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文职】《管理学》——群体行为的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1147562 上传时间:2024-12-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军队文职】《管理学》——群体行为的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军队文职】《管理学》——群体行为的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军队文职】《管理学》——群体行为的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军队文职】《管理学》——群体行为的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军队文职】《管理学》——群体行为的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军队文职】《管理学》——群体行为的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军队文职】《管理学》——群体行为的知识点总结.docx(1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军队文职】管理学群体行为的知识点总结【大纲】第三章群体行为一、群体概述群体的概念、特征与功能;群体的类型;群体动力理论;群体发展阶段。二、群体结构与群体行为特征群体中的角色和地位;群体规范;群体行为特征;群体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三、群体人际关系与冲突群体凝聚力与群体士气;群体内人际关系平衡;改善群体人际关系的方法;群体内部冲突;群体间冲突;群体冲突解决与管理。四、团队管理团队的概念、特征、形成与作用;团队的类型;团队过程管理;团队效能及其评价。第三章群体行为一、群体概述(一)群体的概念、特征与功能1【群体概念】群体,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的集

2、合体,这些个体拥有共同的利益或目标,他们自认为自己属于这个群体并与群体之外的其他个体相区别(1)美国管理学者罗宾斯认为,群体是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2)英国心理学家特纳等人认为,社会类别才是认识群体的关键因素。他们认为群体的心理基础是认同,即人们会把自己划分到某个特定群体中,并把自己看作和群体的某种或某些共同属性和规范相联系1【群体特征】心理上意识到彼此的存在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成员由共同关注的目标和利益(1)群体成员有共同的行动目标,群体成员所做的一切工作都紧紧围绕群体目标展开(2)群体成员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群体在其共同价值观的基

3、础上建立了活动、认识的准则,进而会逐步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3)群体成员相互依靠、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达到群体行为的统一性和整体性(4)群体具有稳定的结构。群体成员在群体内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分工协作,具有组织性1【群体功能】群体对组织中个体功能群体对组织功能(二)群体的类型11按群体构成的原则和方式】正式群体:指由组织正式确定具有明确的组织方式、工作方式和任务目标的群体。正式群体的主要功能是完成组织分配的任务,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其组织维系功能是次要的。正式群体按其存在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永久性正式群体和暂时性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不

4、是由组织正式规定而建立的,而是组织中的人们在工作生活中为了某些需要而自然结成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包括:友谊情感型、利益型、兴趣爱好型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的主要功能是起着一种组织维系的作用在特定的情况下,它也能发挥工作性的功能。对个人而言,正式和非正式群体都起着维持性功能以满足成员下列需要:(1)获得安全感(2)满足亲和需要(3)满足自我确认需要(4)满足自尊需要(5)增强自信(6)增强力量感(7)增强归属感群体的这两种功能是相互补充的,对组织和个人都是不可缺少的。11按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初级群体:初级群体,是指由面对面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和浓厚的感情色彩的社会群体

5、次级群体:次级群体又叫次属群体或间接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群体本位文化】(一)西方群体本位文化:西方的人本主义强调以个人为本。(-)中国的群体本位文化:中国的以人为本,不是讲的以个人为本,而是以群体为本,群体是高于个人的。中国人重视人际之间的伦理关系和维护这种伦理关系的道德规范。血缘结构群体人际关系是中国传统社会人际关系的基础。(三)【群体动力理论】1【提出者】卢因。美籍德国人库尔特勒温提出了群体动力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个体内在需要和环境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所谓群体动力理论,就是要论述群体中的各种力量对个体的作用和

