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3年秋冬季中医药治未病指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2023年秋冬季中医药治未病指引.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广东省2023年秋冬季中医药治未病指引秋冬季是一年中的流感高发季节,为加强流感预防,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结合广东的气候特点,省中医药局从治未病养生保健出发,委托省中医治未病服务质控中心,组织专家编制了广东省2023年秋冬季中医药治未病指引,给予相应的指引和预防方建议。具体指引如下:根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中医药治未病的理念,针对流感预防,以固护正气为主,充分发挥人体抵御能力,防治外邪侵入。今年入秋后,广东地区气候多变,台风连发,流感、新冠多发,急性胃肠炎亦属常见。由于今年癸卯岁特点,加之下半年风火之气的影响,故易发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病机寒热错杂,症状多变,我们结合
2、天人相应的理论,运用中医药治未病食疗、经络保健等方法,固表防感。一、中药食疗保健方(-)未病期预防食疗方。1平和体质调养方桑菊陈皮薄荷茶平和体质人群,因受秋冬气候影响,易感受风燥之邪,肺失宣降、上焦蕴热,导致口鼻干燥、时有咽喉不适、咳嗽痰少、皮肤干燥、眼部干涩等症。材料:桑叶5克,菊花4朵,陈皮5克,薄荷2克。做法:热水冲泡后饮用;也可以选择水煮5-10分钟。供1人饮用,每天1次。注解:此茶饮脱胎于清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其中桑叶性寒、味甘,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解郁的功效。菊花性微寒、味辛甘苦,可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的作用。桑叶、菊花相须为用,在秋季防治风燥感冒中每每做为主
3、药,功不可没。加之薄荷清热利咽。陈皮理气、健脾、化痰。共同起到健脾益肺,清解风燥之邪,预防感冒的作用。2 .阴虚体质调养方三参润肺汤阴虚体质人群,在秋冬天气影响下,更易感觉口干舌燥、眼睛干涩、心烦不眠、大便偏干甚至颗粒样,或易生虚火,皮肤长痒疹、座疮,或体虚易感冒,但虚不受补。材料:太子参、沙参各30克,玄参15克,水鸭半只,陈皮、生姜、花生油、食盐适量。做法:把材料洗净,水鸭斩件焯水后,生姜起锅爆炒一下。向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加入上述材料,慢火煮1小时,调味即可。可供3-5人饮用,每周1-2次。注解:玄参又名元参,本草备要载:(性)苦咸微寒,(能)益精明目,利咽喉,通二便,因能补机体阴液而
4、能治便秘、咽干口燥;太子参,能补气生津,药性平稳而适合病人长期服用;沙参,补肝肺之阴而去虚火。水鸭经生姜、油锅炒制,寒性大减。本汤方有效缓解咽干鼻燥,干咳无痰,便秘,皮肤干燥等不适,通过补气养阴改善症状,增强体质。注意事项:风寒所引起的咳嗽、咽喉不适与便澹者不宜。3 .气虚体质调养方五指毛桃红枣炖排骨平素体质偏虚人群,易出现疲倦乏力、气短、汗多、怕风和易感冒,或有皮肤干燥,或进补或食煎炸之品易上火。材料:五指毛桃IOO克,玉竹30克,红枣6个(去核),排骨350克,生姜、食盐适量。做法:排骨斩件,洗净焯水。锅内加水煮沸,放入所有食材,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煲1.5小时,调味即可。可供3人饮用,每周1
5、-2次。注解:五指毛桃性微温、味甘,能健脾化湿、行气化痰、舒筋活络,素有南茜之美誉。搭配补中益气、润心肺的玉竹,和中补血的红枣,温中的生姜,气血双补防外感。注意事项:湿热体质人群不宜。(二)疾病期症状缓解食疗方。1风寒感冒,恶寒鼻塞陈皮普洱姜母茶材料:新会陈皮1瓣,普洱茶3克,姜母茶1块(或生姜3-5片加适量红糖)。做法:热水冲泡后饮用;也可以选择水煮5-10分钟。供1人饮用。注解:姜母茶是用红糖(或黑糖)和老姜熬煮而成,不仅可以预防感冒、温经养血,还有美肤的作用;加上新会陈皮(最好选10年左右的),既可增强其原有功效,又有助于理气调中、燥湿化痰;再搭配带有天然陈香韵味的普洱茶,整个茶饮闻起来
6、沁人心脾,还有健牌开胃、养血祛寒的作用。适合感冒初期,出现身重乏力、鼻塞流涕,又见胃口不佳、口淡,或恶寒、手足冰凉的人群饮用。注意事项:湿热体质或风热感冒者不宜。2 .风热感冒,咳嗽咯痰雪梨苹果罗汉果汤材料:苹果1个,雪梨1个,罗汉果10克,生姜三片去皮。做法:苹果、雪梨洗净去芯切块,与罗汉果、陈皮一起加适量清水,大火烧开后小火熬煮1个小时即可。供1人饮用。注解:雪梨味甘酸、性凉,可清肺化痰、生津止渴。苹果味甘酸、性平,有益胃生津的作用。罗汉果搭配生姜开宣肺气、解表化饮。适合风热感冒咳嗽咯痰时辅助食疗。3 .风寒咳嗽鲜姜萝卜杏仁饮材料:白萝卜250克,生姜15克,北杏仁5克、南杏仁5克。做法:
