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docx(1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全面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现将个人心得体会如下:总体上看,会议的基调积极,从对当前形势研判、明年工作目标、政策基调、工作方法论等层面都释放了积极的信号,有利于增强和夯实明年经济持续回升的动力。政策基调尤其强调政策效率效果,增强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都强调效果,避免非经济政策对经济政策的冲击,避免合成谬误,将我国的政策空间发挥出更好的效果。继续强调改革对促进经济动能的重要作用,强调谋划新一轮财政体制改革,分税制改革即将迎来三十周年,未来政府与市
2、场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将有新的进展,从根本上解决当前财政形势紧平衡和债务持续增加的问题。一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延续了12月8日政治局会议的重大判断和政策取向,例如“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等。另一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形势判断和工作部署等方面增添了许多新内容,例如“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
3、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注意把握和处理好速度与质量、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发展与安全的关系”。风险提示:外部冲击超预期、房地产市场低迷超预期解读一、总体形势判断:回升向好,但面临内外部一系列困难挑战会议充分肯定了“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极为不易,是“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才实现的。从经济运行看,2023年我国经济运行是一波三折的恢复,总体处于疫后恢复态势
4、,在服务业持续恢复的带动下实现了一季度开门红、二季度下行压力加大、三季度持续回升,完成全年目标是大概率事件。对下阶段经济形势判断,会议认为需要克服内外部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内部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面临“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宏观总需求不足、微观主体信心不振是当前拖累经济恢复步伐的关键因素;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则进一步加剧物价低迷,影响企业营收和利润、居民就业和薪资,导致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背离;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凸显,对经济恢复造成负面冲击。同时,海外地缘政治冲突走向、发达经济体衰退风险
5、与货币政策变化、美国大选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全球贸易体系和产业链体系重构等将通过贸易、资本流动、情绪、金融市场等渠道对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形成扰动。会议特别强调,“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增强信心和底气。”信心比黄金更重要,2024年是疫后的第二年,疤痕效应逐渐消退,扩大总需求、放松供给约束、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激发地方政府活力,稳住房地产这个牛鼻子,中国有可能实现5%左右的经济增速。二、总体政策取向: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
6、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会议对明年经济和政策的总基调偏积极,进一步阐释了稳和进的关系,即“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和“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有利于推动明年经济向好,夯实恢复的基础。稳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是进的前提,而稳定经济环境的取得也需要积极进取的政策支撑,比如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继续发力并优化的房地产政策等。明年预计能实现5%左右的经济增速,主要动能将是服务业、高端制造和基建投资。进的政策促进稳的形势和稳的预期。同时,要坚持稳中求进,调整政策
7、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做好新旧动能接续,防止发生处置风险的风险。“先立后破”对于新旧动能转换期的中国经济而言尤为重要。我国长期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摸着石头过河”以及“渐进试点”等做法就是先立后破的方式。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过这个表达:“必须坚持稳中求进,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坚持系统观念。”2023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够未立先破”“实现双碳目标,必须立足国情,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不能脱离
8、实际、急于求成,搞运动式降碳、踩急刹车,J政策基调的积极还突出表现在对经济发展的重视上,会议强调要“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保障,就难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加快经济恢复步伐、呵护经济行稳致远。三、更加注重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在政策效果评价上注重有效性,增强获得感,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
9、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今年以来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出现明显背离,微观感受不及宏观数据,反映出微观主体预期不稳、信心不振,将对经济平稳持续恢复形成拖累。第一,微观主体信心不振会导致宏观政策的效果弱化,产生“减税降费陷阱”和“流动性陷阱”。近年来,我国持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是政策效果在边际递减,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政策的空转和低效。第二,信心和预期不足将加大经济收缩和下行压力,导致预期的自我实现。信心和预期不足将导致“预期经济下行-行为收缩-经济表现下行”的循环。第三,信心和预期不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公信力,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因此在制定政策和评价效果方面,会
