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WORD]高117厘米.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137357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9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WORD]高117厘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精品WORD]高117厘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精品WORD]高117厘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精品WORD]高117厘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精品WORD]高117厘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品WORD]高117厘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WORD]高117厘米.docx(5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一、青铜器1,夏细腰爵高11.7厘米,流至尾长14.1厘米,重200克。铸造于公元前16世纪以-刖。爵是古代饮酒器。此爵狭流、束腰、扁体、平底,颈腹间有一阔鎏把手,流和口沿的连接处设有通常所见的柱状物。三足较短,张开,有稳定感。器壁很薄。青铜爵的 内有陶范残留,表明它是用陶质块范法铸造的。此爵造型原始,尚带有陶爵的特征,与1973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第三期出土的一些青铜爵相同,属夏代晚期的器物,是至今发现的最早的青铜饮酒器之一。现藏上海博物馆。夏细腰爵2 .商兽面纹壁高31.1厘米,口径18.4厘米,重1850克。铸造于公元前16前14世纪。古代盛酒器,兼作祭神的裸器,是中国最早的礼器之一。此

2、器敞口高颈,前有双柱作帽形,后在颈、腹间有鎏,腹似鬲,下有三锥足,足部与器腹相通。袋足的作用是为了在温酒时扩大受火面积,所以肆还有温酒的作用。壁的颈、腹部各饰兽面纹,颈部兽面纹上下各有连珠纹一道,腹部兽面纹。双目特大,带有神秘感。此器形体高大,器壁匀薄,在口沿上有一周加厚的唇边,形成商代早期青铜器铸造特色。现藏上海博物馆。商兽面纹肇3 .商兽面纹扁足鼎高31.1厘米,口径24.2厘米,重4850克。铸造于公元前14前11世纪。鼎是青铜礼器中的大类,在古代社会里曾被用来“明尊卑,别上下”,是统治阶级划分等级和权力的标志。鼎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扁足鼎,传世和出土均很少。足有龙形和

3、鸟形两种,而以龙形为多;器形大小各异,而以小型居多。此鼎为较大者,立耳、方唇、浅腹、圜底,下置三个龙形的扁足。每一个扁足既薄又宽的两面都有繁密而遒劲的龙纹,除了重点显示龙的头部特点以外,在体躯中有鳞纹,象征着龙鳞,龙尾斜卷成落地的支撑点,使整个鼎有稳定感,从而增强了造型的气势。鼎的腹部饰长鼻兽纹,兽目处于图案的中间,省略了头部的其它特征,前面有一个长卷鼻,后部的尾和长鼻一样,相应地向下卷曲。这种卷鼻和卷尾的对称形式,在兽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但从图案的结构来看,却又相当调和,反映了设计者对图案规律的熟谙。此鼎立耳,耳框很细而中间孔隙较大,口沿外折而较薄。腹部的长鼻兽纹,主纹和地纹的分界不甚明确,

4、这一些都是殷墟中期青铜器的特点。这件鼎从整体到局部的设计都很和谐,没有其它不必要的装饰堆砌,具有相当高超的工艺水平。现藏上海博物馆。商兽面纹扁足鼎4 .商共父乙觥高29. 5厘米,长31. 5厘米,重1840克。铸造于公元前14前11世纪。古代盛酒器,主要盛行于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是一件形态别致的青铜艺术品O觥盖的前端为幻想中动物的头部,两角后各有一小蛇,中脊浮雕一条长体卷尾的小龙,两侧是凤纹。盖的后端作牛头,觥体均饰凤鸟纹,腹部为大凤纹,凤爪置于圈足,更显得凤之高大,圈足饰长尾纹。器的前端为流,后部有鎏。器及盖内各有铭文“父乙”三字,是共为父乙所作的祭器。现藏上海博物馆。商共父乙觥5 .商戊

5、熊卤高33. 3厘米,口纵13. 7厘米,口横15厘米,底纵13. 6厘米,底横16.7厘米,重6625克。铸造于公元前14前11世纪。此卤直颈、鼓腹、圈足,盖套于器口外,提梁是纵向装置,与一般横向的装法不同。盖的两侧挑出器外,器的四面皆出棱脊,增加了器的高大和稳重感。盖面饰兽面纹,提梁、盖沿及圈足各饰龙纹,颈部饰鸟纹,腹部是内卷角的大兽面,提梁两端为龙头。形制庄丽雄奇,纹饰深峻华美,是商代青铜器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此器盖内有氏族徽记“戊殖”二字,器内壁有图形文字“辰吴辰” 。商代有熊氏三个氏名铸于一器之例则未见。戊能之器传世尚有戊能父癸前及戊殖父辛卤,唯无“辰吴辰”字。此器无被祭人名。现藏

