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内卷的根本原因.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1083897 上传时间:2024-10-2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内卷的根本原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教育内卷的根本原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教育内卷的根本原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教育内卷的根本原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教育内卷的根本原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内卷的根本原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内卷的根本原因.docx(3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1内卷化一词的实际涵义大概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有一个热词横空出世,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就是内卷,首先是指教育的内卷化。它来自于一个英文词,叫inv。IUtion,有一个意思就是向内的意思,简单的词义包括缠绕纠缠;在生物学领域,也指系统的退化。如果把这个词和另外两个相近的词一比较,就更容易理解这个意思了。我们最熟悉的一个词叫revo1ution(革命),前面的字母是reo还有一个使用非常普遍的词叫evo1ution(进化、演化)。为什么我们要说教育系统是内卷呢?从它的本意来说,是指一种系统性的退化,这是更为准确的;这样大家就不用去云里雾里地做各种各样的诠释、解释。内卷化这个词在社会科学领域使用,

2、最早的是一位华人历史学家一一他在研究华北小农经济的时候使用了这个词,说中国传统农业的内卷化,就是:随着人口增多,越来越精耕细作,但是边际效应递减,整体农业生产并没有上升到更高的层级,也就是说并没有创造新的技术、生产方式等,而陷入了一种自我纠缠一一大家投入的力量越来越大,但是产量还是很低。这是形容在没有技术进步和社会变革的情况下,中国传统农业经济陷入了一种困境。这个困境移用到教育上来,也很恰当。和教育内卷化同时流行的是另外一些热词,比如说鸡娃牛娃青娃等一一这些莫名其妙的词都是焦虑的海淀家长发明出来的,然后继续增长焦虑。如果我们用稍微规范一些的词语,教育内卷化在近些年的教育生活当中,是以另外一些词

3、汇来表达的。比如说教育的剧场效应:有一些人不守规则,站起来,恶化了整个环境。又比如说“减负。在政治话语里,这两年最通用的还是减负一一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2关于教育内卷化起因的减负、克服焦虑这些问题,实际上指向了一个事实如果我们更明确地针对一个事实的话一一就是择校、竞争,所有焦虑来自于择校、竞争。而且我认为中国的教育焦虑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整体性、全民性的,各个阶层都在焦虑,中产的在焦虑,高收入的也在焦虑,普通老百姓也在焦虑;第二个特点特别糟糕:焦虑是从孩子的低龄阶段就开始一一主要在小学阶段,然后下沉到了幼儿园,其实对应的就是幼升小和小升初的择校竞争。这种择校竞争,在中国由来已久。如果说在上世纪

4、八十年代,还是比较单纯的一一当时我们流行的词汇或者说术语叫做片面追求升学率,简称片追;教育领域主要的工作就是要防止片追的倾向。但是,片追这个现象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了全民的教育焦虑,而且层级越来越低、竞争性越来越强。对于这种现实,北京大学社会学者郑也夫的用词比较恰当一一他称之为学历军备竞赛,用这么一个词来表达中国教育当前的现实,比一般的择校焦虑鸡娃等更准确地说明了事情的实质,就是学历军备竞赛。我们就要考虑,为什么中国出现了那么严重的教育焦虑、择校竞争,或者说学历军备竞赛呢?对这个问题,教育界内外也有很多人做过很多解释,我觉得都不是特别完满。大家可以想到的,比如高考制度:由于存在着高考制度,而优质教

5、育资源一直是短缺的,竞争就不可避免,越来越激烈。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呢?我个人认为不是很有道理。大家看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高校录取率非常之低,但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70后、80后的朋友大家都很清楚,那个时候小学还是正常的,小学没有那么多补课,没有那么大压力,寒暑假、节假日,儿童都是可以游戏和休息的。而现在应届生高考录取率,大多数省份已经超过了90%,为什么教育机会增加了,这个竞争反而更激烈了呢?高考引发说这个说法不是很说得通的。另外一个很流行的说法叫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论:因为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所以大家都要竞争,要享受最好的资源。这个说法也是似是而非。我们想想,近二三十年以来,哪怕近十年以来,

