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知识归纳(九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知识归纳(九则).docx(2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综合知识积累(九则)一、鸟击落飞机我们知道,运动是相对的。当鸟儿与飞机相对而行时,虽然鸟儿的速度不是很大,但是飞机的飞行速度很大,这样对于飞机来说,鸟儿的速度就很大。速度越大,撞击的力量就越大。比如一只0. 45千克的鸟,撞在速度为每小时80千米的飞机上时,就会产生1500牛顿的力,要是撞在速度为每小时960千米的飞机上,那就要产生21.6万牛顿的力。如果是一只1.8千克的鸟撞在速度为每小时700千米的飞机上,产生的冲击力比炮弹的冲击力还要大。所以浑身是肉的鸟儿也能变成击落飞机的“炮弹”。1962年11月,赫赫有名的“子爵号”飞机正在美国马里兰州伊利奥特市上空平稳地飞行,突然一声巨响,飞机从高
2、空栽了下来。事后发现酿成这场空中悲剧的罪魁就是一只在空中慢慢翱翔的天鹅。在我国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1991年10月6日,海南海口市乐东机场,海军航空兵的一架“014号”飞机刚腾空而起,突然,“砰”的一声巨响,机体猛然一颤,飞行员发现左前三角挡风玻璃完全破碎,令人庆幸的是,飞行员凭着顽强的意志和娴熟的技术终于使飞机降落在跑道上,追究原因还是一只迎面飞来的小鸟。瞬间的碰撞会产生巨大冲击力的事例,不只发生在鸟与飞机之间,也可以发生在鸡与汽车之间。如果一只L 5千克的鸡与速度为每小时54千米的汽车相撞时产生的力有2800多牛顿。一次,一位汽车司机开车行使在乡间公路上,突然,一只母鸡受惊,猛然在车前跳起
3、,结果冲破汽车前窗,一头撞进驾驶室,并使司机受了伤,可以说,汽车司机没被母鸡撞死真算幸运。二、“岁寒三友”的秘密“岁寒三友”松为首“岁寒三友”中,松最动人。因为它的针叶虽经寒冬仍呈绿色而不落;加上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松树很多,尽管高寿却又四季青青,令人望而生敬。但是松的叶子真的历经寒冬而不落吗?其实,是人们没有细看。事实上,松的叶子只有35年寿命(自然衰老),届时也会落叶,不过老叶落时,新叶早已生出,年复一年,树上就常青青如一了。我们常说的松,是包括松科松属许多种的总名。如果要指某种松,则必另有其名。如,虹松、油松、马尾松、黄山松等多达20多种(中国产的),它们都有不畏严寒的性格特征,寿命长者可
4、达千年。为什么竹子的茎是空心的竹类植物起源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性喜水和温暖气候,因此南方竹子多。从植物进化上看,竹子的茎最初也是实心的,后来在进化过程中,其茎中心的髓逐渐萎缩消失,成了空心;而且竹子生来就没有次生组织,茎长到一定的粗度就不再加粗了。这种变化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可以从力学角度来说明,同样分量的材料,造成中空而较粗的支柱,比之中央实而较细的支柱,其支持力要强些。竹子茎的结构正是这样。茎加强了细胞壁上厚的机械组织和维管束(输送水分和养料的组织),将中心的髓部(一些薄壁组织)退化,就成了管状结构。竹子遇到刮风下雪,能有很强的韧性,其道理也在这里。还有许多奇形怪状的竹子:云南西双版纳有一种
5、龙竹,高达20米,竹竿很粗,其直径可达30厘米以上,可以截之作水桶用。而湖南洞庭君山产有一种小竹,也称微型竹,高只有0.3米左右,竿细如竹筷,还有更小的,就像小针一般。梅花香自苦寒来梅原产于我国,与松、竹一样,历史悠久,属于蔷薇科李属,品种极多。当寒冬尚未离去,而春天又未到时,梅花先百花而开,“一树独先天下春。”古人爱梅也是缘于它不畏严寒,吐香放芯心心O在同一地区如气候有变化,梅花开花时期也会有变化。这足以说明梅花也需要温暖的条件才开花,只不过它要求的开花温度比别的花低一点。梅为什么选择冬末初春开花?遗传学家认为梅开花的性格与众花有异,肯定有控制开花的特殊基因,只是对此未作过专门深入研究。三、
