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2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苏教版科学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1.1给动物分类授课时间:月日【课标学习内容与要求】学习内容内容要求5.2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1 .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2 .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如昆虫、鱼类、鸟类、哺乳类)的共同特征;列举几种我国的珍稀动物。6.2人和动物通过获取其他生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3.举例说出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鲤等接触和感知环境。【教材分析】本课是新教材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的起始课,动物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本课通过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的观察、分类、建模阅读等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可以根据某些特征给动物分类,并逐步将
2、研究聚焦到动物分类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身体结构一一脊椎上。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物园话题入手,学生尝试按一定标准给动物分类,并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分为脊柱动物和无脊椎动物,通过模人的脊椎、做脊椎模型等活动认识脊椎的结构和功能,认识不同动物的脊椎,最后认识我国的一些珍稀动物,激发学生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学情分析】神奇的大自然中存在着无数多姿多彩的动物,学生在低年段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大量有关动物的感性经验,认识了常见的动物并观察其特征,但是对动物的科学分类上还认识不足,本课学生将感受到地球上存在着不同的动物,按照一定的特征进行分类有利于人们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探索。【教学目标】1 .通过给动物进行分类
3、,掌握根据某些特征给动物分类的方法,知道生物学家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2 .通过摸脊椎、做模型、找脊椎等活动,描述脊椎动物的结构和功能。通过找蟾蛛、鱼、鸵鸟、狗、蛇的脊椎,更好地认识不同动物的脊椎,并尝试将动物按是否有脊椎进行分类。3 .通过认识我国的一些珍稀动物,激发学生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并判断这些动物是否都是脊椎动物。【教学重点】学会根据某些特征给动物分类。【教学难点】认识脊椎的结构和功能。【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实验法【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各种动物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学生材料:线轴、圆纸片、棉线、胶带、剪刀【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4、一、导入新课1出示图片,引导思考:(1)你去过动物园吗?你喜欢的动物住在哪个区?(2)如果动物园中的动物没有进行分类,会是什么情况?预设:动物会陷入混乱,食物链顶端动物会吃掉食物链底端的动物。2.引出课题:我们会根据某些特征给动物分类,你知道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进行分类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给动物分类。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贴近的动物园话题入手,尝试给动物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引导学生思考分类的重要性,这里并不强调要以分类学中动物的本质特征为标准,但要强调分类本身的规范性。二、认识脊椎1讲授:生物学家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2 .科技加油站:脊椎动物是指有脊
5、椎的动物,是结构复杂、进化地位最高的一类动物,包括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等。无脊椎动物是指背侧没有脊椎的动物,约占动物总数的95%。3 .活动:摸脊椎。(1)学生同桌两人一组,触摸对方的脊椎,感受脊椎的特点,思考脊椎的作用。学生分享感受。(预设:脊椎是一节一节的,有凸起的形状)设计意图:本环节将学生的经验认知过渡到科学概念的认知上,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学家对动物的分类标准,通过触摸脊椎的活动,切身感受脊椎的形态特征,为下一个体会脊椎作用的环节打下基础。三、制作脊椎模型1 .介绍材料:线轴、圆纸片、棉线、胶带及剪刀。2 .制作步骤:在圆纸片中心位置打孔;相邻线轴之间垫一张圆纸片,用棉线连接起来
6、;拉直棉线,用胶带将两端的线头固定住。3 .制作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利用材料进行制作。4 .试一试:将脊椎模型立在桌面上,让上面的线轴向一侧倾斜。让上面的线轴向不同方向倾斜。5 .提问:脊椎有什么作用?如果脊椎不是一节一节的,而是一整根,那我们的身体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预设:身体不会弯曲和活动。6 .学生总结:通过制作脊椎模型,请同学们总结脊椎的作用。预设:脊椎在支撑身体、保护内脏的同时,还能让身体在一定范围内运动。7 .教师总结:很多动物和人一样,身体里也有脊椎,而且动物脊椎的结构和功能也与人类的相似。但有些动物的脊椎包含长长的颈椎和尾椎。脊椎对于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主要是来保护内脏,促进
7、我们运动的,如果脊椎出现了问题,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所以,平时一定要保护好我们的脊椎。8 .出示图片:找一找科学书p4页这些动物(蟾蛛、鱼、鸵鸟、狗、蛇)的脊椎,用彩色笔描出这些动物的脊椎。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制作脊椎模型,感知脊椎的存在,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脊椎的结构和功能,突破本课的难点。通过找动物的脊椎活动,认识不同动物脊椎也有所不同。四、拓展延伸1观看视频:濒危动物。9 .分析视频中的动物类别。预设:猴子、大熊猫和朱鹘是脊椎动物。10 教师总结: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生物种类多样,同时也有很多濒危动物。我们要有保护动物的意识,并与动物和谐相处。设计意图:带领学生了解我国的稀有濒危动
