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乡土中国》: 费孝通的自我“旁白”.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136112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乡土中国》: 费孝通的自我“旁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解读《乡土中国》: 费孝通的自我“旁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解读《乡土中国》: 费孝通的自我“旁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解读《乡土中国》: 费孝通的自我“旁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解读《乡土中国》: 费孝通的自我“旁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解读《乡土中国》: 费孝通的自我“旁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乡土中国》: 费孝通的自我“旁白”.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解读乡土中国:费孝通的自我旁白1947年2月3日至1948年3月18日,费孝通在世纪评论上开设“杂话乡土社会”专栏,前后共发表了 14篇文章;1948年4月,这些文章经编排改动后,以乡土中国为名初版于上海观察社。写作史的结束,便是阅读史的开始。若从1947年2月世纪评论上“杂话乡土社会”专栏文章最初面世算起,迄今乡土中国已有75年阅读史。75年阅读史大致可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不同的阅读主体:最初是作者的自我解读;继而是书评家的推介评说;然后是学者的专业研读;最近是教师的文本导读。如果说作者的自我解读对文本理解具有“点睛”意义,书评家的推介评说开启了文本的经典化进程,那么学者的专业研读大多是

2、对文本的深度阅读,它们对文本理解和教师导读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安徽师范大学教授陈文忠先生从上述四个方面回顾乡土中国了 75年阅读史,旨在为语文教学中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提供不可或缺的阐释史语境。陈先生授权本号分四部分发送这篇文章。敬请关注。解读乡土中国:费孝通的自我“旁白”文/陈文忠晚年费孝通有“教授贵在旁白”之论。他说:“我讲课的时候,把文章先发给大家看,看后再听我讲。讲我这篇文章,讲我的思想是怎么来的,讲思想结果的形成过程。用电影电视的行话讲,这叫旁白。旁白比正文好。教授的本领是旁白。教授贵在旁白。” 1作者的自我解读,就是关于乡土中国的“旁白”,它为读懂乡土中国提供了一把钥匙。费孝通的“

3、旁白”,以1948年的“初版后记”开篇,它可与1984年的“重刊序言”合读。从“后记”到“序言”相隔37年,这是乡土中国沉睡的37年;37年后重获新生,“重刊序言”与“初版后记”前后呼应。以“后记”与“序言”为中心,联系其他场合的各种解读,作者的“旁白”主要解答了如下几个问题。其一,本书的学术课题,即乡土中国研究和回答的核心问题是什么?1948年后记说:“我在这书里是以中国的事实来说明乡土社会的特性。” 2 1984年序言说:“尝试回答我自己提出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1984年夏,费孝通在题为社会调查自白的系列演讲中又说:“乡土中国就是我企图从农村社会的

4、基础上来解剖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观念,而构成一种乡土社会的类型。” 3这三段话,序言是对后记的重申,自白则做了进一步发挥。概而言之,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乡土中国的研究对象,是以看得见的现实的、作为中国基层的乡土社会为对象来解剖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观念,是从“基层”上看,而非从“上层”看,这一点对理解全书内容极为重要;二是乡土中国的研究宗旨,是通过“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观念”的解剖,提供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传统“乡土社会”的类型,亦即一种不同于现代“都市社会”的文化类型或文化模式;三是“乡土社会”与“中国乡土社会”两个概念有所不同,二者的关系是“一个在前,另一个在后,一个是普遍的,另一个是特殊的,一个是论

5、,一个是证。4后记偏重于前者,自白有兼顾二者的意味。其二,本书的学术性质,即乡土中国是一份调查报告,还是一部学理著作?序言说:与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等“调查报告”性质不同,乡土中国“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素描,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换言之,乡土中国是“观念中的类型,属于理性知识的范畴”,是由一组概念命题构成的理论著作。作者28岁完成江村经济,38岁完成乡土中国o两本书跨越十年,实为姊妹篇:一个是微观素描,一个是宏观概括;一个是对某一村庄生活的面面俱到的事实勾画,一个是对传统社会结构和观念的学理概括。作为概念体系的乡土中国有认识意义,也有方

6、法论意义。序言说:“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概念在这个意义上,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因为,在社会人类学家看来,科学的社会调查事前必须悬有一种可以运用的假设。假设与科学不可分。以使用假设始,以实地证验终。同时,本书的理论品格提示了读者应关注的重心,读乡土中国不同于读故乡边城,主要不是欣赏作者的文章笔法,而是抓住书中“提炼出的一组概念”。例如,“熟人社会”、“差序格局、“家族社会”、“礼治秩序”、“长老统治”等等。抓住了这一组概念,就把握了传统乡土社会的结构和观念。其三,本书的学术方法,即贯穿乡土中国全书的研究思路和论述方法是什么?简言之,它采用的是社会

7、人类学的“类型比较法”。乡土中国属于“社区分析”范畴。费孝通把社区分析分为两步。后记说:“社区分析的初步工作是在一定时空坐落中去描画出一地方人民所赖以生活的社会结构。”江村经济属于“初步工作”;后记继续说:“乡土中国却是属于社区分析第二步的比较研究的范围。在比较研究中,先得确立若干可以比较的类型,也就是依不同结构的原则分别确定它所形成的格式。”“乡土中国”比较的类型是“移民美国”。在乡土中国中,作者或明或暗地,”把住处经常迁移的美国城市居民和中国传统的市镇和乡村的居民相比较。5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的美国人的性格(1947年)与乡土中国(1948年)是“姐妹篇”。后记进而告诉读者:”这两本书可以