6、优质教育资源究竟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毫无疑问是增加了。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在不断增加,但是入学竞争还是更为激烈。有人说这是因为传统文化,算到文化的头上去了:其一,中国自古以来,一千多年的科举教育传统,科举教育的核心价值就是读书做官,就是出人头地、做人上人;其二,我们在当前的教育竞争当中,把这种传统价值格外合理化了,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其实,历史上并不是如此。五四之后,出人头地、做人上人的价值观就得到了很严厉的校正,像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平民教育,都在校正这种精英主义的教育价值。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一个能够自食其力、健康、快乐的平民,这种观念在上世

7、纪五六十年代还是比较普及的。当时我们经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没有把所有身家性命都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没有说就是要上大学。所以,归因于传统文化,也不是非常说得过去。还有一个很受认同的解释,就是独生子女政策:因为有了独生子女政策,所以每个家长都把自己的宝贝孩子当作天才来培养,必须要上大学,而且要上名牌大学。这个因素是否存在呢?无疑是存在的,而且可以说对家长的教育选择行为的确影响很大。大家都知道,过去在多子女的时代,比如我,我是兄弟姐妹四个,我们周围很多家都是四个、五个孩子,六个孩子的也不少见;在农村,子女更多一些。那时候先经过了一轮自然选择,也就是说,每个家长对自己的几个子女适合做什么,心里很

8、有数的一一调皮捣蛋的、喜欢打架的,送他去当兵;忠厚老实的,留在家里种地养老;偷奸耍滑的,去做生意一一已经经过了一个自然选择。一个家庭四五个孩子里面,可能有一两个,用民间的话讲是读书的料,就是喜欢看书、喜欢学习,家长就让这样的孩子去上学。在独生子女的情况下,这种选择就消失了,所有人都是千方百计要让孩子接受所谓最好的教育,都要让孩子上大学。但是,独生子女这个因素,我认为也不应夸大。因为独生子女政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也实行三四十年了,但是教育生态的恶化、教育的内卷化是最近十年才突然加剧的,尤其最近这几年加剧得很厉害;显然,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在起作用。有人说这是中产焦虑:因为中产阶级的出现,中产阶级的

9、地位恐慌特别严重,所以把很大精力投入到升学竞争当中,加入学历军备竞赛,不能让孩子输了。中产焦虑或者说中产家庭、白领家庭对教育更为重视,这也是一个基本事实,但是回过头来,我们看看其他的亚洲国家,它们的中产怎么不焦虑?日本、韩国、台湾地区,风平浪静一一我讲的主要是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非常平静。经常有人说日韩,尤其韩国教育补习非常激烈一一这都是前些年的故事了,因为我们前两年刚到韩国看过,它的义务教育、中小学教育已经非常正常化了。什么意思呢?每个学生都是就近入学在家门口步行5-10分钟,无需家长接送,没有择校。我们就不太相信。随行的韩方翻译和领队都是小学生的家长,是两位女士,我们就私下问她们:你们

10、到底有没有择校?因为学校总是有差距的,不可能所有学校都是一模一样。后来这两个学生家长说:其实我们也有择校。我说:你们是根据什么来择呢?她们说,有两个标准:”第一,离家近;第二,伙食好,中午管一顿伙食。这么一说,等于是没择校。我说:你们的小学生下午课外有没有上补习班的?她们说:当然也有,很多培训机构把小孩子接走了。我说:主要补习什么内容?她们说:主要是音、体、美,就是艺术的修养、学习,还有一小部分是英语;但是其他的培训就比较少。我又问其中一位:你的孩子在学什么?她说:钢琴。我说:你们的钢琴有没有考级?她说:没有,绝对不允许。也就是说,在他们的义务教育阶段,竞争性的学习和培训是被严格禁止的。近年我

