火为大法。毒证辨证及证名中所指的毒,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病因病性概念,可归纳为四种含义: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特殊病因,即疫疣之气,又名毒气,如麻毒、疫毒。某些有特殊毒性作用的病因,如蛇毒、食毒、虫毒。邪盛病重之证候,如热毒、火毒、湿毒、痰毒等。指外科疮疡类疾病,如痈、疽、疔、将等,常以毒字代表其病因病性。治疗以解毒祛邪为大法。食积证证候特点为皖腹胀满疼痛、痛而拒按,暧腐吞酸,恶心或吐出酸腐不化食物、吐后或排气后胀痛减轻,纳呆厌食,大便潺泄、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实等。治宜消食导滞。虫积证证候特点为面黄肌瘦,时吐苦水清水,皖腹疼痛、尤以脐周为甚、时痛时止、内有包块,睡中啮齿,面有虫斑,嗜食异物等。治宜驱虫消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