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促进青年科研后备力量职业发展战略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国促进青年科研后备力量职业发展战略研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德国促进青年科研后备力量职业发展战略研究摘 要:科学研究的杰出性依赖于科研人员的创新性。高素质的科研后备力量是确保德国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与学术培养能力的前提。德国科学研究会是德国促进科学研究的自治组织,也是欧洲最大的科研资助机构之一。依托多元化的资助形式、结构化的培养模式、科研工作国际化的衔接路径、人性化的资助管理措施和多样化的性别平等政策,德阈科学研究会不断提升青年科研后备力量职业道路的吸引力与透明度,优化由科研培养进入职业阶段的过渡方式,改善青年科研后备力量职业发展的机会平等,促进其国际竞争力与流动性,从而逐步发展成为德国乃至欧洲资助与支持青年科研后备力量成长的重要组织机构。Key:青年科
2、研后备力量德国科学研究会资助机会平等多年来,德国在全球创新能力排名中屡屡拔得头筹。科研创新能力使德国在科研产出、人才培养、区域一体化建设中不断取得卓越的成果。科学研究的杰出性依赖于科研人员的创新性。高素质的科研后备力量是确保德国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与学术培养能力的前提。青年科研后备力量是指处于科研培养不同阶段的青年科研群体的总称。他们包括在高校以及校外科研机构从事相关科研工作的在读博士生、博士毕业生、博士后、青年教授和助理教授等。保持青年科研后备力量高水平的培养质量与创设具有吸引力的职业结构和前景是德国科研政策的核心。德国科学研究会(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
3、, DFG)是德国促进科学研究的自治组织,也是欧洲最大的科研资助机构之一,致力于持续推动德国与欧洲科研一体化空间建设。DFG在德国高等教育与科研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大多数委员会成员、申请者以及评估专家均在德国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中工作。DFG的核心理念是建设与完善科研友好型、职业发展型的组织结构,创设创新性科研的最佳条件与环境,保证德国科学研究持续发展的动力1;并以此形成了 DFG的工作领域:通过竞争性评比资助卓越科研项目,资助科研人员职业成长,建立灵活的个人资助形式,促进跨学科产学研合作,为高校、政府和公共机构就科研议题提供政策咨询2。其中,促进与支持科研后备力量的职业发展是DFG创新型人才
4、培养战略的工作重点。为此,DFG依托多元化的资助形式、结构化的培养模式、国际化的衔接路径、人性化的资助管理措施,以及多样化的性别平等政策不断提升青年科研后备力量职业道路的吸引力与透明度,不断优化由科研培养进入职业阶段的过渡方式,不断改善青年科研后备力量职业发展的机会平等,促进其国际竞争力与流动性。一、多元化的资助形式保证青年科研后备力量持续、定制化的职业发展是德国科研与创新战略实施的出发点。基于资助方式的有机组合,DFG逐步形成了针对科研人员职业发展的系统化资助与支持方案。DFG的资助是一种多元化与差异化相结合,长期与短期项目合理衔接,不断扩大青年科研后备力量资助覆盖面的立体式资助体系。目前采
5、用的资助形式主要有以下五种:直接资助(个人资助)、间接资助、战略化资助平台、青年科学家晋升计划(Tenure-TrackT)rogramm)与DFG科研后备奖。直接资助(个人资助)是DFG针对个人的资助形式,主要面向毕业年限不超过四年的博士。博士是否可以继续深化其博士生阶段的科研课题成为了很多青年博士面临的艰难选择。DFG通过直接科研资助为博士创新性深化研究提供了保障,并为其独立开展科研开辟了道路。直接资助的主要平台有三个:瓦尔特本杰明项目(Walter Benjamin-Programm)、艾米诺特项目(EmmyNoether-Programm)与海森贝格项目(Heisenberg-Prog
6、ramm)。瓦尔特本杰明项目主要资助博士毕业后的科研人员在国内外开展科研项目(国外奖学金项目,国内博士后学习)。2020年共有1004名科研人员获得该资助3。艾米诺特项目针对特别优秀的科研人员(通常为博士毕业四年内),为其提供以高校教授身份独立管理科研团队的机会,聘期六年。该项目一方面为尚未获得大学授课资格的青年科研人员提供职业化融入的机会,另一方面为其创设了施展和发挥其科研能力的平台。2019年的项目监控显示,70%受该项目资助的科研人员在聘期结束前已正式获聘为教授4。海森贝格项目主要面向满足终身教授条件的科研人员,即完成艾米诺特项目的科研人员、科研后备力量工作组领导、DFG项目负责人,重点
7、资助评估优异的青年教授、获得教席职位的科研人员,资助其完成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并以此建立和强化其科研声誉。该项目的4种申请类型为海森贝格教席、海森贝格名誉教席、海森贝格教授、海森贝格奖学金。获得资助后,可在这四种类型内进行选择,也可在为期四年的资助期内将这四种类型进行合理的衔接和切换。2020年共计47人获得此项资助。5间接资助是一种依托项目的资助形式。为了创设培养科研独立性的空间,DFG为青年科研人员融入相关项目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青年科研人员通过个体项目、研究小组、重点项目、特殊研究领域和卓越集群积极参与科研实践。2020年,DFG通过各类项目共计资助2.7万名博士生与1.22万名博士后,资助
