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复习笔记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复习笔记资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复习笔记资料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学记:“教者也,长其善而救其失者也”;荀子:“以善先人者谓之教”;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2、教育史上“实质教育”与“形式教育”之争:斯宾塞认为:教育就是为美好生活做准备;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3、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A、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人类的教育是复杂的社会活动;B、动物没有人类一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其活动停留在“个体”层次上;人类能将经验类化,能进行有意识的创造;C、动物的教育是怎样适应环
2、境且随生理的成熟而结束;人类的教育是不断的适应、改造环境和自身来求得个体和社会的发展,是终生的过程;4、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一什么是教育1、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张的社会实践活动。2、学校教育: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_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3、学校教育的特征:可控性;专门性;相对稳定性;4、大教育观的形成:1965年,法国教育家Pa、u11engrand、在终身教育引论指出:OESC、应赞同“终身教育”原则。1972年,Ed、ga
3、、rFa、Ure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终身教育”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大教育观是基于“终身教育”、“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二教育的历史形态1、教育的形态: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2、教育形态的分类:A、按正规化程度: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B、按实施机构:学校教育:略家庭教育:一个人咋家庭这个特殊社会结构中所受的教育。特点:启蒙性;随机性;经验性;社会教育:除学校、家庭教育以外的一切社会文化机构或团体对社会成员进行的教育。特点:对象的全民性;地点的广泛性;内容的实用性;时间的终身性;形式的开放性;C
4、、按历史阶段: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原始性;同一性;古代社会的教育_古代社会的学校教育形态学校的产生的条件:a、,生产的发展,生产李水平的提高物质基础;b、,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社会条件c、,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现实条件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a、与生产劳动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b、被统治阶级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森严的等级性;c、内容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d、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也注重实践教学;e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道地位;f出现专科教育可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未成体系;现代社会的教育:(和
5、谐教育)特点:鲜明的生产性;逐步走上大众化道路:1793年,普鲁士“强迫教育法令”,513岁接受义务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基本组织形式为班级授课制:班级教学_夸美纽斯形成了较完备的教育系统发展趋势:教育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三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基本要素间的静态联系(状态)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以影响他人身心发展为目的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影响包括知识、技能、思想、品德、行为等方面;受教育者: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接收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是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体。教育中介: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作用的物质和意识形态的东西。2、
6、教育基本要素之间的动态联系(活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联系;教育者与教育中介的联系;受教育者与教育中介的联系;第二章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1、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现象是教育的外部表现形式;教育问题是人们对某些具体的教育现象所进行的思索;教育规律是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及奇偶碍于内部个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2、分类:按层次:幼儿教育学;初等;中等1高等1成人1继续等;按关系:教育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伦理学;法学;生态学;人类学等;3、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相互制约;教育与个人的发展相互制约;4、普通
7、教育学的基本任务:理论建设;实践应用;5、个体发展:哺乳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36);童年期(612);少年期(12、1314、15);青年初期(15、1617、18)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古代(萌芽阶段):A、孔子“性相近,习相远”,注重后天培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君子”;教学内容是诗、书、礼、乐、春秋;重视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结合,学以致用;B、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认为“亲知”、“闻知”、“说知”是获得知识理解的途径;强调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C、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认为一切任其自然是最好的教育。D、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是人类史
8、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E苏格拉底:主张通过寻求确定知识来建立价值标准,以问答法来启迪他人的思想;F柏拉图:理想国:把人分三等:运用智慧管理国家的哲学家;凭借勇敢精神包围国家的军人;受情绪驱动的手工业者和农民;G亚里士多德: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追求美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主张按热同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和谐的全面的发展教育。H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2、建立与变革:A、教育学科的建立:“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1657年发表大教育学论是近代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卢梭爱弥尔:开拓了以个体身心发展与教育相互关系为专题的教育研究领域。康德: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
9、大学课程。裴斯泰洛奇:第一个将教育理论运用于初等教育领域,第一个建立分科教育法,并开了师范教育的先河。洛克:国家教育与民主教育思想;提出“白板说”。B、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1806年普通教育学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具体研究了教学与教学过程,提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规定了教学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步骤;强调教师、课堂教学、教材的中心地位(三中心);福禄培尔:人的教育提出建立教育体系的原则,重视儿童发展;斯宾塞:教育论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人们怎样生活,强调实用学科的重要性;杜威:实用主义理论;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
10、手段的教育观念;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教材与教法的统一,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从做中学”,在问题中学,在实际生活中学。3、教育学的多元发展与理论深化:凯洛夫教育学:以马克思主义观点与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本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产生与发展,突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的创建与推广;1956年,布卢姆提出“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和“掌握学习”理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三类。1963年,布鲁纳提出“学科基本结构”的观点,强调学习学科基本就够的重要性;1975年,赞科夫教育与发展:实验教学论体系,强调学生智力的发展;
11、1972年,巴班斯基: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思想;1970年,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提出“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三教育学当代的发展趋势:a、学科发展的分化与综合;b、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c、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四教育学的研究方法A、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类比方法、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比较方法与分类方法;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系统方法;自下而上的方法和自上而下的方法;B、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个案研究法;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1、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a、政治制约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b、政治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
12、育的内容;c、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d、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a、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b、宣传思想,形成舆论;c、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二教育与生产力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a、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人力与时间、财力与物力等;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c、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d、生产力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a、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b、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c、人力资本理
13、论;(20c、60s,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指人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是资本的形态,其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三教育与科学技术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a、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b、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c、科学技术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2、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作用:a、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在生产:科学技术的最大特点是继承性;b、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c、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d、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3、信息技
14、术与教育:a、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b、信息技术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c、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四教育与文化1、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文化(狭义):指与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有关的方面,即人类以社会成员的身份习得的复合性整体。有五种形态:物质形态文化;活动形态文化;心理、行为形态文化;制度形态文化;观念形态文化(核心);3、文化对教育的作用:a、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b、社会文化发展徐进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加强;c、社会文化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
15、构的变化;d、文化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4、教育对文化的作用:a、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b、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c、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5、学校文化: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核心:学校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尤其是价值观念。特征:a、是一种组织文化;b、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c、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d、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校园文化:学校精神文化是其核心;学校精神文化的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学生文化:成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生成性;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涵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具有能动作用。2、表现:a、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内容的继承;教育制度、组织形式的继承;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