6、望远镜小史17世纪初的一天,荷兰密特尔堡镇一家眼镜店的主人科比斯赫,他为检查磨制出来的透镜质量,把一块凸透镜和一块凹镜排成一条线,通过透镜看过去,发现远处的教堂的塔好象变大而且拉近了,于是在无意中发现了望远镜原理。1608年他为自己制作的望远镜申请专利,并遵从当局的要求,造了一个双筒望远镜。据说密特尔堡镇好几十个眼镜匠都声称发明了望远镜,不过一般都认为利比赫是望远镜的发明者。望远镜发明的消息很快在欧洲各国流传开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就自制了一个。第一架望远镜只能把物体放大3倍。一个月之后,他制作的第二架望远镜可以放大8倍,第三架望远镜可以放大到20倍。1609年10月他作出了
7、能放大30倍的望远镜。伽里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夜空,第一次发现了月球表面高低不平,覆盖着山脉并有火山口的裂痕。此后又发现了木星的4个卫星、太阳的黑子运动,并作出了太阳在转动的结论。几乎同时,德国的天文学家开普勒也开始研究望远镜,他在屈光学里提出了另一种天文望远镜,这种望远镜由两个凸透镜组成,与伽利略的望远镜不同,比伽利略望远镜视野宽阔。但开普勒没有制造他所介绍的望远镜。沙伊纳于1613年一1617年间首次制作出了这种望远镜,他还遵照开普勒的建议制造了有第三个凸透镜的望远镜,把二个凸透镜做的望远镜的倒像变成了正像。沙伊纳做了 8台望远镜,一台一台地云观察太阳,无论哪一台都能看到相同形状的太阳黑子
8、。因此,他打消了不少人认为黑子可能是透镜上的尘埃引起的错觉,证明了黑子确实是观察到的真实存在。在观察太阳时沙伊纳装上特殊遮光玻璃,伽利略则没有加此保护装置,结果伤了眼睛,最后几乎失明。荷兰的惠更斯为了提高望远镜的精度在1665年做了一台筒长近6米的望远镜,来探查土星的光环,后来又做了一台将近41米长的望远镜。使用物镜和目镜的望远镜称为折射望远镜,即使加长镜筒,精密加工透镜,也不能消除色象差,1668年英国科学家反射式望远镜,斛决了色象差的问题。第一台反望远镜非常小,望远镜内的反射镜口径只有2.5厘米,但是已经能清楚地看到木星的卫星、金星的盈亏等。1672年牛顿做了一台更大的反射望远镜,送给了英
9、国皇家学会,至今还俣存在皇家学会的图书馆里。牛顿曾认为折色象差不可救药,后来,证明过分悲观。1733年英国人哈尔制成一台消色差折射望远镜。1758年伦敦的宝兰德也制成同样的望远镜,他采用了折光原则不同的玻璃分别制造凸透镜和凹透镜,把各自形成的有色边缘相互抵消。但是要制造很大透镜不容易,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台折射式望远镜直径为102厘米,安装在雅弟斯天文台。反射式望远镜存在天文观测中发展很快,1793年英国赫瑟尔制做了反射式望远镜,反射镜直径为130米,用铜锡合金制成,重达1吨。1845年英国的洛斯制造的反射望远镜,反射镜直径为1.82米。1913年在威尔逊山天文台反望远镜,直径为254米。195
10、0年在帕洛玛山上安装了一台直径5. 08米反射镜的反射式望远镜。1969年在苏联高加索北部的帕斯土霍夫山。上装设了直径为6米的反射镜,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反射式望远镜,现在大型天文台大都使用反射式望远镜。四、事半功倍学习十八法学习是我们每个人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类藉以发展进步的基础,如果没有学习,人生也许智能是一个美丽的设想。可是,你会学习吗?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在相同的时间里,有些人学到了知识,成就了一番事业,而另一些人却碌碌无为,归根结底就在于学习方法对不对。学习得法,往往会事半功倍,否则,只能事劳而无功。古今中外的许多名家学者之所以成功,与他们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密不可分的
