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招生中的“唯”分数与“唯分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学校招生中的“唯”分数与“唯分数”.docx(1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高等学校招生中的“唯”分数与“唯分数”2022年9月4日,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把“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置于考试招生存在问题的首位。但遗憾的是,这并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l2022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2。关于克服、破除“唯分数”的相关学术研究陆续出现。3克服教育领域的“唯分数”顽瘴痼疾,涵盖了针对考试招生的“唯分数论”弊端。高等学校招生“唯”分数,是“唯分数”顽瘴痼疾在高等学校招生中的具体表现,是特定时期内囿于条件局限
2、的无奈之举。两者关系密切,但不能等同视之。如果理论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在该问题上差之毫厘,就可能导致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实践失之千里。破除高等学校招生中的“唯分数”弊端,消解“唯”分数局限,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均具有重要意义。一、高等学校招生“唯”分数与高中教育“唯分数”竞争性高等学校依据分数选择生源是国际通例,区别只是分数的来源及分数作用的边界。但是,依据分数评价教育并非国际通例。教育评价“唯分数”是造成教育教学工作扭曲、异化的重要原因,这在我国高中教育阶段体现得尤为明显。高等学校招生“唯”分数则是在特定环境中的次优选择。(一)正确理解高等学校招生中的“唯”分数考试的结果形成分数,常见的分数有
3、原始分数和导出分数。原始分数一般呈现为百分制分数,导出分数主要呈现为百分等级、标准分数。高中教育阶段的学校考试一般采用原始分数,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除海南省采用标准分数外,其余省份均采用原始分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的等级分数以及在此基础上转换出来的分数属于导出分数,而学校考试、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等级分数在性质上则更接近原始分数。长期以来,高等学校招生只把高考分数作为招生依据,其他的评价结果若要成为招生依据均须换算成可以与之相加的分数。自主招生,是根据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高等学校组织的笔试面试以及获奖、竞赛、自述材料、推荐材料等做出降分录取决定,在一定意义上,相当于把这些
4、评价结果转换成分数作为招生依据。“三位一体”招生,则是把这些评价结果直接转换为分数,在总分中占一定比例,在功用上也相当于高考分数。自主招生、“三位一体”招生的各种招生依据虽以分数形式呈现,但人们并不认为是“唯”分数招生。高等学校招生“唯”分数,是指高等学校招生唯大规模考试分数进行录取,没有把其他的评价结果作为招生依据。国际上,通过综合评价招生也重视大规模考试分数,但亦非“唯”分数招生。除了破格录取、注册入学等招生方式,凡通过考评方式竞争入学机会都会依赖分数。换言之,高等学校招生只要存在竞争,就需要进行比较,分数则是一个易于比较的尺度。大规模考试分数的基本功能是比较。学校考试分数的基本功能是评价
5、,比较则是其派生功能。学界与舆论界反对高等学校招生“唯”分数,这个分数在过去特指高考分数;在新一轮改革中特指高考分数与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分数。高等学校招生要克服“唯”分数,可以先从两个维度入手。首先,高等学校招生所“唯”之分数的范围需要扩大,按照分类考试理念把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分数纳入,作为高职高专、应用型高等学校甚至教学研究型大学与研究教学型大学部分专业的招生依据。其次,部分高等学校、部分专业的部分或者全部招生计划,由于招生的特殊性需要坚决克服“唯”分数,结合其他定量手段、定性手段综合评价来完成招生。然而,限于种种条件,“唯”分数在短期内还是我国高等学校招生的一个重要方式。(二)高等
6、学校招生“唯”分数并非导致高中教育“唯分数”的充分条件从根本意义上说,教育评价是对人的评价,因此,是一种复杂的评价。“唯分数”导致了教育评价的简单化、片面化、绝对化,坚决克服“唯分数”评价体系,才能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让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转变教育评价体系,关系教育目标的达成,关系党的教育方针的落实,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系中国梦的最终实现。人们反对高等学校招生“唯”分数,诟病其见分不见人、分数地位过于强势、扭曲了教育评价体系。但我们需要把高等学校招生中的“唯”分数与教育领域中亟须坚决克服的“唯分数”区分开来,澄清高等学校招生“唯”分数异化为扭曲的教育评价体系指挥棒的作用机制。可以说,
7、如果没有高等学校招生“唯”分数,就没有高中教育“唯分数”。但是,高等学校招生“唯”分数只是导致高中教育“唯分数”困局的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功利化的教育价值观才是其背后的罪魁祸首。分数只是教育评价的一个工具而不是教育教学的目标,更不是凌驾于教育教学目标之上的超级目标。分数异化为高中教育教学的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超级目标,主要原因是分数的评价功能淡化而比较功能强化,依据分数分配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又是未来社会资源分配的重要影响因素。于是,分数对教育结果以偏概全的评价与社会资源分配对学历、“学校历”过度依赖的畸形结合,使得“唯分数”的教育评价体系扭曲了教育教学的目的。过度功利化的价值观与强势利益
8、主体的积极推动架起了高等学校招生“唯”分数与高中教育“唯分数”的桥梁。高中教育涉及的主要利益主体均被分数“俘获”以至于最终形成了 “唯分数”同盟:高分生源集聚、超级中学崛起,甚至高中许以重金招揽、高分学生投机寻租两者共谋取利。高中教育“唯分数”最根本的推动力,是地方政府、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错误的政绩观。4地方政府评价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学校“唯升学”,高等学校招生“唯”分数自然而然地使教育评价标准从“唯升学”转换为“唯分数”。相应地,学校评价教师“唯分数”,教师评价学生“唯分数”。若没有这种自上而下的压力传导,学校与教师不会整体陷入“唯分数”马首是瞻的困局。分数是一个客观存在,若要使分
