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植根中华文化 彰显民族智慧 传承传统美德.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1165987 上传时间:2024-12-2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法典)植根中华文化 彰显民族智慧 传承传统美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民法典)植根中华文化 彰显民族智慧 传承传统美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民法典)植根中华文化 彰显民族智慧 传承传统美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民法典)植根中华文化 彰显民族智慧 传承传统美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民法典)植根中华文化 彰显民族智慧 传承传统美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民法典)植根中华文化 彰显民族智慧 传承传统美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法典)植根中华文化 彰显民族智慧 传承传统美德.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民法典)植根中华文化 彰显民族智慧传承传统美德2020年5月28日,举世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颁行。中国 人民从此拥有了一部真正属于自己的民法典。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建设的重大成果,民法典构筑了全面依法治国支柱、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 权基础,将有效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我国民法典颁布以来,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 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 设有益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 展要求的民法

2、典”。汲取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优秀法律文化,是民法典的一个鲜 明特色,也决定了民法典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有人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中只有刑法,没有民法。这种看法失之偏颇。实际 上,只要存在财产流转和商品交换,相应的民事法律规范就不可或缺。只是在不 同社会,民事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和发挥作用的方式各不相同。习近平总书记强 调:“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 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 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J中华法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礼法合治,礼的许多内 容被用来调整社会交往中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比如婚姻继承等,都有相应礼 制

3、。我国历代制订的律、令、例等形式多样的成文法中也包含为数不少的民事法 律规范,涉及婚姻、家庭、继承、土地、契约等许多事项。止匕外,还有众多调整 田宅细故的乡规民约、民间习惯等。不难发现,我国古代民事法律不仅存在,而 且内容丰富,为民法典编纂提供了丰厚滋养。在民法典编纂中,我们注意研究我 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 用。民法典的深厚文化底蕴,还体现在对中华文化精神的弘扬上。我们党坚持用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 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

4、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中华文 明的这些精神特质也为民法典所继承和发扬,使民法典更加彰显出鲜明中国特 色。讲仁爱是儒家的重要主张。孟子讲“仁者爱人”。仁爱意味着推己及人,底 线要求是尊重他人权利,更高要求是扶危救困、见义勇为。民法典鼓励见义勇为, 免除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而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民事责任,这样有助于避免人 们因各种顾虑放弃救助。这可以说是仁爱思想的鲜明体现。重民本是中国古代的优良传统。“敬天保民” “民惟邦本”等说法都体现着民 本思想。民法典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注重 保障民生,回应人民关切,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提供

5、 重要法治保障。例如,制定人格权编,保障生命权、姓名权、肖像权等各项人格 权利。又如,为了保护未成年人利益,规定“没有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的,监 护人由民政部门担任,也可以由具备履行监护职责条件的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 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担任”,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守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管子云:“诚信者,天下之结也J言出必 行、一诺千金的诚信精神历来为人所称颂。财产交换、商品流转等民事活动尤其 强调诚信为本,不能见利忘义。民法典将诚信原则作为基本原则,要求民事活动 秉持诚实、恪守承诺。许多具体规定也从诚信原则出发来解释当事人的意思表示, 进而确定各方权利义务。崇正义体现着对公平公正的追求。

6、说文解字解释“法”的繁体字“渡”: 平之如水,从水;腐,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表示法律应公平如水,除恶 扬善,体现出对公正的追求。民法典既赋予民事主体丰富的民事权利,又要求侵 害民事权利者承担民事责任,还规定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尚和合强调社会状态和谐。中华文化推崇“君子和而不同”的和谐秩序。民 法典致力于促进社会和谐。例如,在相邻关系、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等方面进行了 详细规范,有助于厘清邻里之间的权利义务,促进人们和谐共处。民法典还将绿 色原则作为基本原则,要求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并在 分编中作详细规定,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又如,民法典有“树立优良家风, 弘扬家庭美德”

7、的规定,把传统家庭和睦观念融入当代民法制度中。求大同在社会关系上体现出对老幼的帮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 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大同理想的重要内涵。民法典通过非营利法 人、赠与合同等规则设计,为济弱扶困的善举提供法律支持和规则依据,引导人 们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更好帮扶困难群体。民法典传承中华法系的优秀 理念,同时也有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Ol民法典凝聚了中华法律文化精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 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 设有益成果。由此可见,民法典不仅从广

8、博的世界法治文明中来,更是从伟大的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来,从波澜壮阔的新中国法治实践中来,是一部凝聚并闪耀 着中国人首创精神与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伟大法典。民法典高度重视“习惯”“公序良俗”的作用。相较于制定法,作为非正式 制度的习惯更贴近人们生活与心理,对人们影响更大,也能更好地被接受与适用。 习惯也是社会发展的纽带,将现今与过去的历史传统紧密关联。民法典将习惯规 定为民法的法源(第10条),还在其他17个条文中规定“习惯”或“交易习惯”, 充分体现了开放包容的立法态度和对民众生活习俗的尊重。善风良俗是国家和社 会发展所需要的一般道德,它大量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民法典将公序良俗 确立为民法