6、上海博物馆。商戊殖卤6 .西周小臣单建高13. 8厘米,口纵9. 3厘米,口横11. 6厘米,底纵8. 1厘米,底横10. 3厘米,重750克。西周成王时代(公元前11世纪)的青铜器。古代饮酒器,相当于现在的酒杯。此建为椭圆形,侈口、束颈、鼓腹、圈足。颈部饰一周鸟纹。鸟纹在商代早、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尚占次要地位,自西周中期起,大量出现。西周时代的青铜器往往不以造型或纹饰取胜,而是以它所铸铭文内容的重要性而引起注意。此器内底铸铭四行22字,记周成王平灭商纣王之子武庚叛乱事。铭文中有“王后 克商才(在)成自,周公易(锡)小臣军贝十朋,用乍(作)宝陌(尊)彝。“周公在成白”,也就是成周驻扎兵旅之所,

7、这一地因此这里的“后开克商”封了纣的儿子武庚在殷,当武王一死,成王即位而且选择了周初还来不方,在克商之前还没有营建成周,也没有这个名称,不会指武王灭商。武王灭纣后,为了表示他的仁政,以便使商族不至于绝祀,还可统治殷的遗民。但是,后,武庚与本来监视他的管叔和蔡叔联合发动叛乱,及巩固政权的时候,企图把执政的周公旦打下去,从而取代成王的统治。结果,成王和周公以极大的力量平灭了武庚,铭文中“后廉克商”应是指这次成王消灭武庚的叛乱。这次战役必有许多武将参加,但史载主将是周公,这一点在铭文中也有所反映,在平灭武庚之乱后,周公把军旅驻在成自,器主显然是参与平叛将领之一,因其军功而受到周公的赐金。全篇铭文仅是

8、短短的22个字,把周初这一至关重要的史实点染出来,成了一篇周初立国的历史文献。这是一件众所周知的历史文物,根据史实,如果它是平叛后当年所铸,则可断定是成王二年(公元前11世纪),最迟当不会晚于平叛的次年。1979年,李荫轩、邱辉捐赠上海博物馆。西周小臣单解7 .西周师遽方彝高16.4厘米,口纵7.6厘米,口横9.8厘米,底纵7. 5厘米,底横9.6厘米,重1620克。西周恭王时代(公元前10世纪)的青铜器。方彝是盛酒器。在商周时代青铜礼器都称彝器,彝器是青铜器的通名。很多古代青铜器都有自铭,如鼎、鬲、篇、篇、簿、豆、壶等,这种方形的酒器却从未有过自铭。其它各类器都有圆形或方形的,而这类器都呈方

9、形,宋人名之为“方彝”,这一专名沿用至今。青铜方彝出现在殷墟中期,在这以前曾见过陶质的方形器物。考占发现的方彝都是成对出土的,传世尚有很多单件的方彝,是流传过程中散失所致。方彝的盖如屋顶,整体作长方形,横长于纵,口沿下及圈足都略有收缩,腹部略鼓,两侧有耳,作高举的象鼻形,造型极为奇特。器内有中壁,分隔或为两室,可置两种不同的酒,盖的一侧沿有两个方形缺口,与器的两室相应,本当有斗可挹酒,今已遗失。陕西那县李村出土的蠡方彝,其中一件与此器形式相同,器内也有中壁。方彝的盖面及器腹部饰变形兽面纹,是此类纹饰的最后蜕变形式。兽面纹除了尚可辨认的双目外,其余部分已变形,成为非常简单而草率的线条。器和盖内都

10、铸有相同的铭文,器6行,盖.8行各铸67字。铭文大意为:正月丁酉这一天,恭王在康宫中的寝宫举行酒宴,师遽受到王的称美,被命令在宴会中助欢,王命令宰利赏赐给师遽他圭、填璋等玉器,师遽因以作器。这类铭文属于作器记事,王举行酒宴,师遽能够参加已感到非常荣幸,在宴会上受到王的称赞又赏赐了玉器,师遽受宠若惊,将这一光荣史迹铭刻在青铜器上,他的后代子孙要永远宝用。师遽所作之器传世共二件。1961年,丁燮柔捐赠,现藏上海博物馆。西周师遽方彝8 .西周大克鼎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 5公斤。西周孝王时铸造,光绪十六年(1890年)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任村窖藏出土。此鼎口部微敛,方唇宽沿,大