8、物,体会我国丰富的动物资源,意识到要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五、课堂总结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动物园,尝试了按一定标准给动物分类,知道了科学家们会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动物分为脊柱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同时,我们通过模人的脊椎、做脊椎模型等活动认识了脊椎的结构和功能,认识不同动物的脊椎,最后认识我国的一些珍稀动物,知道了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保护珍稀动物。六、习题巩固(一)填空题1 .生物学家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分为和两大类。2 .我国闻名世界的珍稀动物有扬子鳄、东北虎等。(二)选择题,把正确的序号填写在括号内。1 .下列动物属于脊椎动物的一组是()。A.家蚕和家鸽B.蛇和兔子C.青蛙和对虾2
9、 .如果把蝗虫、蚯蚓和蝴蝶分为一类,把袋鼠、啄木鸟和狗分为一类,它的分类依据是()。A.陆生和水生B.有腿和无腿C.有脊椎和无脊椎【板书设计】1.给动物分类给动物分类P脊椎动物J有无脊椎U/1-无脊椎动物:支撑、负重、减震、保护和运动等苏教版科学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1.2鱼类授课时间:月日【课标学习内容与要求】学习内容内容要求5.2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1.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如鱼类共同特征;列举几种我国的珍稀动物。6.2人和动物通过获取其他生物的养分来维持生存。2.举例说出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鲤等接触和感知环境。【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
10、的第二课,学生在生活中很多场景都可以看到鱼的身影,对于鱼类有常识性的认知。然而对于鱼类的共同特征、鱼鳍与鱼鲤的作用等缺乏深入细致的了解。为此本课首先通过展示鱼类的视频图片,引导学生交流分析、归纳鱼类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形成较全面系统地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分析活动对鱼鳍、鱼鲤结构与作用展开探究,学会思考生物身体结构和生活方式、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赏析我国的珍贵鱼类资源,激发对鱼类研究的兴趣,养成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意识。【学情分析】鱼类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能够见到的生物,学生非常熟悉鱼儿游动的画面,但是鱼如何协调有序完成这一过程却不太清楚,教师可以顺势激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在观察过程中,学
11、生会注意到观察鱼的外部形态,鱼口的开闭,但是常常忽略鲤的作用,对于鱼是如何进行呼吸的不明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应用直观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点,养成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教学目标】1 .通过观看视频和交流讨论,能初步归纳概括鱼类的共同特征,科学的掌握识别鱼类的方法。2 .通过观察研究鱼类在水中游动情况,认识鱼鳍结构特点与作用。3 .通过观察研究鱼类在水中呼吸后,水进出鱼身体的情况,认识鱼鲤的作用。【教学重点】归纳概括鱼类的共同特征。联系生存环境、呼吸方式、运动方式。【教学难点】通过观察鱼的游动与呼吸,认识鱼鳍与鱼鲤的作用。【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各
12、种鱼类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播放视频:各种各样的鱼,在水中生活着这样一种精灵,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吧。2,揭示课题:它们是动物界中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动物,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鱼类。设计意图:通过鱼的视频导入,让学生能在轻松的话题讨论下进行鱼类话题的科学学习,使学生在头脑中有丰富的关于鱼的感性认识。二、探究鱼类的共同特征1 .提问:动物学家们根据什么把这些形态各异的鱼同归一类呢?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呢?预设:因为它们都有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有鳞、身体呈流线型,是脊椎动物。2 .小组活动:观察鳏鱼、黑鱼、花鲤鱼、鲫鱼、海鳗、鲸鱼、河触、等更多鱼类的图片,总结
13、鱼类的共同特征。提示可以从外形特征、取食方式、运动方式等角度思考。3 .小组分享,讨论结果。4 .教师小结:鱼类是在水中生活、用鳏呼吸、用鳍运动、以颌取食的变温脊椎动物。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前期认知的基础上,交流分享自主概括总结鱼类的共同特征,同时观察各种各样的鱼类图片,学生能够从事实出发,归纳总结出共同特征,体现从客观现象总结归纳的科学精神。三、研究鱼鳍的作用1过渡:为了更清楚地了解鱼类,我们先来研究鱼类在水中的运动方式。该怎样来研究呢?预设:观察分析鱼在水中的运动。2 .出示鲤鱼鱼鳍图片,认识胸鳍与尾鳍。鱼在游动时鱼鳍是怎样动的?起到什么作用?3 .预设:胸鳍上下扑动,尾鳍左右摆动。胸鳍在
14、运动时起到转向作用,尾鳍在运动时起到前进的作用。4 .出示视频鱼在水中游动5 .教师总结:鱼游动时,前进时尾鳍在动,拐弯时胸鳍在动。鱼鳍使鱼在水中自由游动。设计意图:学生在认识胸鳍与尾鳍后,通过观察鱼在水中游动鱼鳍的运动方式,发现胸鳍与尾鳍的运动方式,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鱼鳍的作用,突破教学难点。四、认识鱼鲤的作用1鱼类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游动,除了依靠鱼鳍外,还需要什么?预设:鱼鲤。6 .猜想:鱼鲤的作用是什么?预设:使鱼在水中自由呼吸。7 .该如何证明你的猜想呢?请你设计实验方案,说明你是如何证明鱼鲤的作用。提示:鱼类的呼吸也需要氧气,而氧气可溶于水。8 .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并进行讨论、
15、交流。9 .出示视频鱼类在水中呼吸: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观察分析。10 教师总结:鱼用鲤呼吸。水流由口进入、经过鲤后流出的过程中进行气体(二氧化碳、氧气)交换,从而完成呼吸。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学生能够自主思考鱼鳏与鱼呼吸的关系。结合最终事实思考实验方案的不足之处。强化学生基于事实推理的科学能力,突破教学难点。五、拓展延伸1观看视频:中华鳍,中华解有什么特点?2.中华鲍是我国独有淡水鱼,有水中“活化石”之称。近年来数量急剧减少,濒临灭绝。是什么原因导致它的数量稀少。请你展开调查。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切体会到鱼与人类的和谐关系及保护鱼的重要意义。对学生进行爱护鱼类、保护鱼类的情感教育,激发学生把这种情感付诸于实际行动中。五、课堂总结今天我们一起从生活中常见的鱼类入手研究,找到了鱼类的共同外形特征,也认识了海鳗、鳏、河豚等特殊的鱼类。同时,我们通过观察鱼类游动时鱼鳍的形态等活动认识了鱼鳍的结构和功能,知道它与鱼类身体平衡稳定及运动息息相关,并且还通过实验认识了鱼腮为何可以作为鱼的呼吸器官。最后认识我国独有淡水鱼一一中华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