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案.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课文解析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传统的科普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一一物候学介绍的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一一做出科学解释一一追究因果关系一一阐述研究意义。运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按照人们认知的一般规律,由浅入深的普及了科学知识。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识记课后读读写写字词:萌发,翩然,孕育,销声匿迹,周而复始,草长莺飞。2 .朗读课文,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及一些科学概念,如物候、物候学、物候学和气象学的区别。3 .理清文章思路,能按要求概括文章要点及筛选信息,提高语言概括能力。4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而又生动优美的特点,提高语言的感悟
2、力。二.过程与方法1 .课文解读与生活情境相结合。2 .熟读课文,学会筛选信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2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学重难点重点:1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感受说明文语言的逻辑性。2.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筛选有用信息,提高语言概括力。难点:学习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方法按照逻辑顺序由“面”到“块”再到“点”的逻辑顺序教学。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春夏秋冬的四季的图片,教师导入:最早的物候记载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四月秀奠,五月鸣蜩。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其实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
3、说话。二.检查预习成果,梳理基础知识。学习任务:学生结合“预习提示”,展示预习成果。1 .学习读读写写生字词。2 .学生展示查资料结果:解释文中涉及的关键词(科学术语)物候:指自然界中生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出现季节性变化的现象。如:植物的萌芽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物候一次的使用大多始于唐代。元稹就有“楚俗物候晚,孟冬始有霜”)物候学:主要是研究自然界的植物(包括农作物)、动物和环境条件的周期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3 .物候学和气候学区别。三.初读,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提示:在文中圈点勾画)2、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3、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
4、重要意义?4、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5、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学生自学,课文中勾画有用信息。四.再读,理清顺序1、课文可以分儿部分?各部分说明了说明内容?明确:第一部分(1 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4 5段):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 1 0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1 1 1 2段:研究物候学意义。2 .深入引导追问一: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好处?追问二:决定午后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位置能否调换?追问三: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追问四:这四部分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学生讨论后明确答案)五.品读,体会语言1、文章为什么以“大自然的语言” 为题?2、朗读12自然段,对本文生动的语言细细咀嚼,认真品读。六.拓展阅读,学会运用解释以下现象产生的原因?1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花开;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了玉兰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多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郭沫若玉兰和红杏2 ,三十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宋】苏轼舶棹风(七)布置作业1 .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成语、诗句。2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以春夏秋冬某一个季节的特点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能适当描述“物候现象。文体不限,不少于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