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云南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乡镇卷)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云南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乡镇卷)含解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2020年云南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乡镇卷)含解析一、给定材料材料一民警小童的微信头像,很是特别,除了一张工作照,还有姓名、联系电话、 地址,以及以下文字:“如果你需要办理户口、居住证,或调解家庭、邻里纠 纷,请添加此微信号进行咨询和预约办理。”小童是云沟派出所的一名社区民警,他的日常工作内容都浓缩到这张小小 的头像里了。“再以传统的思维方式工作,可就跟不上时代啦。现在大人小孩 都会玩微信,辖区里越来越多的大爷大妈玩得比我还好!我的工作方式和方法 必须有所改变。”小童手机里存着近5千个居民的手机号码,微信好友中有近 3千名居民,几乎覆盖了整个辖区。前不久,一位已经办理过居住证的居民,在微信上紧急
2、呼叫小童。原来, 他去车管所办理轿车年审业务,但由于忘了居住证年审而无法正常完成业务办 理,按照过去的做法,要来回奔波50多公里。小童让他立即将居住证的正面通 过微信拍照传回处理,只花了一分钟就解决了问题。还有一次,一位现住外地 的本社区居民,需要开具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但是不知具体该怎么办,最终, 在小童的微信指点下,这位居民顺利办理了事项。社区工作面广、事杂。一方面,群众临时有事或者出门在外,往往不知道 如何联系上民警;另一方面,由于流动性大,民警在进行人口、房屋、场所、 行业等信息登记时,也常联系不到人。怎样才能加强和居民的联系呢? “与群 众一对一联系是最好的,虽然花的时间多,但是更到
3、位。“小童利用上门签订 治安管理责任书的机会,与居民见面时互加微信、留手机号,又“打入”小区 所有微信群,凭借特点突出、颇具诚意的微信头像,一个个加好友。慢慢地, 群众有事就直接通过微信联系他,小小的微信头像也成了一张为群众信任的名 片。通过微信,小童还建立了一些跟主体工作有关的微信群,翻开他的微信群, 有社区治安群、社区意见箱群,还有“党声群”。小童说:“在党声群中, 我还可以将最新的党的方针政策,以最快的方式传给社区群众。”小童还聚拢 了治安群内的热心居民,组建起“红袖标”队伍,现在这支队伍已经从最初的 46人发展到了 270人。当谈到花费大量的时间看微信群会不会增加工作量时, 他认为,“
4、从表面上看花费时间是多了,实际上工作起来反而更加快捷。”他 反问道:“有些问题,是发生了再去处理,还是将问题直接杜绝在萌芽状态? ”“创新,为了更贴心;贴心,才能够创新。”说到自己的工作秘笈,小童 笑言都在微信头像里。基层警务人少事多,只有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才能更好地 为群众服务,而创新的动力恰恰来自于解决群众生活中痛点、堵点的责任感。 将满足群众需求作为群众服务的落脚点,才能不断推陈出新,找到更准确、高 效的服务路径,也才能赢得群众更多的满意回应。“我们都是小童的粉丝,社 区好了大家都好!”居民张大姐说。材料二云雾缭绕、山高路远,十八洞村就在大山深处。作为偏远山区的一个苗族村落,十八洞村原本少
5、人知晓,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 察调研、访贫问苦,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十八洞村由此声名远播。“再过多少年我也忘不了那一天!”石大娘回忆说,“那天下午,村里来 了好多人,不一会儿,一群人走到我家门前,走在前面的那位身材魁梧,面带 微笑,问我这是不是你屋?我讲是的。他问可不可以到屋里坐下子?我说可以 可以,稀客稀客!”那时,石大娘真不知道来她家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石大娘没有读过一天书,不认识一个字,嫁到十八洞村后,尽管一天到晚 勤劳辛苦,但由于自然条件差,穷乡僻壤、薄田寡地,一家人生活贫困。“我 和老伴本来以为这辈子就这样过下去了,也认命了。”石大娘说。习近平总书 记的到