8、额高达9900万欧元,即德国高校中近1/5的科研岗位受到DFG资助。6战略化资助平台是DFG资助科研人员早期职业发展科研创意的重要途径。其中两大核心平台为:科研后备力量研究院(Nachwuchsakademien)与临床医学科学家项目(Clinician Scientist-Programm) o科研后备力量研究院主要针对青年科研人员资助其进行跨学科研究。借助该项目,青年科研人员可以在职业初期与相关领域的杰出专家建立联系,从而在激发科研视角、促进跨学科思辨、申请项目资助层面获得帮助。目前,德国已建立多个科研后备力量研究院,研究方向涉及医学技术、供电研究、教育研究等。就医学研究领域而言,为了应对
9、德国医务人员短缺的局面,近年来DFG高度关注医学类高校临床与科研有机结合的优化路径。2018年设立了医学院研究与专科医生进修一体化项目,即临床医学科学家项目。该项目的实施为专科医生争取了更加充裕的科研实践时间。2020年,德国在13所医学院开展了临床医学科学家项目,近300名科研人员受到该项目资助。青年科学家晋升计划主要面向处于职业早期的青年科研后备力量,以提高其学术职业道路的规划性与透明度,进而在全德范围内推行终身教授制7。通过额外资助终身教授职位,在大学中形成传统教授晋升路径外的职业发展道路。经过2017年与2019年两轮高规格评选,目前已在德国75所高校投入了 1000个终身教授职位。D
10、FG科研后备奖是德国针对青年科研后备力量取得的杰出科研成果而设立的重要奖项,如DFG联合德国联邦教育科研部(Bundesministerium fur Bi 1 dungund Forschung, BMBF)每年授予有突出成就的青年科研人员海因茨-迈尔-莱布尼茨奖(Heinz-Maier-Leibnitz-Preis)。2020年,全德有10人获此资项。此外,还设有针对各学科领域的青年奖项,如针对地球科学的阿尔贝尔特-毛赫奖(Albert-Maucher-Preis),针对杰出青年数学成果的卡文荣誉奖(Kaven- Ehren-Preis) 等。多元化的资助形式和相互间的无缝衔接不仅提高了青
11、年科研后备力量职业道路的稳定性与规划性,还提升了德国科研体系的国际吸引力。二、结构化的培养模式研究生院(Graduiertenkolleg, GRK)与国际研究生院(InternationaleGraduiertenkolleg, IGK是德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结构化改革的产物。GRK模式旨在促进科研后备力量的培养,改善其培养质量的框架条件,为所有学科和跨学科结构化博士培养建立统一的标准化模式。GRK的核心理念是结构化模式,主要涵盖以下四个层面一一培养理念结构化、培养平台结构化、培养管理结构化、培养课程结构化。其中,结构化的培养平台与管理强调多导师制、论文指导的机构化(论文咨询委员会)、培养主体多
12、元化(注重企业、政府、个人团体、研究所的联合培养)、师生双向选择、项目牵引课题研究、项目的动态监控与评估、实验设备的多元共享、培养资助多元化。8结构化培养模式打破了学科间专业和组织机构的界限,其主要特点是跨学科、跨机构、跨区域与跨文化;发挥科研人员的集体力量;通过加强学院之间、伙伴机构之间的纵深合作,为不同专业跨学科交叉特色化发展提供契机。跨学科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科边界的交叉和渗透,还更多地体现为方法论的交互以及传统学科基于新的分析维度、新技术或者新的研究问题的重组或融合9,跨学科交流有利于发现问题、辨明研究界限、推动博士论文进展。GRK高度重视跨学科的质量与知识的产出,从论文的学科融合程度
13、来评价科研后备力量培养的跨学科性。跨学科教研结合、产学结合成为德国博士生结构化培养的特色。目前,德国尚在运行的由DFG资助的研究生院有245所,41%为IGK模式。2016年德国科研咨询委员会对GRK模式的评估显示,博士生的视角、参与该课题的国内外科学家的视角以及承担该项目高校的视角都获得了国际化的效应10。此外,GRK也是德国与国外高校开展博士生联合培养的重要平台,是DFG赢得国际优质科研人才的重要渠道。2019年,IGK国外博士生比率达20%21%,其中非欧盟生为7%8%。博士后国外联合培养比率达27%,其中13%来自欧洲外其他国家。2019年数据显示,德国是继美国之后全球第四大国际博士生
14、培养国,且28%的博士生具有国外访学经历,主要学术访问国有美国、英国、法国等。11联合指导(导师多元化)的博士毕业生高达11%。当前,为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研究生院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建立跨企业与跨机构的研究平台,促进学科整合和推动前沿科学发展,加速人文学科课程与理工科学科课程相融合,发展跨学科学术组织,深化国际科研合作网络。12三、科研工作国际化的衔接路径研究课题的国际化、研究合作的国际化、研究成果发表的国际化以及科研人员构成的国际化是科研工作国际化的重要指标13。DFG将促进科研工作的国际化,加强和深化科研人员、科研机构以及资助机构之间的国际合作,发掘新的合作潜力作为其战略发展规划。在分析科
15、学政策框架条件和深化国外伙伴机构合作的基础上,DFG形成了国际科研资助的基础设施、伦理和法律标准。其中针对青年科研后备力量的国际化衔接工作涉及以下五个层面。一是创新一一创新合作模式,打通青年科研后备力量在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间的行走边界,建立跨学科、跨机构的研究平台一一跨学科研究中心(Zentrumfur Interdisziplinre Forschung),依托多样化的组织形式,比如科研组(Forschungsgruppe)、合作组 (Kooperationsgruppe)、工作组(Arbeitsgruppe) 14,促进跨学科研究和科研国际化。二是资助一一DFG资助德国国际合作项目。持续关注项目的国际渗透性与国际衔接度;支持与资助国内外青年科研后备力量与不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研究项目。主要资助模式有国际工作坊、国外访学、邀请访问学者等。此外,DFG通过组织国际科研活动、资助建设国际科研网络来强化国际合作。在强化原有国际合作的基础上,2020年DFG在化学、生命科学、医学等多个领域资助新建了19个国际合作项目。三是吸引一一为了吸引国际人才,保