9、基本原则(第8条),反映了人们美好的道德愿望,有利于规范指导 人们的日常生活。民法典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思想。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 浓厚的人本主义思想,“天地之性人为贵”所倡导的人的价值和尊严,与现代法 治精神相契合。民法典以人民为中心,将保护民事权利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 法典的宏观结构、中观制度、微观规则为舞台,建构出一套科学完备、气势恢宏 的民事权利体系,切实回应人民的法治需求。中国古代矜恤老幼妇残,体现了扶助社会困难群体的文化传统。民法典特别 注重对弱者利益的保护。如第658条不允许赠与人撤销具有救灾、扶贫、助残等 性质的赠与合同,第666条为保障陷于穷困的赠与人而允许其

10、不再履行赠与义 务;第810条不仅延续合同法规定的公共承运人强制缔约义务,而且确立了 受要约人强制缔约义务的一般条款(第494条第三款),以维护更多要约人利益 等。民法典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崇德尊法”思想。礼法结合、德主刑辅是 中华法系的基本特征与结构。唐律疏议名例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 政教之用,两者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民法典注重发挥道德教化在培育民 法文化、滋养民法精神、促进民法实施、增进社会文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最鲜 明的体现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法典编纂中,将民法的技术性、规范性 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性有机结合起来。民法典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友善”思想。中

11、华传统文明尊崇 “敦诚守信、亲仁善邻”的处世之道。孔子云:“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将 “信”看作是人立身行事的根本。孟子云:“诚者,天下之道也;思诚者,人之 道也”,将“诚”作为人天之间的媒介。此精神在法律上的表现就是赏信罚必、 严治诈伪。民法典不仅将诚信确立为民法基本原则(第7条);还经由诸多具体 制度使诚信原则发挥积极功能,如依情事变更制度调整给付法律效果(第533 条)、将诚信原则作为权利行使的准则(第132条)。在艰苦的生存与生产斗争中,中华民族为应对“天有不测风云”,需群策群 力,团结互助,由此形成了以和为贵、和睦相处的民族精神,以及邻里之间相互 帮助、礼让睦邻的传统美德。民法典

12、汲取这些美德并发扬光大,如要求不动产的 相邻权利人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 邻关系(第288条);要求继承人本着互谅互让、和睦团结的精神,协商处理继 承问题(第32条);要求离婚时有负担能力的一方适当帮助生活困难的另一方 (第1090条)等。民法典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注重家庭伦理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 家庭伦理,强调家庭在国家中的重要性。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家之本在身”,将家庭伦理作为社会伦理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庭建 设的重要意义,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 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

13、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民法典注重维护家庭伦 理,倡导“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规定 夫妻之间互相忠实、尊重、关爱义务,以及家庭成员之间敬老爱幼、互相帮助义 务等。民法典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秩序”思想。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秩序,注重社群 价值与整体利益,强调个人的自我克制与约束,通过设定个人对他人、对家庭、 对社会的义务构造出一种序列化的稳定社会形态,以维持和谐的社会秩序。民法 典超越近代民事立法的权利本位观,对所有权绝对观念、合同自由加以修正与限 制,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权利义务责任相适应,以谋社会永

14、续发展。如将 “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确立为基本原则(第8条),明定禁止权 利滥用原则(第131条),明定违反强制性规定或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第153条),建立强制要约与强制承诺制度(第494条第二、三款),加强行政 主管部门的监督处理功能(第534条)等。02民法典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我国民法典创造性迭出,其在抽象理念、宏观结构、立法技术、微观制度设 计等诸多方面具有鲜明特色,为人类法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中国经验、贡 献出中国智慧。体系结构上的贡献。我国民法典通过使人格权、侵权责任独立成编,贡献出 一个崭新的民法典编纂结构。在历史上,法国民法典建立的“三编式”(人一财

15、产一取得财产的各种方法)结构、德国民法典建立的“五编式”(总则一债权一 物权一亲属一继承)结构具有范式意义并产生了广泛影响。我国民法典建立 了由“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构成的“七编 式”的独特结构,这是一个极富原创性的新结构,为其他国家编纂民法典提供了 可资参酌借鉴的新样本。立法技术上的贡献。传统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典未对民法基本原则进行集中或 系统的直接表达,我国民事立法历来比较重视立法的价值宣示功能,各法在法律 文本中明确规定该法领域的基本原则,已成为一种立法传统。民法典详细规定权 益保护、平等、意思自治等8项基本原则,进一步巩固了这一传统。这种重视价 值宣示功能

16、、全面列举基本原则的立法技术构成了我国的立法优势,已开始对其 他国家或地区产生影响。抽象理念与具体制度上的贡献。仅以民法典有关环境保护的理念及制度为 例。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民法典秉持绿色理念,不仅将绿色原则确立为民 法基本原则(第9条),而且设计了一系列精细制度,如业主的保护义务(第286 条第一款规定)、用益物权人的保护义务(第326条规定)、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 时的保护义务(第346条)、合同履行中的保护义务(第509条第三款)、债权债 务中止后的回收义务(第558条)、出卖人包装时的保护义务(第619条)、出卖 人的回收义务(第625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责任(侵权责任编第七章)等, 由此建构出一套较完整融贯的制度体系。这是当今世界有关环境保护最先进的民 法制度系统,是我国民法典对世界民事立法作出的重要贡献。只有在中国丰富的社会实践、悠久的历史传统所形成的深厚土壤中才能诞生 出中国人自己的民法典。这部凝聚着中华民族古今智慧、洋溢着中国特色和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