10、议特别强调了以下几点:其一,“注意把握和处理好速度与质量、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不能因为质量和安全而忽视了速度和发展,不能只关注宏观数据和发展经济而忽视了微观感受和改善民生,相互之间不是对立,而是有机统一。其二,“在政策实施上强化协同联动、放大组合效应,在政策储备上打好提前量、留出冗余度,在政策效果评价上注重有效性、增强获得感。”近年来部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舆论倒逼、政府被动响应”的特征,而且部分政策之间缺乏系统性和统筹谋划,存在碎片化倾向,制约了政策效果的协同发挥。不能让市场等待政策,而应让政策走在市场预期前面,超出市场预期,如此才能打破低迷的市场
11、情绪,调动起微观主体的积极性。其三,“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部分非经济政策的紧缩效应,比如过去部分地区存在的一刀切的环保政策、拉闸限电、部分行业的调整等,客观上导致企业和居民的信心不足。减税降费后,企业仍不敢大幅追加投资、居民不敢提高消费,结果就是减税降费并不能有效地拉动经济增长,减税降费的作用衰减,陷入“减税降费陷阱”。因此,要综合考虑非经济政策对经济的影响,避免其引发供给冲击和打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其四,“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
12、论。”当前经济是结构性恢复而非全面恢复,部分受损群体受到了冲击并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情绪,有必要加以积极正面引导,否则负面情绪相互传染,微观主体信心不足的局面将持续,拖累经济恢复进程。发展和解决问题终归是最重要的。有必要做好提前与市场充分、有效沟通,及时、有力、有效地回应舆论关切,改进宣传方式。经济有亮点也有隐忧,积极回应和应对,才能真正打消公众疑虑。四、扩内需: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正反馈效应会议提出“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中国经济正从外需驱动转向内需驱动、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经济的驱动力与经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
13、特征和重大国家战略密切相关。2024年仍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主要从两方面发力:一方面,刺激消费需要解决居民消费能力不足和消费意愿不强这两个关键问题,尤其在居民信心不足情况下,对中低收入人群发放现金补贴有利于提高消费能力;通过财政支出结构向医疗、教育和养老等公共消费领域倾斜,有利于解决居民后顾之忧,提高居民消费意愿。中长期来看,要从根本上解决消费不振的问题,则需要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引导中长期消费升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着力。另一方面,扩投资的同时要综合考虑投资的效益,把更多的资金用于支持国家重大战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惠民生补短等领域,而不是盲目上项目、片面追求G
14、DP“量”的增长;无效投资必然导致债务高企,浪费政策空间。具体来看,一是部署推进实施“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工程项目。加快推进量子信息、科技攻关等引领未来发展的重大攻关项目,川藏铁路、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等基础设施领域的世界性标志性工程。二是推动都市圈轨道交通、5G基建、特高压、新能源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落地。三是投向养老、托幼、城市排水排污系统等重要民生补短板领域,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消费和投资是有关联的,有效投资和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都是扩大内需的抓手。投资活动在短期形成经济需求,但在中长期会形成经济供给,优化供给结构,最终服务于消费;而且投资活动中的从业人员的收入将带动消费增长,从而
15、再次带动投资。终端消费需求上升有利于提高制造业投资等,而高质量的投资形成高质量的供给,有利于促进消费的释放。五、积极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财政可持续性;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会议对财政政策的基调与去年底会议基调大致相当,“适度加力、提质增效”总体是积极的,即加力以扩大总需求、防范化解经济社会风险,但同时提出“适度”、“提质增效”“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用好财政空间”,也就是说要根据经济社会需要来实施,不搞大水漫灌,积极的财政仍是高质量发展框架下的积极,避免大幅提高财政风险,让财政更可持续。更重要的是,会议提出了要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
16、这是短期化债、扩大总需求之外更利长远的举措。第一,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调不变,这是由当前经济恢复基础不牢、微观主体信心仍未根本提振的形势决定的。2024年赤字率或有必要突破3%,赤字规模由中央占主导。2023年四季度增发1万亿国债,并提前下达2024年度部分新增地方债额度,有助于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在2024年形成开门红,但需注意政策接续性,避免出现项目资金后继无力的局面。要实事求是面对真实赤字率,避免长期采用的“控赤字+扩专项债”导致赤字规模过小、专项债使用效率偏低的局面。赤字率突破3%可向国际国内传递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信号,有助于提振微观主体信心。同时,考虑到当前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和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的背景下,将由中央政府加杠杆来承担更多支出责任或将资金转移给地方政府使用。第二,“提质增效”是近年来财政政策在加力之外的重要目标,这是由当前财政形势紧平衡决定的。越是收支矛盾加大,越是要提高财政支出绩效,这要求收入端减税降费要从追求数量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