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古代文论原文分析题汇总.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1171607 上传时间:2024-12-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古代文论原文分析题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山东古代文论原文分析题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山东古代文论原文分析题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山东古代文论原文分析题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山东古代文论原文分析题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东古代文论原文分析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古代文论原文分析题汇总.docx(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山东古代文论选读原文分析汇总真题版【周汉文论】1. 0801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日:难言也。其为气也, 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无也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 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愫于心,则馁矣。何谓知言? 日:被辞知其所蔽,淫辞 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孟子公孙丑上)答案:这是孟子所提出的“知言养气”说(或“养气”说)。 所谓“浩然之气”,是指人的道德修养的完善,是“知言”的前提。“知言”必须以审美主体 的道德修养为基础。而道德修养的完善,不仅仅是个体人格的完善,更重要的是要具有 一定的影响 力,影响周围环境。(

2、2) “知言”是个人修养的基本要求,指善于把握他人的言论,看清事实真相。只有“知言”, 才有可能不被蒙蔽,才可能真正理解他人以及他人的作品。养气是更高一个层面的要求。解析:本题应答:出处:孟子“养气”说。浩然之气:道德修养的完善。“知言”的含义、基础、作用。重点关键句翻译:(孟子)说:“我能理解别人言辞中表现出来的情志趋向,我善于培养我拥有的 浩然之气。”(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2 1307:咸E蒙日:舜之不甄,则吾既得I翰矣。诗云:溥天之下,宜旺土; 率土之滨,莫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诃瞽嗖之非臣,如何? 日:是诗也,非是之谓 ; 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日:止蜀汪事,物

3、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 以辞害益 以瓢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日: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 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答案:这是孟子关于“以意逆志”理论的一段话。孟子认为,读诗首先“不以文害辞”,不能因为诗人的修辞而误解;其次,“辞”之意与作品总体的“意”并不相同,因而不可停留在“辞”上,即不以辞害志;第三, 把握了 “意”尚不是终点,要能够以“意”去迎诗人之“志”。3、D910】|源化下,下以丽!上,主文而谓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崛,故日风。至于 王道衰,礼义废,酶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 娜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 哀刑政之苛,吟咏倩性,以因其上,达于事变,而

4、禊旧俗者也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 情,就性也;止乎礼注先包泽& (就的)答案:强调了诗歌(文学)的讽喻教化作用。它认为诗歌相对于统治者来说,可起到教化人心的作用;对于 大众来说,则是对统治者的讽喻力量,使统治者引以为戒。变风、变雅是乱世之音,但又须“发乎情,止乎礼义”,这是儒家“温柔教厚”诗教的体现,成为 中国文论史上的一条重要原则。参考翻译:天子用风诗教育感化臣民,臣民用风诗讽谏规劝天子诸侯。诗要依托事物的描绘 而委婉地讽谏,写唱诗的人没有罪过,听到吟唱诗的君主应引以为戒,因此叫做“风”。到了仁 政衰亡,礼义废弃,政教败坏,诸侯国各自为政,各家风俗不同的时候,变风、变雅就产生了。国

5、家史官看到政教败坏的状况,感伤人伦的沦丧,哀痛刑政的残酷苛刻,吟咏思想感情,用来讽谏天 子诸侯,这是通达政事的变化而又怀念传统风俗的做法。所以变风、 变雅虽发自史官和百姓的不 满之情,却又不超越礼义的规范。抒发思想感情是人的天性;合乎礼义,是先王恩泽久远,人民还 没有忘怀的缘故。注:分别对应答案的两点。【魏晋南北朝文论】4 . P710: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虫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节济,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答案:这是曹丕所提出的文气说:(D 所谓文气,是指作家个性在作品中的表现,气本源为作家的生命力,这生命力透过作 品展示出来,从而形成文气。(2

6、)由于作家的个性的表现形式不同,气就有清有浊,因而个人的作品风格也会出现差异。(3)这种由作家个性而表现在作品中的风格对作家而言是不自觉的,是通过“养气”所致, 因此“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解析:本题应答出:文气说的含义 气有清有浊 作品风格通过“养气”所致参考翻译:文章是以“气”为主导的,气又有清气和浊气两种,不是可以出力气就能获得的。用音乐来 作比喻,音乐的曲调节奏有同一的衡量标准,但是运气行声不会一样整齐,平时的技巧也有优劣 之差,虽是父亲和兄长,也不能传授给儿子和弟弟。5 口207:夫文,本同而未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答案:这是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文体论的

7、观点。(D “本”当是指“文”的主旨,指“文”的目的,在一切“文”都应是一致的。“末”指“文”的 具体表现形态,也即各种文体。0曹丕把八种文体分成了四类,即“奏议”、“书论”、“铭诔”和“诗赋 分别以“雅”、 “理”、“实”和“丽”对应,点出了每类文体的特点。解析:应答:出处:典论论文“本”:“文”的主旨、目的“末各种文体分类概括八种文体特点6 1310: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 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答案:这是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对艺术构思的一段论述。它肯定了文学创作中艺术想象的存在; 指出想象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

8、但又可以形成具体的艺术形象。解析:想象不受时空的限制具体的艺术形象Z 1510: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而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深深,习有雅郑。并性情所烁,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请,文苑波诡者矣。答案:这是刘勰对风格与作家个性关系的论述。刘勰认为,创作活动是作家感情通过言辞物化的过程,情 感与言辞应相符统一。由于作家的才能、气质、学问、习染等的不同,就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参考翻译:人的感情如果激动了,就形成为语言,道理如果要表达,便体现为文章。这是把 隐藏 在心中的情和理发表为明显的语言文字,表里应该是一致的。不过人的才华有平凡和杰 出之分,气 质有刚强和柔弱

