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的若干问题及改进路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的若干问题及改进路径.docx(1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的若干问题及改进路径孟子敏?李莉摘要:在当前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教学理念“低浅化” “简单化”的偏向、教学内容“狭隘化” “宽泛化”的偏差、教学方式与方法“生硬化”“单向化”的倾向以及教学效果评价“单方化,,“单维化”的偏颇,亟须从提升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教育教学理念、助力教师正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内容开发、推动教师创新课程思政“教”与“学”的方式方法、促使教师完善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多路径并举加以改进,以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关键词: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偏向;偏差;改进路径课程思政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
2、要内容。课程作为课程思政的基本载体,涵盖思政课程、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三类,其中,专业课程所占学分和课时的数量最大,对学生的影响也最深1。随着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的持续推进,所有课程都应秉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所有课程都要发挥育人作用已逐渐成为高校教育管理者及任课教师的普遍共识。然而,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不主动、不积极的现象。调查了解发现,究其因,虽然仍存在着教师在思想认识上的“不想”,但更多地则是在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上的“不能”,或者说,多数教师已经由过去的“不想”转变为对“不能”的困扰。因此,仍需要继续深入探讨和解决这些微观实施操作层面存在的关键问题,全力提升专业
3、课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和水平。、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偏向与偏差教育部于2022年5月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虽然为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基本规范,全面界定了课程思政的内涵、意义、目标、主线、重点、体系、方式及保障等问题。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若干偏向、偏差或偏颇,成为影响和制约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1 .教学理念“低浅化”“简单化”的偏向教学理念指导着教学实践。专业课课程思政也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其教学实践必然受到教师所秉持的理念、观念、思想所制约和影响。
4、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内涵已很清晰,简言之,就是在所有专业课课程教学中都要有机融入育人元素,以“课程承载思政”,将“思政寓于课程” 2。然而,在教学理念层面,部分教师对于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认识尚不够清晰、深入,在实践中存在着两种不同层次的认知偏向:第一种是“低浅化”,即仅仅从服从行政指向的角度被动接受课程思政,认为课程思政只是一项工作任务,而未能深刻理解其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的价值意蕴;第二种则是“简单化”,是指虽然认识到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但仅仅将其理解卷一类特殊的、独立的教育思想,而并未深入思考课程思政与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之间的内在关联。事实上,“课程思政”本身首先是一种育人理念,是关于对高校人才培
5、养工作的理性认识、价值选择和理想追求的哲学观点。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在于以育人作为最终目标,实现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结合与辩证统一。它要求各类课程需充分挖掘和运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并且要求各类课程的“隐性教育”与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同向同行,实现协同效应。同时,“课程思政”不仅是一种育人理念,而且是一种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课程思政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是在充分尊重高等教育规律、深刻把握高等教育本质和使命的基础上提出的3。课程思政的本质目标在于通过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最终解决“培养什么人
6、、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其本身就是对教育价值本原、教育存在意义的溯源与回归,是对教育规律的遵循4。从宏观到微观,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可以有三个层面的诠释维度:在宏观层面,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观,是基于育人与育才相结合的、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下的教育观念;在中观层面,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是以课程为载体,实现教学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在微观层面,课程思政则是一种教学方法论,是实现育人与育才的活动、过程与方法。2 .教学内容“狭隘化”“宽泛化”的偏差教学内容决定着课程的内涵、价值与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效果。课程思政的关键就在于充分用好课堂教学主
7、渠道,将思想政治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所以,教师对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运用,极大影响着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对思政元素内容的把握方面,部分教师尚存在两种相反的认知偏差:一种是过于“狭隘化”,即仅仅从政治教育的意义上理解课程思政,狭隘地认为课程思政只是高校在意识形态领域为维护国家政治安全而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5,而缺乏对课程思政丰富内涵和价值意蕴的全面领悟;另一种却是过于“宽泛化”,将任意内容随心所欲往里装,而缺乏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逻辑思考和系统把握。这样的“两极化”偏差会干扰甚至误导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把握,亟须在实践中予以纠正。诚然,高等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构成,必然具有政治
8、属性;高校作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必然具有政治要求。对此,我国高等教育和高校教师必须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保持清醒认识,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出发,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尤其是面对当前百年未有的大变局,高等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并从教育实践中巩固、发展党和国家的事业。但是,“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并不仅仅包括政治教育,同时也包括理论传播、思想引领、价值观导向、精神塑造以及道德伦理教育等。理论传播就是有意识地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引领即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培养人民至上、爱国主义、家国情