8、合着看。”因为,乡土中国“以中国的事实来说明乡土社会的特性”,和美国人的性格“根据美国的事实说明移民社会的特性在方法上是相通的。”具体而言,乡土中国中的类型比较可分三个层面:一是中国的乡村与城镇的比较;二是中国乡土社会与西洋城市社会的比较;三是中国古代社会与当今乡村社会的比较。不过,第三层次的古今比较不够具体,也欠深入。其四,本书的学术创新,即乡土中国的理论要义是什么?提出了哪些创新性观点?1948年,费孝通在给美国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的一封信中,谈到了他在乡土中国中的理论发现:“我已经用中文写了一本关于中国乡村的小书,这本书事实上也可称是一项中国文化模式的研究。但我并不像本尼迪克特那样从民族性

9、方面处理我的材料,而是偏重于结构分析。在第一部分,我分析了社会关系的一般模式,认为中国是差序格局(亲属的模式),西方是团体格局(成员平等)。从这一差异性出发,我发展出中西道德模式上的不同:(西方)普遍的爱与(东方)系于私人地位的偏爱。在书的后面的部分我区分了权力的四种类型(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和时势权力),并且相应给出了中国乡村社区传统的四种形式。” 6这则“旁白”对理解全书极为重要。有两点特别值得重视:一是乡土中国一书,实质是“一项中国文化模式的研究”,它有别于本尼迪克特从民族性出发,而是偏重于社会结构分析的;二是在这项“中国文化模式”的研究中,费孝通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观点,即以“差

10、序格局”为特点的社会关系模式、以维系着私人伦理关系的道德模式以及中国乡村社区的权力结构模式。1984年,费孝通在以“社会调查自白”为题的系列讲演中,谈到传统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本色”时,认为封闭经济、熟人社会、无文字社会、差序格局、重农轻商以及崇尚传统六个方面是其基本特征。7 1998年,费孝通在编费孝通散文时,从乡土中国选入了 5篇,依次是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和从欲望到需要。两段“旁白”和文章选择,时间不同,内容有异,强调重点有别,但对领悟全书要义和理论新义都具有启发意义。其五,本书的学术特点,即乡土中国的学术特色是什么?长处何在?有无缺陷?晚年费孝通在比较乡土中国与钱

11、穆的国史大纲后,对此做了清醒反思和客观评说。大致可概括为三点。首先,费孝通认为这两本书都在谈“中国特色”,但角度和材料不同。他说:“我的方法同钱穆先生不同。他是借助书本从中国历史里边总结出来的一些他认为是文化上的精华,我是从农民生活里边看出来一些中国农民的特点。一个方向,两个层面。用的材料不一样。他是从历史上的事实出发,我是从看得见的现实出发。” 8社会学家费孝通的研究途径不同于历史学家钱穆:钱穆是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特性和中国文化;9费孝通则是从当下现实的“乡土社会”、“从看得见的现实出发”来解剖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观念。费孝通的方法被称为“从普通人的生活中做出大学问” 10的方法,有其

12、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其次,这种只从“看得见的现实出发”的方法,也给乡土中国带来了无法弥补的缺陷。费孝通晚年对此做了深刻反思:“乡土中国里边说的中国农民特点,是从历史里边来的,是我们先人传下来的。我只讲了特点,没有讲传下来的过程。讲讲这个过程,很要紧,有些道理是要从过程里边才能看出来的。所以说,没有这个过程是个缺陷,是个遗憾。可是这个缺陷,我已经没有办法弥补了。” 11费孝通的这段话,有助于我们客观评价乡土中国长处和不足,也有助于理解文字下乡等章节因有违“历史大线条”、“全然不看历史演化” 12而引起的异议。再次,针对乡土中国存在的“只讲特点,没讲过程”的缺陷,费孝通明确提出了学术研究应当遵循“历

13、史的了解和现实的观察”的双重原则。他说:“我希望下一代人,还得要从两个方面努力,就是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光看历史,不够,光看现实也不够。你如果足够尊重现实,大概一定会回到历史里边去找现实的来路”;“怎么去理解中国文化的精华,我想应该是两个办法,就是历史的了解和现实的观察。” 13作为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大家,费孝通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反思,不断升华,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令人敬佩的。其六,本书的学术位置,即乡土中国在作者乡村研究系列著作中的学术地位何在?作者在乡土重建(1948年)后记中有一段说明。他说:“乡土重建继续乡土中国这两本集子虽则是同时写的,但性质上却属于两个层次。在乡土中国里,我想

14、勾出一些中国基层社会结构的原则,接下去应当是更具体地把这结构,从各部分的配搭中,描画出一个棱角。关于这工作,我也在尝试。就是我在观察周刊所发表过的从社会结构看中国那一套,但是牵涉太广,一时还不能整理出一个样子。这里所做的其实是第三步工作,就是把这传统结构配入当前的处境里去看出我们现在身受的种种问题的症结,然后再提出一些积极性的主张来,希望有助于当前各种问题的解决。” 14今天看来,当年的这段话,非常重要,它几乎描画了作者一生的学术规划和学术目标。首先说明了乡土中国在作者乡村研究系列中的位置。如前所说,作者乡村研究的第一步是具体社会素描的江村经济。据此,作者乡村研究的规划实际上包含四步:江村经济的社区素描一一乡土中国的概念体系一一皇权与绅权的“社会结构”棱角描画一一乡土重建的发现症结和解决问题。在这个系列中,作为理论著作的乡土中国实为第二步。其次,这个学术四步曲也道出了作者最终的学术目标,即“看出我们现在身受的种种问题的症结,然后再提出一些积极性的主张来,希望有助于当前各种问题的解决”。学理研究的乡土中国不是最终目的,解决问题的“乡土重建”才是最终目标。这实质上与此前梁漱溟提出的“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 15的“乡村建设理论”是一致的。晚年费孝通把自己一生的志业概括为四个字:“志在富民” 16。从早年的“乡土重建”,到晚年的“志在富民”,前后一脉相承。费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