11、们到国外或者境外去访问的时候,我国台湾地区的朋友反应最强烈,他们说:你们大陆的老师老是说小升初,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大吃一惊:你们难道没有小升初吗?一解释,他们说:我们没有,我们从国小升到国中,就跟四年级升到五年级一样,没有竞争。他们说:因为我们实行的是义务教育。我说:我们实行的也是义务教育。就是这么大的差别。一般讲,教育内卷是因为存在高考制度,因为存在中产阶级、中产焦虑等;而这些因素都是背景,都是整体性的,或者说是较长时期内都会存在的一个背景,但并不是最近十来年、四五年教育生态急剧恶化的直接原因。日、韩、国内台湾地区为什么没有小升初?很简单,小学和初中的连续教育是义务教育法所规定的,就是义务

12、教育均衡发展。3教育内卷化症结在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重重阻碍到今天为止,中国的家长和舆论,包括很多管理者、校长、老师,其实没有真正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始终认为要学习就要有竞争,就要有淘汰,就是起跑线上的竞争,认为这是教育本来的内涵。其实完全不是这样,因为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确定的基本人权,是保障性教育,就像给老人发低保一样,人人有份、一视同仁。义务教育阶段,因为是保障性、基础性的,所以是非选择、非淘汰、非竞争性的,所以要实行免费、免试、就近入学一一就是为了体现这个价值,保障每个儿童都能享受教育机会。义务教育天生就不是竞争性的;我们把它搞成那么强烈的竞争性和淘汰性,就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基

13、本价值。我觉得这些问题需要拨乱反正,需要经常说。说到日、韩、台湾地区没有小升初,我们就可以来了解为什么他们没有。讲到底,就是一个原因一一学校均衡。既然所有学校都是差不多的,当然到离家最近的学校是最合理的选择,这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义务教育的基本现实。我们到欧洲国家、北欧国家看,都是:小学生就是小学生,小学生的天职就是游戏、玩耍、健康成长、锻炼、郊游,不是把学业竞争作为主要使命。回到这个问题,我们国家在1986年就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提出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为什么过去三十多年了,学校均衡还是难以达到?前两年,我们全国各地都在进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几乎所有地方都通过验收了;也就是说,义务教育

14、均衡发展的目标,从管理部门的角度来看已经实现了。但是,我认为离真正意义上的均衡发展还差得很远。只要那个地方有择校竞争,只要有学区房,只要有重点学校,就说明那儿的均衡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就是对义务教育的讽刺。在中国各个大城市,北、上、广、深、南京、杭州,择校上竞争得都是如火如荼,就是因为学校差距太大。中国的基础教育的学校制度,我称之为一种等级化的学校制度,把学校分成了三六九等。首先,城市和农村这两类学校的配置、资源和师生比,政策要求就是不一样的,对需要更多教师的农村学校配比更少,对需要更多支持的农村学校经费投入更少,就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分配。另外一道线叫做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我们有一小批学校

15、是重点学校,大多数是非重点学校;重点学校里面又分成国家重点、省重点、区重点,等等。我们看到一个区的义务教育学校当中五花八门,相差非常大;因为差距太大,家长当然要想方设法让孩子上一个最好的学校。这种学校差距方面,按照国家的政策法令,均衡发展了那么多年为什么达不到均衡?这里有一个历史原因一一因为我们的重点学校制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建立。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时候,还没有建立义务教育制度,就是建立了重点学校制度,为了快速地为工业化培养专业人才;当时各地的中小学都确定一个很小的百分比作为重点投资重点建设的学校,任务就是培养拔尖人才,为上一级学校输送这些人才。这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含义是完全不一样的,具有很强的精英教育的属性。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以后,重点学校制度已经被废止了,不再合法了;但是已经实行了那么长时间,大家有一种惯性,地方教育部门、政府总是觉得应该有几所优秀的学校作为示范、作为门面,或者说带动其他大多数学校一一这是一种惯常的管理思维,但是违背了义务教育法。我们国家至今还在实行变相的重点学校制度,因为现在不敢叫重点学校了,叫示范学校明星学校新优质学校未来学校等很多名字旦是大家都很清楚,它们的条件要比其他学校好很多,其中最突出的是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力量,教育经费也非常充裕。又要回到那个话题: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