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古诗歌题材:山水田园诗.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1137862 上传时间:2024-12-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理论.古诗歌题材:山水田园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学理论.古诗歌题材:山水田园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学理论.古诗歌题材:山水田园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文学理论.古诗歌题材:山水田园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文学理论.古诗歌题材:山水田园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学理论.古诗歌题材:山水田园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理论.古诗歌题材:山水田园诗.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2023131【文学理论古诗歌题材】山水田园诗【注】明天讲解山水田园诗,现根据中国文学史(袁行霜主编,第三版第二卷)将山水田园诗专题系统整理,以此来探求讲课内容所蕴含的原理。一、山水诗的基本情况1 .出现背景:南朝是中国诗史上诗风转变的重要时期。与魏晋诗人不同,南朝诗人更崇尚声色,追求艺术形式的完善与华美,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他的创作,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2 .山水诗的影响: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

2、风貌。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3 .山水诗的发展:(1)诗经和楚辞的时代:诗中就出现了山水景物,但那往往只是作为生活的衬景或比兴的媒介,而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2)汉末建安时期,曹操的观沧海才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3)西晋左思的招隐诗和郭璞的游仙诗都写到山水的清音和美貌,虽然数量不多,但它们毕竟在客观上为后来的山水诗提供了艺术经验。(4)魏晋,由于社会动乱、政治黑暗,隐逸之风大炽。士大夫阶层大都以山林为乐土,他们往往把自己理想的生活和山水之美结合起来。因此山水描写的成分在诗里就逐渐多了起来

3、。(5)晋宋时代,尤其是南渡之后,江南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土族地主阶层的物质生活条件更加优越,他们大造别墅,在秀美的山水之间过着登临吟啸的悠闲生活。山水诗的产生,与当时盛行的玄学和玄言诗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时的玄学把儒家提倡的“名教”与老庄提倡的“自然”结合在一起,引导土大夫从山水中寻求人生的哲理与趣味。二、谢灵运【诗人状况】谢灵运出身于土族高门,才学出众,本来在政治上很有抱负,但他生活在正是晋宋易代、政局混乱、土族的动荡的时期。宋初刘裕采取压抑在政治政策,谢灵运也由公爵降为侯爵,在政治上一直不得意。故自出任永嘉太守之后,无论是在任还是隐居,他总是纵情山水,肆意遨游:1 .以此举对抗当政,发泄

4、不满。2 .在山水清音之中得到心灵的慰藉。3 .思想也深受慧远(佛教)的影响。【诗作特点】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部分是他任永嘉太守以后所写。1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其主要特点是鲜丽清新。4 .陶渊明是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谢灵运却另辟蹊径,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风。具体说来,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首先是从写意到摹象在谢灵运之前:中国诗歌以写意为主,摹写物象只占从属的地位。陶渊明就是一位写意的能手。他的生活是诗化的,感情也是诗化的,写诗不过是自然的流露。因此他无意于模山范水,只是写与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谢灵运:山姿水态在他的诗中

5、占据了主要的地位,“极貌以写物”(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和“尚巧似”(钟嵯诗品上)成为其主要的艺术追求,因此他的诗歌也就很难达到陶诗那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同时在结构上,谢灵运的山水诗也多是先叙出游,次写见闻,最后谈玄或发感喟,如同一篇篇旅行日记,而又常常拖着一条玄言的尾巴。(2)其次是从启示性到写实性。陶渊明:十分注重言外的效果,发挥语言的启示性,以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去体会那些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陶诗中的物象描写,常采用白描的手法,虽然只是淡淡的几笔,但在平淡的外表下,却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谢灵运:更注重写实性。他充分发挥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

