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故乡》:伦理.诗性.文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本解读:《故乡》:伦理.诗性.文明.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文本解读】故乡:伦理诗性文明从乡村伦理关系的角度来解读文本。作者认为“鲁迅的小说故乡凝聚着伦理负重式的浓浓,乡愁体现在“我”对于家庭家族、邻里友人、自我生存的异质性感受及其紧张关系。一是“我”与家庭家族的关系比较冷淡。二是“我”在邻里友人面前都是失语者,如杨二嫂、闰土。三是自我生存。“我”处于“高墙”文化、祭祀伦理之中,而闰土处于“海边”文明。从诗性精神的角度来解读文本。首先,解释“诗性精神”的含义,“诗性精神往往指涉:抒情性,或浓烈炽热,或含蓄蕴藉,但要具深情之美;哲理性,或朴实无华,或艰深晦涩,却充满智慧之思;意境美,或平淡秀逸,或繁芜靡幔,而不乏诗意气韵;人性美,或自在超然,或苦闷悲惨
2、,惟观照人之命运。R(韩松刚.中国当代小说的诗性精神N.文艺报,2016-10-24.)其次是“诗性精神”的体现,如:1 .“海”的意象。文中写了七次“海”,象征着自由渴望、诗意述求、自由自适、自然朴素。2 .“我”对于故乡的一往情深。3 .“我”对于归乡、在乡、离乡的所见所闻的娓娓道来。4 .故乡充满诗情画意。5 .故乡对“人”的关怀:人之美、人之丑、人之苦。从文明的角度来解读文本。我对于传统、现实、社会、人性、未来的深度考量和希望憧憬,彰显了“反抗绝望式的鲁迅精神。首先是自由的生活。童年时期和成人阶段的对应比照。童年时期,倾向于“身”的自由;成年阶段更倾向于“心”的觉醒和自由。其次是平等的
3、生活。人格与经济的不平等及人生愿景。最后是实践的生活。鲁迅说“单是话不行,要紧的是做。”(且介亭杂文)实践观的形象化的表达。一是以“我”的人生轨迹进行形象化呈现。钱理群写生提出“离去归来再离去”的归乡模式。二是“希望是本无所谓有也便成了路【阅读感悟】解读文本要注意以下几点:1 .文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文本中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能忽视细节。2 .文本细节众多,要将相同的细节进行归类,萃取其共性,分析其创作的缘由,从形象走向理性。3 .文本解读可以在上位理论的指导下分析文本。【拓展阅读】1赵炜著.乡土伦理治道传统视闽中的家与国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12.2.李伟著论
4、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乡土小说中的伦理书写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08.(这本书的目录给我们以文本解读的参考点,摘录如下)(1)家庭伦理: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姐妹关系、邻里关系、城市化进程与乡土人伦变化。(2)情爱伦理:情欲与伦理、生存与情爱、乱性与乱伦、理想与现实。(3)正义伦理:人的正义、自然的正义、人的存在与异化。(4)书写姿态:苦难伦理情怀、乡村浪漫情怀、农家感恩情怀、乡村伦理的坚守与困惑。3.中国人的诗性精神(汪文学著.中国人的精神传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06:70-76.)(1)“诗性精神”一词,最早见于意大利哲学家维柯的新科学。所谓的“诗性精
5、神”,是指人类原初的一种思维方式。(2)中国化的“诗性精神”,是在原始神话思维的基础上,在传统农耕文明的涵孕下,在儒道两家思想的渗透下,在日常生活的感悟中,逐渐凝练而成的一种人生智慧。它的核心内容是安、足、静、定,是宁静与祥和。它与西方式的浪漫精神不同,它崇尚的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拈花微笑,是在祥和与宁静的心境中,感受平淡无奇的生活细节的美感,体味若有若无的诗意流淌,是淡淡的忧伤,有轻轻的喜悦。它拒绝欣喜若狂,也抗议悲痛欲绝。它强调创造力,但不欣赏打倒-切的破坏性。它惯于以温和的手段去改变对象。它崇尚真,更推崇正。它诱导人们由真入正,由正而雅。它喜欢和风细雨,不喜欢狂风暴雨。它热爱春、秋而拒绝冬、夏。它是自由的、平等的,情人之爱、母子之爱、朋友之情是它的挚友,君臣、父子、兄弟伦理则与它的精神格格不人。它欣赏清风明月、鸟语花香、山清水秀,鄙薄月黑风高、穷山恶水。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总之,温柔敦厚,文质彬彬,既是传统中国人的诗歌美学理想,也是中国化的诗性精神的基本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