9、怀以及社会责任感;价值观导向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精神塑造即塑造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及人文精神;道德伦理教育即提升个人道德品质修养和职业道德规范素养的教育。在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中,若能将以上“思政”的内容分系统、有逻辑地融入专业教学中,不仅能够“润物无声”地塑造德才兼备的人才,也会“水到渠成”地起到政治教育的作用。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政治观念、理想信念、国家认同及家国情怀,从而最终加深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
10、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深刻认识。3 .教学方式与方法“生硬化” “单向化”的倾向教学方式与方法影响着教学效果,适切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助推剂”。课程思政的要旨在于以隐性教育的方式,将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教师巧妙运用适切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才能如“春风化雨”“化盐于水”般地实现育人与育才的有机融合。然而,在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方面,仍然存在“生硬化”和“单向化”两种惯性倾向:“生硬化”体现为“硬性嵌入”,“单向化”是指“单向灌输”。这种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状态,无论是理论讲授,还是结合举例说明,都难以使课程思政教学真正打动人心、触
11、及学生心灵。一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更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对学生“学”的作用时有忽略。然而,“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学”与“教”同等重要。而且,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虽然是主导,但学生才是主体。为此,要切实提高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关注教与学的教学互动过程。只有在接触、反思、分享的过程中,教育内容才能在师生之间顺畅传递,并在互动过程中将教师精心遴选的教学内容润物无声地融入学生的心智发展中。在“教”与“学”的互动中,要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特别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观念、心理和行为,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与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
12、堂的“主角”。要从学生的内心诉求和思想困惑出发,以学生关注的焦点或热点问题为切入点,抓住关键、因势利导,真正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因此,教师要钻研如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来引发和促进这种“互动”,既不能生硬接入,也不能单向灌输,而是采用有机融合、双向互动的教学方式,并辅之以适配的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最终达成师生在思想层面上的触碰与共鸣。4 .教学效果评价“单方化”“单维化”的偏颇教学效果评价有助于保障和提升教学效果。教学效果评价对于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从来不会被否认,但效果评价却常常成为教学的薄弱环节,并具有一定的难度。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升同样有赖于教学效果评价。而且,课程
13、思政作为“隐性教育”,相较于一般课程而言,其教学效果评价的难度有所增加。实际上,目前关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确实均相对滞后,总体而言,一方面,依然存在着重“建设”、轻“评价”的现象;另一方面,虽然认识到评价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进行精准评价仍难以突破。具体到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中,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的偏颇:一是评价对象和内容的“单方化”,即更多地考核学生对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学”的效果,而忽视了对教师“教”的效果的评价;二是评价指标和方案的“单维化”,表现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指标较为单一,评价方案更重视结果而非过程,在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方面仍需探索。逻辑上,对应于
14、课程的“教”与“学”,教学效果和质量也应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一是教师“教”的效果与质量,二是学生“学”的效果与质量。因此,在评价对象上,既要评价学生的“学”,更要评价教师的“教”,双方均要作为评价对象,缺一不可、不可偏颇。特别是,不能忽视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因为课程思政的关键在教师,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态度、能力和水平。只有确保教师“教”的质量达到一定水准,才能要求学生“学”的质量稳步提高。与此同时,在评价内容上,既要评价学生对于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学习效果,也要评价教师在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教育效果,甚至,可以由评价“学”为主向评价“教”为主转变6。因为“教”和“育”的质量才应是
15、评价的主要内容,而对于“学”和“得”的评价,除其本身具有意义之外,另一重意义在于发现“教”和“育”的不足,从而不断改进“教”和育的质量。另外,在构建评价体系上,对应于“教”与“学”两方面,均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案体系。摒弃单一的评价指标,探索评价课程思政学习和教学效果的多元化指标体系。纠正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估方案,建立动态性、过程性的评价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方案体系。二、改进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的若干路径1 .提升教师在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教育教学理念课程思政作为一种立意高远的教育教学理念,其与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与理念不是割裂的、分离的,而恰好是协调一致和相辅相成的。在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与高等教育价值理念之间的必然和应然关系,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站在更高层面认识和理解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和价值意蕴。首先,课程思政要关注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主张“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彝展”,因而,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