6、来和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进,彻底改变了老人一家的命运。县扶贫工作队 将她家列为精准扶贫对象,纳入了低保,送来了樟木苗、梨树苗,帮着各种了 3亩。来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工作队帮她在家开了个小商店,卖些饮料、方 便面、书籍和纪念品等。“现在的日子,过去做梦都不敢想!”石大娘顺手向 火塘里续了几块柴,火烧得更旺了。2016年,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1686元增加到8313元,贫困 发生率由2013年的56. 75%下降到1. 28%o 2017年,该村的当家产业舔猴桃挂 果,全村人均收入首次突破万元。石大娘家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成了村里物 猴桃合作社的原始股东,2017年分红2000元,201
7、8年分红2400元。“我现在 一年四季餐餐有肉吃,神仙过的日子也就是这样了 ! ”石大娘说。2019年,十 八洞旅游公司正式营运,截至年底,游客超60万人次,带动全村农家乐、乡村 民宿大发展,舜猴桃、黄桃、腊肉、蜂蜜、苗绣、山泉水等村里土特产品热销。2020年,十八洞村溶洞景区将建设完成并对外开放,预计年游客量可达100万 人次。2019年国庆节前几天,石大娘和村里农民艺术团的40多个姐妹到了北京, 参加中央民族歌舞团的一场大型文艺晚会,献上了苗族情景表演,唱十八洞 的今天变了样。在十八洞村,像石大娘这样走出大山,到外面开眼界、见世 面的村民越来越多。从城市回到家乡寻求发展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8、他们在十 八洞村开起了农家乐、当起了导游。这天,石大娘22岁的外孙女小龙正好在家, 她已取得学前教育专业的大专文凭,正自考本科。“以后我要在十八洞村开一 家幼儿园,梦想总是要有的。“她自信而爽朗。“以前十八洞村是袋子空、家里空、寨子空、精神空。”县扶贫工作队的 伍副队长说,“现在,村民收入多了,年轻人多了,全村人致富奔小康的心气 足足的! ” “对十八洞村来说,最大的变化是人的变化。”县委宣传部周副部 长说。材料三“开车到这里,电线杆阻挡,车过不去,只好倒回去。”乡间公路,两米 多宽,刚好供一辆轿车通行。但是,路中间“长”出一根电线杆,占了路面近 半米。车行至此,转弯不行,直行也不畅,一长段出
9、村的道路成了摆设。J县 星火村的村民们没少为电线杆的事儿烦心。顺着星火村党总支奚书记手指的方向看过去一一道路两旁、房前屋后、田 间地头,电线杆随处可见,分布很不规则,有不少已经闲置废弃,最近的电线杆离村民家房子不过数米。村民们开玩笑抱怨:道路拓宽、房屋翻建,还都得 看杆子的“脸色”。废旧电线杆碍事,为啥不给挪个地儿? “想请走,没那么容易。”奚书记 细数电线杆的“娘家”:电力、电信、联通、移动、有线电视就连小灵通 的杆子现在还竖着呢!这么多单位的电线杆,要挪,得一家一家打电话咨询、 打报告申请。电话那头听完诉求,都是先报价格。估算下来,废弃不用的杆, 拔走,3000块钱一根;挪地方,更贵,一根
10、得1万多块钱。而且流程走下来, 移杆周期至少也得两三个月。星火村共34根废弃空杆要拔除,81根尚在使用 的电线杆要迁移,算算账,这笔钱对村里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在星火村,为这件事,村民们常有反映,可几年来,也只解决了几根。有 的电线杆移杆审批好不容易下来了,负责部门也没个具体解决时间,今天拖明 天,明天拖后天的。拔根电线杆,事本不大,却因“杆出多门”,多头管理, 在基层治理中反倒成了 “盲区”。据J县建设局调研统计,辖区内农村地区95% 以上的电线杆竖在村民的房前屋后、村主干道旁或田间地头,有的废弃电线杆 权属单位为减少处理废杆的成本,任由废杆随意丢弃,而申请电线杆移动周期 长、费用高,给村里
11、带来很大经济压力。“解决不好这个问题,村容村貌受到 影响不说,也会给整个美丽乡村建设拖后腿。”奚书记说。去年J县开展大调研活动,成立大调研办公室,重点关注基层治理中的薄 弱区域、盲点区域,着力解决跨地区、跨部门、跨事权的“三跨”问题,要求 对发现的“三跨”问题立即启动处理机制,迅速进入上报、流转、解决流程。 农村废弃电线杆的处理问题被反映上来,大调研办公室将其定性为典型的“三 跨”问题,并责成县建设局牵头立即着手解决。打开J县探索建立的复杂重大问题统筹协调推进“流程图”,这类疑难问 题有着明确的流转规定。在“流程图”上可以看到,问题进入上报环节后,需 立即在有关会议上进行统筹协调、责任分工;随