6、。他凭着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受,运用准确的语言,对山水景物作精心细致的刻画,力求真实地再现自然美。因而他笔下的物象,就更多地带有独立性和客观性。谢灵运大力创作山水诗的过程中,为了适应表现新的题材内容和新的审美情趣,出现了“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和“性情渐隐,声色大开”的新特征。这一新的特征乃是伴随着山水诗的发展而出现的创新现象。这新的特征成为“诗运转关”的关键因素,它深深地影响着南朝一代诗风,成为南朝诗风的主流。而且这种诗风对后来盛唐诗风的形成,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三、陶渊明【诗人状况】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潺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个人经历如下

7、:1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在重视门阀的社会里,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土族相比,但又不同于寒门。2 .陶渊明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少年时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3 .陶源明29岁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辞职。后来江州召为主簿,他未就任。4 .辞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此前,他不断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做选择,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要归隐,心情很矛盾。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但心情仍不平静。【思想渊源】1儒家:陶渊明

8、熟谙儒家学说,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仅论语就有37处。他有儒家的入世精神,也像儒家那样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不拘守儒家经典的章句,显得通脱而不拘泥。他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5 .道家:他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在诗文中有70篇用了老庄的典故,共77处之多;魏晋玄学对他也有影响,但他并不沉溺于老庄和玄谈,他是一个很实际的、脚踏实地的人,6 .佛家:陶渊明的诗中偶尔也可见到类似佛教的词语,但他绝非佛教徒,并且与慧远保持着距离。佛教是对人生的一种参悟,陶渊明参悟人生而与佛教暗合的情形是有的,但他是从现实的人生中寻找乐趣,不相信来世,这与佛教迥异。7 .安贫乐道:

9、“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5,崇尚自然: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所谓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诗作内容】田园诗和

10、山水诗往往并称,但这是两类不同的题材。田园诗会写到农村的风景,但其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山水诗则主要是写自然风景,写诗人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往往和行旅联系在一起。陶渊明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1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2 .有的田园诗有的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部分。3 .有些田园诗是他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通过这些诗可以隐约地看到在战乱和灾害之中农村的面貌。【诗作特点】1.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淳的诗味。在他以

11、前,屈原、曹操、曹植、阮籍、陆机等都着重写社会政治的题材,陶渊明则着重写普通民众的普通生活,用家常话写家常事,写得诗意盎然。2,情、景、事、理的浑融。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陶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其中包含着生活的情趣。陶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3 .平淡中见善策,朴素中见绮丽。在平淡中见善策;在朴素中见绮丽。4 .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四、王维王维

12、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真正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诗作特色】1 .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因心境空明,他对自然的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像画家一样,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一是色彩的相衬;一是色彩的相生。2 .佛:王维很早就归心于佛法,精研佛理,受当时流行的北宗禅的影响较大,晚年思想又接近南宗禅。学无生的具体方法是坐禅,即静坐澄心,最大限度地平静思想和情绪,让心体处于近于寂灭的虚空状态。这能使个人内心的纯粹意识转化为直觉状态,如光明自发一般,产生万物一体的

13、洞见慧识和浑然感受,进入物我冥合的“无我”之境。与坐禅的体验相关联,王维多喜欢写独坐时的感悟,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在对山水清晖的描绘中,折射出清幽的禅趣。五、孟浩然孟浩然(689-740),襄阳人,是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一位作家。孟浩然禀性孤高狷洁,虽始终抱有济时用世之志,却又不愿折腰曲从,放弃仕宦而走向山水,以示不同流俗的清高。1 .贴近自己的日常生活:“余”“我”等字样常出现在诗里。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2 .景物描写: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饰的特点,如春晓。3 .水行出游:在乘舟漫游吴越水乡的过程中写了不少山水诗。遇景入咏时,他常从高远处落笔,自寂寞处低回,随意点染的景物与清淡的情思相融,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味无穷的明秀诗境,如宿建德江。4自然平淡:这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尽管他的诗中也有刻画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偶句,但非有意于模山范水,只是一时兴到之语。观其全诗,以气运笔,一气浑成,无雕琢之迹;妙在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