9、数真正变成左右教育评价方向的指挥棒,离不开利益主体尤其是强势利益主体的主观认识与积极推动。二、克服“唯分数”: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当务之急“唯分数”这一顽瘴痼疾在高中教育教学领域影响深重,在高等学校招生领域同样影响深重。需要注意的是,高等学校招生“唯分数”与高等学校招生“唯”分数并不是一回事。若把两者混为一谈,则必将模糊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重点。(一)“唯分数”导致高等学校招生“唯”分数现象泛滥高等学校招生“唯”分数指的是,高等学校招生把分数(特指大规模考试分数)作为唯一依据,是针对招生工作实践操作层面而言,着眼点是招生工作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而不是价值取向是否最优。高等学校招生“唯分数”指的
10、是,要求高等学校招生必须把分数(特指大规模考试分数)作为唯一依据,是针对招生工作的价值取向而言,着眼点是必须保证高等学校招生依据刚性、可比的分数所体现的公平性。人们对“唯”分数的坚守催生了 “唯分数”;反过来,“唯分数”为高等学校招生“唯”分数马首是瞻的做法提供了理论保护。高等学校招生“唯”分数,在短期内还是我国高等学校招生的一个重要方式,但在价值层面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高等学校招生“唯”分数在一定意义上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无奈之举。新一轮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就是要不断创造条件,逐步破解高等学校招生“唯”分数的困局。高等学校招生“唯分数”作为一种价值取向,不仅使高等学校招生“唯”分数现象泛滥,也
11、阻碍了高等学校招生依据多元化的积极探索,更会让破格录取、注册入学失去价值依据与改革空间。所以,高等学校招生“唯”分数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但是严重阻碍着新一轮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推进的“唯分数”则是必须彻底克服。(二)高等学校招生“唯分数”的生存土壤高等学校招生中的“唯分数”顽瘴痼疾有其特定的生存土壤。第一,在诚信制度缺失的现实条件下,人们尤其是那些处在社会底层、原本最需要得到政策照顾的群体却对公权力存在一种不信任感。5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事实判断”直接构筑了社会认可度最高的公平底线,分数成为获取公平入学的决定性依据。于是,“唯分数”直接催生了高等学校招生狭隘的“唯”分数。甚至更为极端的
12、“唯”总分做法,好比“把人的身高和体重指标求和比高低” 6,明显违背测量学基本原理。第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地域辽阔且差异极大,学生所学的课程、所能参与的活动、所能展现的才艺,在城乡间、区域间的差距限制了统一纸笔测试之外多种测试的条件,7自然就限制了比较不同来源测试结果的公平性与科学性。此外,考生的升学竞争无比激烈,高等学校的生源竞争同样激烈,而相比较,高等学校现行办法招生的成本低、争议少。8所以,高等学校主动打破“唯分数”的动力不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唯分数”的支持者。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公平竞争、测试技术瓶颈及改革动力问题,高等学校招生“唯分数”仍会大行其道。三、彻底克服高等学校招生“
13、唯分数”极具挑战性高等学校招生“唯分数”,反衬了高等学校招生公平竞争所面临的制度文化环境与综合评价体系技术保障的双重缺陷。提升高等学校招生的科学性,同时实现更高层次的招生公平,彻底克服高等学校招生“唯分数”,实现“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改革目标,必须营造公平竞争的制度文化环境,构建科学可行的综合评价体系。(一)营造公平竞争的制度文化环境“不患寡而患不公”是社会大众对高考改革的现实心态。9人们对高等学校招生公平性的追求没有止境,甚至宁愿以牺牲高等学校招生的科学性为代价,以牺牲大多数人的长远发展为代价。换句话说,一个足够科学公平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事关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的整体利益与长
14、期利益。但是,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存在的冲突却让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科学性追求在“唯分数”公平观面前放慢了步伐甚至止步不前。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陷入困局,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外部的制度文化环境。一定时期内起支配作用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社会分配机制带来的贫富分化副作用,使一部分人民群众在经济上处于明显的、相对贫困地位。传统优质用人单位普遍过于依赖甚至滥用学历、“学校历”(即看重学生从哪所学校毕业)的社会用人机制,堵塞了许多人向上社会流动的其他渠道。这些加重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需要一个极端公平的高等学校招生秩序来平衡。追求享受、过度攀比导致了物质至上的社会风气,既消解了精神维度多元化追求的环境支
15、撑,也把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物化了。学历、“学校历”成为追求的目标,真才实学变成可有可无的点缀。凡是竞争激烈的地方总是人情与关系希望介入的地方。10重人情、重面子的文化环境催生出“不论严进宽进都要宽出”的大学文化,大大加重了高等学校招生活动正常进行的外部负担。强势阶层想尽一切办法拿到大学入场券,弱势阶层想尽一切办法维持领取大学入场券的公平竞争秩序。在围绕大学入场券展开的利益博弈中,地方政府、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也卷入其中。只有当社会诚信机制建立健全,可以有效监督评价者的评价行为和评价过程,约束评价者的自由裁量权时,高等学校招生彻底克服“唯分数”才具备现实基础。11围绕着巨大利益进行博弈需要有力的保障机制,仅仅诉诸舆论引导、局限于道德层面的社会诚信机制,是难以有效运行的。必须在持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大框架下,把舆论引导机制与包括奖惩在内的利益制衡机制结合起来,社会诚信机制才能在高等学校招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构建科学可行的综合评价体系综合评价是破解高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