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古籍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确处理古籍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正确处理古籍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要从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古籍工作。古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构筑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就蕴含在汗牛充栋的古籍之中。古籍既是中华民族世界观、价值观、认识论的源泉,也是中国人历史记忆的渊海、知识体系的载体、社会生活的实录。我们要摒弃那种视古籍为“破铜烂铁”、视古籍工作为可有可无的错误观点,深刻认识其重要性。近百年来由于列强入侵,造成一些人的文化自信丧失,反传统文化思潮甚嚣尘上,贻害至今。意见提出:“将古籍工作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注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中的古籍保护传承和转化利用。”通过古籍工作,不仅要继承好、传承好祖先留下的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2、,还要有效利用这份遗产为解中国古籍总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等嘉惠学林的著作,但这些书有的成书较早,有的收录范围有限,这项工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意见指导原则之下,可以开发共享古籍目录检索系统,将其作为社会公共资源,推动古籍的传承、研究和利用。政府、学界、民间力量要互相配合。中华古籍数量庞大,在全世界来说也是独一无二的。但是,还有不少古籍流失海外、流散民间,亟须加大搜访力度,抢救、整理、研究。这就需要政府、学界和民间的配合和协调。大型古籍整理项目需要政府支持。我国历史上有好几次大型古籍整理活动,诸多大型的文献集成都是在政府主导下,学者参与,并借助民间力量完成的。中国历史上有“盛世修书”的优良传统,正是通过这些大型的古籍整理、编纂活动,使中华文化的精华得人有言:“明人刻书而书亡。”说的是明代学风浮躁、校刻不精、随意妄改、混淆是非,造成古籍传承过程中的损害。近年来古籍整理工作中也出现过若干失败的事例,除了整理者自身缺乏必要的学术训练和学术修养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对古籍整理和学术研究的敬畏之情,率意而为,必然出不了精品,反而产出的是垃圾。因此,古籍整理工作需要“坐冷板凳”,精雕细琢,不能急功近利,追求数量而忘了质量。近代四川经学大师廖平有言“易成不能耐久,取巧未必万全“,可谓至理名言。第3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