11、。那麽,就让他们给你几样“兵器”吧!1、科学家培根的“酿蜜法”:我们不应该像蚂蚁一样单只收集,也不应该像蜘蛛一样光会在肚里抽丝,而应该像蜜蜂一样采百花酿甜蜜。2、理学家朱熹的“三到法”: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3、教育家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小说家巴尔扎克的“反问法”: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是问号。5、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思维法”:只有靠积极思维得来的才是真正的知识。6、心理学家洛克的“多少法”:学识广博的诀窍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的东西。7、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循序渐进法”:要想一下全知道,就意味着什麽也不会知道。8、文学家伏尔泰的“再读法”:重新再读一本旧
12、书,就仿佛与老友重逢。9、文学家欧阳修的“三上法”:马上,枕上,厕上。10、历史学家陈恒的“读目法”:读书先读目录,心中有数。11、学问家王盛鸣的“竭泽法”:知识如鱼,目录如网,要学会用网在书海中打捞。12、天文学家哥白尼的“合精法”:要善于集合相近学科的理论精华。13、教育家布鲁纳的“兴趣法”: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14、国学家章学诚的“切己法”:不切己者,虽泰山而不顾。15、科学家巴斯德的“坚持法”:使我达到目的的奥秘是我的坚持精神。16、孟轲的“独立思考法”:尽信书不如无书。17、短篇小说家马克.吐温的“专注法”:只要能专注,就能取得连自己都会吃惊的成就。18、史学家顾炎
13、武的“新旧法”:每年用三个月复习旧知识,其余时间学新书。提醒你:哪种学习方法对你最有用,赶快记下来!试试看!五、读书的三种境界我觉得书是越读越少的,我这么说你可能不太理解。这是我的一种十分真实的感觉。为什么书会越读越少,难道书不是每天都增加的吗?现在,我国每年就要出版几万种的新书,怎么能说书越读越少呢?我告诉你我的答案。读书有三个层次、三种境界,这也许是有人总结过的。我自己的读书经历,的确是这种情况。第一个层次,或者说读书的第一重境界,就是见书就读,什么书都读。我在小学、中学和大学时代都是这样。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已经读完了四大名著中的三种: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我半懂不懂,连蒙带猜地读
14、完了它们,有些地方还配合小人书看。我现在记得阅读过的书,还有中国动物故事集,加拿大作家西顿的狼王波洛,等等。中学的时候我读了很多当代文学杂志,对王蒙以降的一百多个当代作家发表在80年代的作品,我大多阅读过。后来我经常遇到他们中间的一些人,还能够回忆起多年以前阅读他们一些具体作品的情况。上大学的时候,因为课本陈旧,我只好阅读莫言、苏童等十几个所谓“先锋派”作家的作品,另外就是全面阅读西方大师级作家的作品,像莎士比亚、歌德、博尔赫斯、海明威、福克纳等,一百多个人的作品,我记得我当时是按照武汉大学图书馆外国文学部藏书字母的顺序来阅读的,此外,开始阅读其他人文类图书,历史、哲学、人类学、心理学书籍等等
15、都读。我当时还有一个梦想,就是把文史哲都打通,那种畅快读书的感觉,真是很过瘾。读书的第二个层次,就是读一部分你特别喜欢的作家的作品。这是我现在正在经历的阶段,到这个阶段,你会发现,你越来越喜欢一小部分作家,甚至是一些作家的小部分作品,这时你就可以缩小战线了。你明白了,原来你的兴趣和兴奋点会在哪些作家身上,也许他们只有十几个人,但是,你应该读他们的全集和文集,甚至还该读有关他们的传记、研究资料和他所处时代的其他背景资料,这样,你会把这些作家吃透,你会明白,他们在他们的时代里到底是如何写作,你也明白了,从人到文,你为什么喜欢这些作家和作品,为什么会缩小到这一小部分人。在这个阶段,我大致搜集了我最喜欢的作家的所有中文译本,没有中文译本的,我尽量找英文本来阅读。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