12、后进入流转环节,协调单位对 问题进行全面深入了解,确定问题办理的协同单位、时间进度、阶段性工作等 内容;然后由协调相关单位依据授权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多方攥起拳头,形成 解决问题的合力。材料四刚刚过完入党70周年的“生日”,89岁的他安详离世,走得坦坦荡荡。 积蓄,全都捐了;最后一笔党费,老伴代交了,有1万元之多这一生,他 是那样简朴,又是那样富足,一生家国情,桃李满天下,留下了闪光的无字丰 碑。他曾说,生活过得好,不是追求舒服,而是“无愧我心”。他,就是华南 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水稻遗传学家卢永根,人们亲切地称 他为“布衣院士”。生命最后的时光,卢永根躺在病床上,有些疲倦。可一
13、说起当年入党时的 情形,他眼中立刻发出明亮的光。“一个很小的房子,墙上挂着党旗。”老人 的声音有些颤抖,“举右手,面向北方,延安就在北方,延安就是我们心中的 太阳。” 1930年,卢永根出生于香港的一个中产家庭,家里有电话、出门有汽 车。11岁那年,日寇占领了香港,他被父亲送回广东老家避难,谁料想,这里 也被铁蹄践踏。亲历了国土的沦丧,目睹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他苦苦寻求着 希望和方向。1949年8月9日,卢永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老伴说,“他把入 党那一天看成生日,新生命的开始。所以,每年这一天,我都为他过生日。”新中国成立前夕,卢永根受党组织派遣,离开香港到广州领导地下学联, 迎接广州解放。“
14、我为什么要抛弃安逸的生活回内地呢?是中国共产党指给我 有意义的人生之路,只有社会主义祖国才是我安身立命的地方。”卢永根说。 作为华南农业大学的校长,卢永根这样定位自己的三重角色:先党员,再校长, 后教授。“虽然我现在疾病缠身,无法行走,但是,我的意识是清醒的,我的 牵挂是不变的,我的信仰是坚定的!“岁月时光无法磨灭卢永根的初心。住院 不久,卢永根和老伴向党组织郑重申请:“我俩大半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党。这 个时候,也不能没有组织生活。”对此,校党委决定,由农学院党委书记等几 名党员参加,每月在病房开一次党员学习会。“我全程收看了党的十九大开幕 直播,听完总书记的报告,热血沸腾,备受鼓舞。”卢永根大
15、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中国稻作科学之父” 丁颖教授的助手。 “抗战时,丁老师带着水稻种、番薯种,一直逃难到云南,把种质资源保护下 来。”卢永根十分敬佩。丁教授去世后,卢永根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带领团 队完成了恩师未竟的事业,保存了具有特色的野生水稻基因库,首次提出水稻 “特异亲和基因”的新观点。近些年,卢永根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3 个,在华南地区累计推广面积Iooo多万亩,新增产值15亿多元。曾几何时,在美国的姐姐苦劝卢永根一家移民,可怎么也说不动他。卢永 根说:“我是炎黄子孙,要为自己的祖国效力。”他在给留学生的信中写道: “外国的实验室再先进,也不过是替人家干活。”在他的劝导下,
16、多名学生学 成归国。“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祖国故,两者皆可抛!”在一次对 学生的演讲中,卢永根化用著名诗句深情表白。晚年,又有人问他为什么非要 留在国内,他说:“你向党、向人民作过许诺和宣誓,那自己要遵守了!”走进老人的家,仿佛回到上世纪中叶。铁架子床锈迹斑斑,挂蚊帐用的是 竹竿,一头绑着绳子,一头用钉子固定在墙上;台灯是几十年前的款式,收音 机坏了一修再修“这些东西没有用光用烂,还能用,物还没有尽其用。” 卢永根说。“床已经很好了,我们刚结婚时,4个条凳架上板子,就是床。” 出门,80多岁的老两口背着双肩包、头戴遮阳帽,挤公交、换地铁;吃饭,叮 叮当当拎着饭盒,和学生一起在食堂排队打饭,吃得一粒米都不剩。看到有学 生剩饭,卢永根总忍不住提醒:“多少株水稻才能出一碗米饭? ”880多万元储蓄,老两口没有留给唯一的女儿,一分不剩,全部捐给华南 农业大学成立“卢永根教育基金”。这些壮举,卢永根说是“还”:“党培养 了我,这是做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