7、将白萝卜和生姜洗干净、切碎,加入南北杏,用料理机榨汁,供1人饮用。注解:本方为普济方鲜姜萝卜汁加味而成。生姜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功效散寒解表,温肺化饮,温胃止呕,适用于风寒感冒。白萝卜味辛甘,性凉,入肺、胃经,功善下气化痰,生食为佳。随息居饮食谱云其可治咳嗽失音,咽喉诸病。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南北杏同用,既取北杏的药性,也取南杏的甜味。全方可用于风寒感冒初期,咽痒咳嗽有痰,咽喉不利的症状。4 .阴虚燥咳麦冬雪梨清汤材料:麦冬15克,雪梨1-2个,南杏10克,鲜无花果(或干)2-3个。做法:材料洗净,雪梨切块,向锅内放入适量清水煮沸,加入上述材料,慢火煮30分钟,调味即可。注解:麦
8、冬性微寒味甘淡,归心、肺、胃经,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的功效。雪梨性凉味甘,具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作用,因其鲜嫩多汁、酸甜适口,故有天然矿泉水之称。无花果清甜可口,杏仁润肺止咳,对于偏于阴虚津亏、久咳不愈人群尤其适合,也推荐长期抽烟的人士保健食用。此汤既可素食,或加瘦肉同煮。二、中医外治法(-)中药沐足疗法(预防感冒或感冒初期适用)。沐足疗法是中医常用的外治法之一,配伍合适的药材,平日可预防感冒,感冒初期也可使用此方法,对症状缓解有所裨益。取艾叶5克、肉桂3克、桑叶5克、菊花5克、荆芥5克,沸水浸泡15分钟后放冷或加入适量冷水,调节至适宜水温(40-45。将双足浸入,药液没过脚踝,浸泡15分
9、钟或泡至前额后背微微出汗即可。每天或隔日1次。注意事项:水温并非越热越好,请不要超过45P,防烫伤。饥饿、饱食时均不宜沐足,餐后1小时以上为佳。沐足后建议适量饮用温开水补充水分。忌用人群:1肿瘤、心梗、高血压及精神疾病等重症患者;2 .足部皮肤有破损者;3 .对药液过敏者;4 ,糖尿病足患者。(二)艾灸法(预防感冒、改善体质)。艾灸可固护正气,提升阳气,预防外感疾病历史悠久,尤其适合体虚易感人群,老人、儿童也可应用此法。艾灸神阙、足三里,可培元固本,健脾益气,缓解疲劳。1.神阙定位方法:正当脐中。艾灸方法:手持艾条于穴位上方8-10厘米,温和灸15-20分钟,微微出汗为宜。定位方法:足三里在小
10、腿前外侧,犊鼻(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犊鼻与解溪连线上。艾灸方法:手持艾条距离穴位8-10厘米,温和灸15-20分钟,微微出汗为宜。(三)中药热敷法(风寒感冒)。中药热敷法可温经散寒,有效缓解风寒感冒鼻塞、流清涕的症状,且可一次热敷多个穴位,体感舒适。将吴茱萸30克、小茴香30克、莱熊子30克,与海盐500克炒热装布袋,热敷于大椎、风门、肺俞穴位之上,每次15-20分钟,每日1-2次。1 .大椎定位: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取穴:取俯卧位或坐位,低头,可见颈背部交界处椎骨有一高突处,即是第7颈椎,其棘突下凹陷处即为此穴。2 .风门定位: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取穴:确定大椎穴位置后,往
11、下推2个椎骨(即第2胸椎),从其棘突下缘旁开2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定位: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取穴:确定大椎穴位置后,往下推3个椎骨(即第3胸椎),从其棘突下缘旁开2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注意事项:风热感冒不用此方法。(四)刮痛疗法(风热感冒)。刮痛疗法以中医经络十二皮部理论为指导,刮拭相应部位,可泻热解表的作用,适用于感冒、发热、咽痛等症状的缓解。刮拭部位:颈后风池穴、风府穴至大椎穴,背部沿督脉、华佗夹脊穴、膀胱经依次刮拭。刮拭方法:先于刮痛部位涂抹适量刮痛油或活络油。手持刮板,沿从上到下的方向进行刮拭。刮板与皮肤保持45-60。进行刮痛。酸痛、出痛部位重点刮拭。每次I
12、o-15分钟。刮痛后适量饮用温水,刮痛部位避免受凉,刮痛4小时后方可洗澡。三、生活方式调养(-)保证充足睡眠,睡前宜安静平和,上床后少做与睡眠无关的事。(二)秋冬季天气干燥,饮食上少食油腻、煎炸、烧烤、辛辣食物,清淡饮食,适当增加饮水量。(三)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尽量保证每天能自然排解大便。(四)保持每日适当活动。年轻人可进行跳绳、原地高抬腿跳、哑铃锻炼等;行动不便者也应适当活动手脚老年人在居室中可进行深呼吸、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保健功法锻炼,以身上有微微温热感或微微汗出为佳。(五)保持情绪舒畅。秋冬季适合户外出游、登高望远、开阔心胸;或与家人朋友相聚倾谈、唱歌、聆听音乐等方式,预防悲秋的低落情绪,保持情绪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