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诸葛亮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诸葛亮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诸葛亮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4题。材料一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药多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呼之,欲信大义于天下。当此之时,曹公威震四海,东据许、兖,南牧荆、豫,孔明之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夫天下廉隅节概慷慨死义之士,固非心服曹氏也,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如此则虽无措足之地而天下固为之用矣。然刘表之丧,孔明欲袭杀其孤。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而夺之国。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曹、刘
2、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而丕与植,终于相残如此。此有可间之势,不过揖数土互金便甚大里没电内直桓残然卮举兵而伐工壹翔型必区吼段也。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学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故夫敌有可间之势,而不间者,汤、武行之为大义,非汤、武而行之为失机。此仁人君子大患也。(节选自苏轼诸葛亮论)材料二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骗虎视,包指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
3、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谭、尚,即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袁绍死后,他们兄弟相争。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不过A捐数十万金B使其大臣骨肉内C自相残D然后举兵而伐之E此高祖F所以灭项籍也。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与“此孔
4、明之所以失也”两句中的“所以”含义相同。B.“孔明耻之”与“而耻学于师”师说)两句中的“耻”字含义、用法均相同。C.“以绝曹氏之手足”与“而绝江河”(荀子劝学)两句中的“绝”字含义不同。D.包括,文中为“囊括、吞并、一统”之义,而现代汉语“包括”为“包含”之义。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寿认为,诸葛亮心怀大志,深谋远虑,他甚至想到自己百年之后,国家没有能够进攻中原、抗衡强魏的人。B.苏轼认为,起初,天下那些品行端正、有操守气概,能为仁义慷慨赴死的土人,对曹操与孔明的态度并不同。C.苏轼认为,刘璋因违逆了诸葛亮的心愿,所以没过几个月,诸葛亮就放逐了刘璋,这种做
5、法实在与曹操无异。D.曹操目光长远,他担忧自己去世之后,曹丕、曹植兄弟两人将会自相残杀。事实证明,他的担忧是有道理的。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孔明之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译文:(2)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译文:14 .关于诸葛亮失败的原因,陈寿与苏轼的看法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答案解析】10. BDE11. A(A.所以,表手段、方法/表原因;B.耻,以为耻,意动用法;C.绝,断绝、斩断/横渡。)C(“刘璋因违逆了诸葛亮的心愿”错。原文为“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即“这之后刘璋以交好的态度迎接先主刘备来到蜀地”之意,其中,“逆”为“
6、迎接”而非“违逆”之意。)(1)孔明可以依靠并战胜他的办法,只有那一点点的忠诚信义。(恃,依靠、依仗;独,仅仅,只有;区区,一点点。每处各1分,句意1分,共4分。)(2)因此他用兵不止,屡屡张扬武力。(是以,因此;戢,收敛、止;耀,张扬、炫耀。每处各1分,句意1分,共4分。)12. 陈寿认为,诸葛亮在奇谋制胜、攻守布局等为将的谋略上有所欠缺;而苏轼认为,诸葛亮在仁义的坚守上,未能善始善终;在时机的把握上,未能利用曹氏兄弟的纷争来达成目标。(“陈寿看法”1分,“苏轼看法”2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用仁义来取得天下,用仁义来守护天下的,是周朝。用欺诈、暴力的手段来取得天下,用
7、欺诈、暴力的手段来守护天下的,是秦朝。用秦朝取得天下的方法来夺取天下,用周朝守护天下的方法来守护天下的,是汉朝。而兼用仁义、欺诈、暴力的手段来夺取天下,这是孔明失败的原因啊。曹操乘东汉末年国家衰微的局势,(用狡诈、暴力的手段)实现了他邪恶的目的,孔明以此为耻辱,想在天下伸张正义。这个时候,曹操已经威震天下,向东占据了许州、兖州,向南统治了荆州、豫州,孔明可以依靠并战胜他的办法,只有那一点点的忠诚信义。天下那些品行端正、有操守气概,能够为仁义慷慨赴死的士人,本来就不是发自内心地臣服曹操,只是因为受威势的胁迫才勉强向曹操称臣,他们听闻孔明的高风亮节,应该在千里之外也有响应的,这样一来,那么孔明即使
8、没有安身立命的地方,而天下的人本来都可以为他所用。然而刘表死的时候,孔明却想偷袭杀掉刘表的孩子。这之后刘璋以交好的态度迎接先主刘备来到蜀地,没过几个月,孔明就抢夺了他的领地。这种做法和曹操有什么区别呢!曹操和刘备实力不相当,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但是有一方面可以胜过他,就是那点忠诚信义。孔明放逐刘璋,已经辜负了天下正义之士的期望,这时才开始治理军队振奋士气,成为仁义之师,向东长驱直入,而想着让天下人响应,大概也是很难的了。曹操去世后,他的儿子曹丕立为君主,在这个时候,孔明可以用计谋击败曹丕。为什么呢?曹操临终的时候,召见并嘱咐曹丕、曹植,不是没有以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相争的史实作为告诫。可是
9、曹丕和曹植,最终却那样地自相残杀。这时有了可离间的机会,只不过需要拿出几十万金钱,让他那些大臣以及他们兄弟在内部互相残杀,这之后再发兵征讨曹氏,这正是汉高祖刘邦灭掉项羽的办法啊。孔明既不能保全自身的信义来让天下人信服,又不能施展他的才智来斩断曹氏兄弟的手足之情,他屡战屡败就是应该的了!所以有了可离间敌人的机会却不去离间,商汤王、周武王这样做是施行大义,不是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人却这样做就是丧失时机。这是仁人君子最担心的。材料二:当那个时候,诸葛亮的理想是,进攻要像蛟龙举首猛虎雄视,一统四海,退守也要越过边疆,震慑天下。他还想到自己去世之后,蜀国没有能够进攻中原、抗衡强魏的人,因此他用兵不止,屡屡张扬武力。然而诸葛亮的才干,长于整治训练军队,奇谋制胜方面却有所欠缺,治理百姓之才干,强于他为将的谋略。而与他对阵作战的敌人,不乏人中豪杰,加上双方力量不对等,本应采取守势的蜀国却反而主动进攻,所以虽说连年兴师动众,却未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