11、立耳,腹略鼓,腹壁厚实。蹄足,形制宏伟。口沿下饰有3组变形兽面纹,间隔以6道棱脊,腹部饰有粗宽条环带纹,口部和足上部饰兽面纹,出色地综合了当时图案与雕塑艺术的成就。大克鼎是膳夫(官名)克用来祭祀他的祖父师华父的重器,腹内壁铸有长篇铭文,共28行,计290字。铭文字体特大,字迹端庄质朴,笔划均匀遒劲。由于铭文前半部划有整齐的长方形格子,每格一字,所以全文布局十分规整。铭文内容分为两段:第一段是韵文,膳夫克歌颂他的祖父师华父帮助周王室的功迹,又说靠了师华父的余荫,周孝王委派他出任膳夫这个出入王廷的重职。第二段是赐命辞,说他做官以后,孝王又赏赐他服饰、很多地区的田亩和奴隶,是研究西周奴隶制的极其重要

12、史料。大克鼎出土不久,即为工部尚书潘祖荫用重金购得。潘氏得此鼎后,曾镌“宝藏笫一”之印。潘祖荫病逝后,其弟潘祖年将鼎由京运回故乡苏州,供放在厅堂,视为传家之宝。抗日战争爆发,其孙媳潘达于果断地将此鼎再次入土,深埋在后厅青石板之下,不露丝毫痕迹。苏州沦陷,日军曾多次至潘家搜索,遍寻无着。1951年7月,潘达于向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表示“愿将两大鼎呈献上海博物馆。”同年10月9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举行潘氏捐献孟、克二大鼎的授奖仪式。现藏上海博物馆。西周大克鼎9 .春秋牺尊高33. 7厘米,长58. 7厘米,重10760克。春秋晚期(前6世纪前476年)0民国12年(1923年)山西省浑源县李峪

13、村出土。春秋时期牺尊出土甚少,浑源牺尊是迄今仅见的一件。尊作水牛形,牛颈及脊背上有三穴,中间一穴套有一锅形器,可以取出。前后二穴原有盖,今已不存。牛尾残缺。根据构造,应是温酒器,前后二穴是用以注水,中间一穴用来盛酒。此尊纹饰华丽,牛首、颈、身、腿、臀等部位都饰有盘绕回旋的龙蛇组成的兽面纹;牛颈及锅形容酒器口沿上饰有虎、犀等小动物的浮雕,形态生动,制作精美。仔细察看,可见面部、腹部、臀部上下的兽面纹,都是用同一模翻印的,只是按地位的不同,有的取纹饰的全部,有的取局部或倒置,证明春秋晚期在青铜器铸造技术上有了用印模法制造纹饰的陶范。此器造型稳重、生动,牛耳竖起,两角向下弯曲,鼻上置一环,说明当时人

14、们已经用穿鼻的方法驯牛。是浑源出土青铜器群中最精美的一件。现藏上海博物馆。春秋牺尊10 .春秋邰野钟清咸丰、同治年间在山西省荣河县后土祠附近出土,传世应有13枚,上海博物馆藏有10枚,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和台湾中央博物院各收藏1枚,尚缺1枚不知卜落。邰新钟最大高44. 3厘米,重9000克;最小高24. 5厘米,重2590克。邰鞭钟为编钟,其形式属于甬钟,甬上部饰三角纹及蟠龙纹,旋饰斜角雷纹及涡纹;旋上有干,舞部饰蟠龙纹,篆部饰雷纹,鼓部是倒置的兽面纹。每一钟的正面鼓部两侧都铸铭86字,记载晋大夫印管铸此大钟八肆和相应的磬四堵,并与口鼓配合使用。八肆钟就是八组音阶完整编钟。旧说16枚钟为一肆,

15、则邰鞭钟的总数当在曾侯乙墓编钟之上。由此可知晋国音乐的高度发展。据史书记载,用钟数量之多寡与当时主人所处地位和身份有关。邰野是大夫,所用钟数已超越了身份的许可范围,这是当时社会已出现礼崩乐坏,是等级制度崩溃的表现。现藏上海博物馆。春秋晚期邰眠钟11 .春秋晋侯苏编钟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出土。共16枚,大的高52厘米,小的高22厘米,都是甬钟,大小不一,每件都刻有规整的文字,共刻铭文355字,最后两钟为2行11字。铭文都是用利器刻凿,刀痕非常明显,16件钟的铭文可以联缀起来,是一篇西周王朝的东征记录。晋侯苏编钟铭文完整地记载了周厉王三十三年(公元前846年)正月八日,晋侯苏受命伐夙夷的全过程:正月八日从宗周出发,二月二十二日到达从周,走了四十四天,次日即向东进军。三月方死霸到达落地,然后走向攻击目标。周厉王亲自向晋侯苏下达命令:率领部队从左边攻击,覆灭港邑;从北边攻击,覆灭口邑,全面实施对夙夷的攻击。消灭了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