9、之别,学识有浅薄及湛深之异,习惯有雅正跟邪僻之差。这些都是由人的情性所决 定,并受后天的熏陶而成;这就造成创作领域内千变万化,奇谪如天上流 云,诡秘似海上波涛。& 1010真国目】: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至乎吟咏情性, 亦(可球用事?甩裁晞水,既图唱。高台筑飘,亦伴斤见清曹r ,羌无古建。明月照积雪,诅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m辟M取,皆由直寻。答案: 这是钟噪诗品中对诗歌创作中用典问题的一段论述。(D钟噪以“直寻”为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所谓“直寻”就是直接描绘出客观外界具体 可 感的艺术形象来表现诗人被外物所激发的情感。 钟噪认为,“经国文符”、“撰德驳奏”之类的应用文体

10、可以博引典实,而诗歌只为吟咏情性, 故不以用典为贵。参考翻译:至于像那筹划国事的文书,应该凭借广博引用古事(以成其典雅庄重);叙述德 行的驳议奏疏,应该尽量称引以往的功业。至于吟咏诗歌抒发性情,又何必看重运用典故? “思君 如流水”,就是就眼前所见而想;“高台多悲风”,也只是即目所见的情景;“清晨登陇首“,没 有典故;“明月照积雪”,岂是出于经书史籍?观察古今的佳句,多不是拼凑假借古人词句,而都 是由于直接抒写。9、口710 :故诗有三义焉:一日兴,二日比,三日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答案:这是钟噪诗品序对“赋比兴”的论述。钟噪对“赋比兴”赋予了全新

11、的概念:第一,把“赋比兴”作为创作手法从“六义”中划分出来,分清了与作为诗歌种类“风、雅、 颂”的 区别。第二,重新界定了 “赋比兴”的含义。第三,排列次序上,将“兴”放在第一位,突出了诗歌艺术的整体审美特征。解析:钟蝶的创新:从“六义”中划分出来。重新界定其含义。将“兴”放在首位。参考 翻译:所以诗有三种表现方法:一叫“兴”,二叫“比”,三叫“赋”。文辞已经完了意思还有余, 是“兴”;借物来比喻情志,是“比”;直接描写事实,写物而寓意于言,是赋。【唐宋文论】10. 0810: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H既寸 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

12、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磊:是唐朝著名诗人陈子昂对汉魏以来的文学创作现状的批评,同时提出了他的文学主张。(1) “风骨”和“兴寄”是陈子昂文学主张的核心。风骨指的是通过健朗遒劲的语言文字恰当 地表达思想情感,从而造成诗歌外在于人的整体风貌。兴寄是指诗歌中的“托物起兴”、“因物喻志”,从而使内在的思想情感和外在的具体形象融合统一。倡言风骨的目的在于以刚健质朴的语言代替齐梁间彩丽竞繁的颓靡之言;倡言兴寄在于 扫除六朝文学思想的空虚。解析:本题应答出的关键点为:(1)陈子昂的文学批评(2)风骨含义:健朗遒劲语言文字一诗歌外在于人目的:使语言刚健质朴(3)兴寄含义:托物起兴、因物喻志一感情

13、与形象融合目的:扫除六朝文学思想的空虚11、1310: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 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答案:这是白居易与元九书关乎诗歌之大端的开篇之论。该论是白居易对诗歌理论的系 统说 明。这是对孔门诗论的高度概括和发展。白居易认为诗歌要以情感为创作基础,以文采声律为外 在形式,以阐发经义为主要目的。解析:本题应答出:L出处2.内涵及作用3.白居易对诗歌的要求参考翻译:因为圣人就是用诗感化人心,而使天下和平的。能够感化人心的事物,没有比情先 的,没有比言早的,没有比声近的,没有比义深的。所谓诗,就是以情为根,以诗为苗, 以声为 花,以义为

14、实的。12. 1307: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者,若醯,非 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就,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 外,醇美者有所乏耳。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今足下之诗, 时辈固有难色,倘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答案: 这是司空图论诗歌韵味的一段话。司空图论诗,强调诗歌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他要求好的诗歌,不能停止在诗歌语言所造成的表面形象上,而应该有含蓄,这样才能给予读 者以“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审美感受。解析:解题思路:本题应从关键词入手,题干中关键词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参考翻译:而在

15、下以为先要能辨别诗的味道然后才可以论诗。长江、五岭以南,大多偏嗜酸 咸口味的人。至于醋,不是不酸,可仅仅是酸而已;至于盐,不是不咸,仅仅是咸而已。中原的 人用以调味、佐餐就不再用了,因为知道它们除酸味咸味之外,缺乏醇美之味。形象真切, 而不流于肤浅,意境深远,而含蓄不尽,然后才可以谈到文字以外的余韵了现在您的诗,同时 的人要想和您相比是困难的。如果要努力追求完善(诗歌的)的丰厚的整体美,就会知道什么是“味外之旨” 了。13. 1110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案: 这是苏轼评价别人文学作品时的言论。苏轼在这里提出了文学创作中应该“随物赋形” 的理论。 苏轼认为,创作时,审美意象要随主观情感意向的变化而有不同的形态。(3)但不论“物”(审美对象)的“千变万化”,都要符合事物内在的规律和作者的情感意 向。参考翻译:你给我看的信和诗赋杂文,我阅读得很熟了。大致都像行动着的云和流动着的 水一 样,本来没有固定的形式,但常常是应该流动时就流动,不能不停止时就停止, 文章条理 自如,姿态多变而不受拘束。14、1210: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