6、影响。1【理论内容】理论认为,群体中个人行为的方向和强度取决于个人现存需要的紧张程度和情境力场的相互作用关系。这可以用下面公式来表示:B=f(P,E)式中,B表示个人行为的方向和强度;P表示个人的内部动力、内部特征;E表示个体所处的群体环境(1)【群体动力类型】群体领导方式动力:群体的领导方式不同,表现为专制型、民主型、自由放任型,其成员的行为表现也不同群体组织形式动力:群体内组织形式的平等程度不同,群体成员的行为表现也不同。群体结构性质动力:成员行为取决于个人需要类型和群体领导方式如何搭配群体公约动力:群体的公约规则比一般性的宣传说服更能改变群体成员的行为。群体多数动力:群体成员之间会相互影

7、响,少数服从多数(四)【群体的发展阶段】11形成期】他们对各自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并不清楚,也不明确知道群体的目标,以及在群体中谁会控制谁,成员之间的信任程度比较低1【震荡期】成员们虽然接受了群体的存在,但却抵制着群体对个体的限制,而且还在群体内的控制权上产生冲突1【规范化期】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发展得更密切,表现出了内聚力。成员们有一种强烈的群体认同感和志同道合感1【执行任务期】这是群体发展的成熟阶段,活动的重点是解决问题1【中止期】在这一阶段,群体的任务结束,需要转向其他的事情【群体形成的基础】群体的核心特征是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群体成员之间的依赖感通常来源于两个基础:1.建立在完成任务

8、基础上的相互依赖。2.建立在共同命运基础上的相互依赖二、群体结构与群体行为特征【群体结构】一是类别划分,包括组织层级和劳动分工,是正式群体存在的基础;二是人际关系划分【群体类别和群体关系】群体中人际关系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先赋的关系,和个人的后天努力基本无关。(二)群体所规定的关系。在正式组织中,是组织有意识地设计出来的;在非正式群体中,通过某种群体规范表现出来。(三)自发形成的关系。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或自发地参加某些共同活动而形成的人际关系。相互吸引又可以分成社会吸引和人际吸引。(一)群体中的角色和地位1 .群体中的角色1【角色内涵】角色是指人们对在某个群体中占有一个位置的

9、人所期望的一系列的行为模式。角色间的关系与具体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相比前者更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而后者具有特殊性。1【角色认知】角色认知是指个体对于自己在特定情境中应该如何表现的认识和了解。个体会形成对一个角色的认知,从而承担相应的角色影响角色认知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1)角色期望因素。角色期望是指别人认为角色承担者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2)一些客观的、非人格化的因素。角色承担者会感到在某种情形下,他或她只要在这个角色上,就不得不或必须表现出某种行为。(3)和角色承担者自己相关的因素,主要是指内部性的激励来源。1【角色认同】个体认同所扮演角色的行为要求。角色认同主要源自

10、两个方面:1.从社会关系那里得到的关于自我的反馈。2自我的看法1【角色期望】角色期望是指别人认为你在某个特定情境中应该如何行事。角色模糊是指职位占有者感受到的不确定性1【角色冲突】如果遵守某种角色要求会使另一种角色要求难以实现,那么结果就是角色冲突。角色冲突可以分成: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2 .群体中的地位1【地位概念】地位是指别人对群体或群体成员的位置或层次的一种社会性的界定,可以称为阶层。在群体内部,阶层之间应该存在一定的流动性,以保持群体的活力,避免积累阶层之间的矛盾1【地位来源】先赋地位自致地位11地位和群体行为的关系】地位的公平程度对群体行为有显著的影响。一种公平观认为,地位分层结构

11、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因此要实现公平就必须消除此种层级结构。另一种公平观认为,分层结构本身的差异是难以消除的,公平应该通过人或人群进入这些结构的过程来体现例如创造机会和建立过程公平的体系。(二)群体规范11群体规范概念】群体规范是群体对其中的成员应该(或不应该)表现出的行为的界定11群体规范功能】规范是带有普遍性的行为期待。个体层面上,规范会给成员理解环境带来一种心理上的秩序感和可预测性。群体层面上,规范起到了如下的作用:1.协调群体成员活动。2.维持或增强群体认同对个体而言,规范充当了解释世界的参照框架,规范会给成员理解环境带来一种心理上的秩序感和可预测性在群体层面上,规范起到了协调群体成员活动、

