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征文:浅谈“读写教室”创建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研征文:浅谈“读写教室”创建策略.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浅谈“读写教室”创建策略随着2017年教育部统编新教材的确定,阅读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高考卷面字数从7000字提升到10000字,意味着阅读能力不足可能题都无法做完。新课程标准对五六年级阅读要求是:扩展阅读面,阅读总量提升至100万字。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与延伸,更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呢?下面结合个人教学实践,从“读、说、写三个方面浅谈一下孩子课外阅读引导。“读”以阅读卡培养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就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的阅读能让孩子终身受益。一是创设氛围。良好的阅读建立在良好的环境上,一个安静、舒适、轻松的阅读
2、环境,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使学生自主阅读的有效保障。在充分利用班级图书角的基础上,我整合图书资源,建立班级日常图书打卡制度,让有形的制度为无声的阅读环境护航。二是自主选择。学生接触的读本大都是固定的经典篇目,并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阅读喜好和阅读能力也各不相同,以作业的方式固定阅读内容,往往效果也不尽相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设计阅读卡时,我并没有限定篇目,只要求学生简单记录阅读书目基本信息和阅读时长。三是习惯养成。学生办好班级图书借阅登记后,可将图书带回家,一周内归还。每天学生在阅读卡上记录阅读时长,并由家长签字,我会在第二天早读时对
3、学生阅读卡记录情况进行抽查,但并不会过多的提要求或批评学生,确保学生每天在阅读就行。一周后,我会对阅读累计时长最多的同学进行“周阅读之星”表扬,同时引导学生扩展阅读面,将一些不适合本阶段孩子阅读的书籍筛出教室,推荐一些成长主题小说、经典散文集、童话寓言故事等书目,引导学生有目的去选书。“说”以分享会交流感悟孩子在养成阅读的兴趣后,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深化阅读成果,培养学生更全面的语文素养。我会对阅读卡进一步细化,增加好词好句积累、一周阅读感悟等内容,引导学生由简单的浏览,过渡到梳理性的阅读,并开展每月班级阅读分享会。一是日常分享。我会充分利用晨会、课前和托管课的时间,听听孩子们最近的读书感受。
4、有时学生只是用一两句话表达对书中某人物的喜爱,有时是对故事内容的复述,有时是谈最近阅读的感受与收获等,我都会积极肯定他们的发言,对他们分享的书表示赞赏,同时我也会分享书中一些精彩的段落,激起学生对某本书的阅读冲动。二是主题交流。每三个星期,我会召开一次班级阅读分享会,鼓励每位学生上讲台分享自己最近的阅读故事。子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不少孩子心中早就积攒了很多想说的话,迫不及待想和同学分享自己阅读到了有趣的故事、感人的故事。甚至是少数课堂上很少举手发言的同学,也在讲台前深情并茂的讲述着他的阅读故事。不经意间,一场阅读分享促成了孩子口语交际能力的落实。三是以奖促读。怎样促使学生对阅读保持长久的
5、兴趣,是我始终在思考的问题。除了经常在班级中宣传阅读的好处,我还注重班级文化对阅读的重视,创办“我爱阅读”主题黑板报等。对每周阅读表现突出的学生,颁发“阅读之星”荣誉称号,并授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老师寄语图书等)。对蝉联“阅读之星”的学生,还会获得阅读分享会优先分享机会,被推荐学校期末表彰等。“写”以摘抄本积累佳句唐代诗人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经过一学期课外阅读养成教育,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看书的好习惯,课间经常能看见学生在教室安静看书。于是我对孩子课外阅读又有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边读边画。鼓励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随时在书上做批注的习惯。对好词、好句画上横线,对阅读中的体
6、会、疑问,以旁批的形式写着书上。督促学生做到多看书、勤动笔,及时标出自己的发现,写下自己的感悟,为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打好基础。二是日积月累。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已圈划优选了一些精彩的字词句段,要想做到学以致用,还需要引导学生做好摘抄。我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根据自己在阅读中的发现去积累,同时指导学生分类别积累,如四字词语一类,比喻修辞一类等。为了不让学生因完成任务而摘抄,我不强制要求每天必须摘抄,同时适时减轻语文抄写作业量,保障学生不会做诗也会吟。摘抄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学生集中诵读,在诵读中深化课外阅读的效果,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我会在晨读时间要求学生大声诵读自己摘抄的好词好句好段,并试着背记在脑海中。同时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换诵读,丰富积累素材。充足阅读时间。三是诵读巩O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正如窦桂梅:影响孩子一生的主题阅读书中所说:今天我们给孩子什么样的阅读底子,决定着孩子未来拥有什么样的世界。我将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探索与应用更加符合学生实际的阅读教学模式,让书香浸润孩子的童年,让孩子遇见更美好的未来。2022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