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教学策略:辞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体教学策略:辞赋.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2023120【文体教学策略】辞赋一、“辞赋”教学的基本思路1诵读而感梧辞赋讲求节奏、骈对,有的甚至要求平仄、押韵,很合适诵读。2 .咀嚼而品味精当而凝练,关注辞赋的语言表达,咀嚼其遣词造句的匠心。3 .评说而升华利用辞赋学习解读的各种切入点。二、“辞赋”教学设计:作者以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阿房宫赋为例4 .文本解读(1)关于作者(2)关于作品(3)关于文本(4)学习要点:主题与内容、语言和语法、文中的传世名句、评价与鉴赏。5 .设计一:诵读体味策略(1)目的:通过诵读来引导学生体味、感悟文本主旨、意蕴及文学意象。诵读是在吟咏之中重构作者创作时的情景、氛围、心绪,再现其叙写的心路历程,揣测作
2、者意蕴、表达通过朗读重建的一种再加工、创造的过程。【批注】事实上,很多时候,教师在要求学生诵读时并没有具体的指向,只是单纯地要求学生一遍遍地读,至于读到什么层次、怎么读则很模糊。(2)方法A.疏通文本。对文本的文字作仔细疏通,配以适当的注音。特别是一些多音字或异读字,更要细加考证,力求精准。B.编制脚本。通过一些重音、连读、节奏、音调变化(语音长短等)等符号来标识准备朗读技术或艺术处理的设计,这就是朗读脚本。因而要从头至尾对全文进行通盘考虑,加上一些醒目的标识表达设计思考,如,用“乙”之类符号,表示全文的语音轻重变化趋向、语段或语句之中的轻重变化,用表达音调变化或连读的处理等。特别是语音长短、
3、轻重、连读的处理,对于本文显得尤为重要:这是由本文的辞赋特点决定的。【批注】这是我教书以来从没有想到的,总之要考虑到重音、连读、节奏、音调的变化。C.交流品评。尝试分句、分段直至全文来组织。不仅要从文本语音、语调出发,更要从作者当时的心境、主旨、意蕴出发。6 .设计二:语义补注策略(1)目的:指导学生为本文的精当解读补充一些语义变化注释。(2)方法:A.识别变化:语义变化会通过一些特殊文言语法(语序、词类转用等)来体现。B.解说现象:运用所学文言知识尝试解说经过识别、挑选出来的语句所含有的语法现象。C标识补注:利用教材的空余之处,补充一些原有注释语焉不详或阙如的条目。4设计三:三史比较策略(1
4、)目的:以归去来兮辞为例,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在晋书、宋书、南史三部史书的隐逸传中都作了记载。深化、拓展对其人其文的认识。(2)方法A.查考三史:查得相关内容后,做好抄录、下载或复印,以便下一步编辑处理。B.编辑记说:三传中的记叙作一番比对,删去重复引用的文字。C.比对解读。选择比较点,如生平的记叙、作品的引入、细节化的描写,列出表格,逐项填入。【批注】比较只是方法,比较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发现差别,差别的背后体现的是作者的创作意旨及布局安排。5.设计四:对句诵读法(1)目的:本文由骈文句式构成,借助对句知晓文章脉络。(2)方法A.熟读法:分段背诵、各个击破的策略。B.对句法:学生了解对句常识,使
5、语句互相匹配。C.比对法:分析构成对句语句之间的关系,推进对书籍、报刊上对句运用的认识。教师设计对句句式让学生尝试练习。【批注】首先让学生了解一些对句的常识,然后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对句表达的效果,最后再联系实际让学生尝试运用。6,设计五:典故研考策略(1)目的:指导学生逐一研究典故的出处,运用时的表达方式、本文借以表达的意蕴。(2)方法:A.标识典故:包括通读时的直觉识别、可能判别、借助注释解读时的提示等三种方法。应该用三种不同的符号标划出来。B.查考典故:对教材中已经注释的典故详细查考。将其还原为原典形式。C.研究用典:仔细推敲典故在文本中的表达形式,即典故是如何运用于文本的,直陈式的还是特征
6、式的,人物式的还是叙事的。尝试解决学生说话、写文章很少用典故成语的问题。【批注】这个设计将阅读时遇到典故的困难、典故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分类细化。7,设计六:鉴赏比较策略(1)目的:历来众多的评点者重视对文本的评点,让学生权衡各种研究心得,获得自己的品评认识并作出中肯评价。(2)方法:A.搜寻品评:向学生推荐鉴赏书籍或辞典。B,比较品评:历来的品评角度、表达、例证都不尽相同,选择品评的比较点,让学生形成研究成果,其原则是选择的切入口要小、比较的对象要具体。C.表达品评:学生在比较之后,通过一则短文解说自己的品评见解。【批注】鉴赏比较后一定要让学生以学术小论文的形式来表达观点,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8
7、 .设计七:语味咀嚼策略(1)目的:哪里有语言,有什么”,“是否还有(2)方法:A.发现语例:运用已有的文言知识积累,独立地判断可以将研究的触角触及的文言语言或语法现象。B.拓展语例:由“个”到“类”的方向发展。C解说语例:这样表达“有何好处”的解说,揣测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谋篇布局的价值,以及后世人们如何看待这样的处理方式。9 .设计八:评说质证(1)目的:通过对两人评说的文本质疑、见证研究,认识文本时如何体现其一、其二或两者的,确认并有条理地报告自己的研究认识与成果。(2)方法:A.质疑法:教师给出两种名家的评说,让学生来判断,是认同还是异议。B.见证法:对两人的见解分别给出例证。C持论法
8、:形成自己的评价,有根据、有条理地报告自己的见解。10.设计九:赋论比较策略(1)目的:如将阿房宫赋与过秦论作比较阅读,两文都是赋,但是其表达方式、设计的主旨都不同。通过比较阅读,体味同一主题多样化表达的丰富性意趣。(2)方法:A.比“赋”:推敲“赋”的手法用于何处、为何这样用,表达的侧重点以及这样安排所要达到的写作目的。B.估“论两文中的“论”的“多”与“少”的成分比较。C.说“识”:怎么看待、评价历史现象、人物、事件等。【阅读收获】魏老师的教学设计给我的启发有:1 .教学策略设计的来源:一是文本特点,如“对句诵读法”;二是学生实际的阅读困难,如“标识典故:包括通读时的直觉识别、可能判别、借
9、助注释解读时的提示等三种方法。”所以,首先,教师要深入了解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类文本的特点,学习各种文类的文学理论知识;其次,还要多与学生交流,从一线的教学中了解、探究学生阅读某类文本时的真实困难之所在。2 .教学策略设计的目的:条条大路通罗马,不管采用何种形式的教学策略,最终是为了让学生理解这篇文本的表达之妙处和表达之主旨,从而将此迁移到自己的语文学习之中,丰富自己的语文体验。3 .教学策略设计的积累:教学策略的形成一方面要学习文学理论知识,一方面要积累教学实践,这两者若只靠着教师在教学中摸索则成长非常缓慢,最好的办法是提炼名师的教学策略(或论著、或论文、或视频、或课例、或讲座等),积累各种不同的教学案例,建构自己的教学策略库,优化丰富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