12、维持或增强群体认同的作用【群体规模和构成】(1)群体规模:群体规模是指群体中成员的数量。群体的正式化、组织化可以看作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当一个组织中分工和协调越来越由制度和流程来规定时,这个组织也就变得越来越正式化。正式化有利于一个组织扩大规模,但正式化带来的威胁是有变得过于机械化的倾向。(2)管理大型群体的组织往往采取以下的方式:(1)把组织拆分为规模适当的独立业务单元,如事业部。(2)在大规模组织中设立有灵活性的小规模单元,主要目的是从事一些有探索性的工作,例如产品研发和市场开发(3)同质性和异质性:群体可以按照成员所具有的技术、知识、人口背景的特点分成异质性群体和同质性群体。异质性群体指

13、群体成员的技术、知识、人口背景不同而同质性群体则相反(三)【群体行为特征】1【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或群体意识影响下,发生自我调节功能的削弱或责任感的丧失,从而表现出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去个性化的来源:一是匿名性,个体感到“溶化”于群体中,缺乏个体的可辨识性,导致了约束力的降低。二是群体中责任的模糊性和分散性。即使出了问题、个体也不必为群体承担受谴责的压力。1【社会助长】社会助长反映了个体对他人的意识做出的反应,包括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时所带来的效率或绩效的提高。社会抑制是与社会助长相反的反应,指由于他人在场或者与他人一起活动时所带来的行为效率和绩效的降低。社会助长作用

14、机制:社会助长/社会抑制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增强了人们行为的内驱力。但这种被唤起的内驱力到底是否有助于工作表现,取决于任务的性质。1【社会惰化】社会惰化是指当单独个体对群体活动的贡献不能或不被衡量时,人们往往会比单独工作时更不卖力。社会惰化作用机制:一是个体认为他或她个人的努力对群体的成功有多重要或必要;二是个体有多重视群体成功带来的可能结果。群体规模越大时,社会懈怠倾向越高1【从众】从众是指改变自己的信念或者行为,以符合其他人行为的倾向。(1)从众行为的原因:费斯廷格的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们有一种普遍的内驱力来评价自身的意见和能力。通常是采用某个近似的属性来选择比较对象(2)影响从众行

15、为的因素:个体对于群体的信息越信任并且越重视它的看法大多数人都渴望社会认可。当群体中大多数人的数量增加时面对一致的多数人的个人,会处于一种极大的从众压力中更有可能表现出从众行为。当个体处于高凝聚力的群体中时,比起缺乏凝聚力的群体更容易表现出从众行为(3)少数人的影响:拥有一种新观点或者一种新见解的少数派,会有效地改变多数派的立场【群体决策】(1)群体决策的内涵:由多人参与决策分析,这些参与决策的人,称之为决策群体,群体成员制定决策的整个过程就称为群体决策。(2)群体极化:研究发现,如果一开始群体成员的观点倾向于冒险的话经过群体讨论以后决策会更冒险。相反,如果一开始成员的观点保守,群体讨论的结果则使决策更倾向于保守。(3)群体思维偏差:在做决策时,群体和个体相比,有集思广益的好处。但有时,群体也不能充分考虑备选方案,从而做出糟糕的决策这种现象被称为群体思维偏差。(4)应对群体思维偏差常见的方法为:领导应鼓励群体成员对方案说出顾虑和提出反对意见。但领导必须愿意接受对自己观点的批评。领导应尽量保持中立,只有在所有成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以后再陈述自己的立场。群体应该进行分组单独讨论,然后再交流每组讨论的结果,解决意见不同之处。有时应要求外面的专家参与群体讨论,并鼓励专家挑战群体的观点。每次会议,应至少有一人扮黑脸,挑战群体的意见(四)群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